李绮君 邹健敏 游伟贤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76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平均为3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加强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1)在术后肢体肿胀分级方面,观察组O级、I级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I级、III级百分率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改善术后肢体肿胀,缩短肿胀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术后肢体疼痛;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护理干预
本课题主要分析评价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76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入院时间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损伤及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平均为3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跨度为32-67岁,年龄均值为(43.8±1.2)岁;上肢骨折15例、下肢骨折23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跨度为33-65岁,年龄均值为(43.9±1.1)岁;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24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的意义。
2方法
本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骨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方案,包括:(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解释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的原因,并从专业角度入手,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选取成功案例,告知患者科学改善肢体肿胀的方法。健康宣教期间,护理人员充分利用微信等手机APP,选择以“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处置”为主题的视频发送给患者,并通过微信详细介绍术后肢体肿胀的注意事项,解答患者疑惑,强化自我保健能力。(2)肿胀干预。重视患者的主诉,查明肿胀原因,准确判断肿胀程度,给予抬高患肢,避免受压及负重,遵医嘱药物治疗快速静滴20%甘露醇、局部冰敷、物理理疗等,测量臂围或腿围,观察石膏松紧度、末梢血运、感觉、皮温、动脉博动等情况。(3)饮食指导。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方案中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量,并注意提高蔬菜水果所占比例;禁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钙质,以加快患肢康复。(4)开展健康功能恢复干预,指导患肢锻炼。在病情允许下鼓励患者盡早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上肢骨折以握拳、腕肘关节伸屈、耸肩等关节活动为主,下肢骨折以直腿抬高、踝泵运动、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收缩、小腿肌肉按摩为主,在初期可协助患者开展肢体练习,以保证其可以完成相关基础训练,接着可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并从小幅度训练逐渐转变为患肢主动训练(一日 3 次,每次 20 min),跟踪锻炼效果。
3评价标准
根据《骨科肢体肿胀分级标准》对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进行分级。(1)0度:代表无肿胀;(2)I度:较正常皮肤肿胀,且存在皮纹;(3)II度:较正常皮肤肿胀,皮纹消失;(4)III度:出现张力性水疱。并对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对比评价,其中术后VAS评分,根据疼痛评分法分为0-10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剧痛难以忍受;评分越低,代表疼痛越轻。
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使用( )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两组术后肢体肿胀分级情况对比:在术后肢体肿胀分级方面,观察组O级23例(60.53%)、I级11例(28.95%)、II级4例(10.53%)、III级0例(0.00%)。对照组0级11例(28.95%)、I级7例(18.42%)、II级13例(34.21%)、III级7例(18.42%)。结合数据可知,在术后肢体肿胀分级方面,观察组O级、I级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I级、III级百分率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相关手术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6讨论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中断,四肢骨折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以患肢肿胀、疼痛、畸形、活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包扎过紧、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回流受阻等因素导致肢体肿胀,对患肢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由于肢体肿胀及疼痛,患者会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影响预后。护理干预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相比,该护理方法更为全面、科学,通过加强对四肢骨折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指导按摩、冷敷、患肢功能锻炼、辅助理疗等措施帮助改善术后患肢肿胀,促进恢复。
四肢骨折术后肿胀危害性较大,一旦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则可能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造成肢体残废。如何做好四肢骨折术后肿胀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常规护理方法比较,护理干预方案注重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以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及手术后期为切入点,着重强调纠正患者以往错误的认知,促使患者从根本上认识到预防四肢肿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且突出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贯彻落实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四肢功能锻炼,严格控制锻炼时间及锻炼强度,减轻肿胀,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改善术后肢体肿胀严重程度,缩短肿胀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缓解术后肢体疼痛;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采纳及应用。
参考文献:
[1]佟来荣.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界,2020,000(009):P.1-1.
[2]陈记红,刘秋丽,韩引杰.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000(009):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