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导入”的策略例谈

2021-01-14 00:44冯怀勇
山西教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境导入苏教版新知

冯怀勇

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课堂观察发现,部分教师时常选择一些未作加工处理的情境素材,粗放化地加以呈现,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教学过程的优化意识,通过科学选取素材、合理设计呈现方式等适时展开情境导入,发挥情境独有的激趣、启思和引问等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科学选取情境素材

设计一个好的情境,科学选材是关键。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不同来源的情境素材进行筛选、对比和精加工,在确保知识内容科学性的前提下使情境更为生动和有趣。

1.依据教材内容,尝试加工改造

教材中的情境素材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编写的,一般不作改动。但为防止学生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一些情境素材作适当的加工改造。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时,教材中呈现了国旗、火车、电扇、风车等图片,其中火车的前进方式是平移,但车轮滚动方式却是旋转。呈现这种图片素材不便于展开运动方式分类和剖析,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为避免教学一开始就出现纠缠不清的情况,教师可以对其加以改造或替换,选取运动方式更为明确的“动车”替代“老式火车”,使得情境素材能直接展现平移的运动方式,让学生能清楚分辨物体的运动方式。

2.关注学生经验,紧密联系生活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素材能有效激发其认知兴趣,但并非生活中的事物学生都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其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时,教师呈现了食用油、南瓜、洗衣液等图片。这些素材虽是生活中的事物,但学生接触和使用并不多,不能产生探索“1千克有多重”的动力。为使生活素材起到应有的教学功能,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超市、菜场等场所,展开寻找和体验“重约1千克”物体的活动,将搜集来的生活物品作为情境导入的素材加以使用,以调动学生的认知热情。

3.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借鉴使用

借鉴使用网络上提供的优秀教学设计、不同版本教材、数学课堂教学视频等一些好的教学资源或素材作为情境内容,不失为一种策略,但应避免照搬照抄,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合理使用。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就“闰年和平年是如何产生”这一问题,目前网络上就存在两个版本的说法:一是有关古罗马皇帝凯撒修改历法,规定形成平年和闰年的传说;二是因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产生平年和闰年。前一个说法有一定趣味性,但不如后者来的科学和富有数学味,教师应合理选取和使用。

二、合理设计呈现方式

1.影音配合呈现情境

简单直白使用课件放映情境显得单调、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视觉上的“影”与听觉上的“音”相互配合呈现,以增强数学情境的感染力。

比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秒》时,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简单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运动情况,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口算比赛的场景以及钟面上秒针运动的画面,同时使用声音配合播放出秒针发出的“滴答”声,以此营造时间比较短暂紧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认识秒”的情境中,不仅认识“1秒走多长”,还能感受到“1秒有多久”。

2.语言描绘表现情境

呈现教学情境,有时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学生被场景所吸引,进而产生“有些意外”“怎么可能”的思维波动状态。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2)》时,有些教师对于“分数的前提是平均分”这一问题的处理较为简单直接,会造成学生认识不深刻。为此,在动画演示教材中猴妈妈给两只小猴“分桃”过程之后,教师可以配合做出“猴大,分给你3个,猴二,你小,就分给你1个”的旁白,使用饱含情感的语气和动作充分展现“猴妈妈分桃不均”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领会“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认识分数”作铺垫。

3.现场模拟展现情境

对于一些具有活动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如果只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活动过程,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体验。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情境所创设的活动场景中,用现场模拟来表达和再现数学活动的过程,展现情境中包含的数学元素。

比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就“人民币”教学“人民币”,很难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营造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并为学生提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要求他们从认识商品价格开始,进行商品买卖交易和现场模拟支付人民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人民币及其币值关系。

三、适时导入新知教学

情境导入的目标指向是辅助学生学习新知,因而把握导入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理,适时展开教学导入。

1.激起兴趣时導入新知

小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数学的兴致就越高。教师要把握情境教学的激趣功能,多方启发诱导学生产生兴致,待其出现情绪高点时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开端。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时,为调动学生进入学习“3的倍数”的认知预备状态,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游戏情境,要求班级学生任意报数教师猜,“记录员”配合使用计算器验证。几轮猜数后,当出现两、三个左右结构复杂的大数字被正确判定是不是3的倍数时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老师怎么能一猜就准”的探究兴致,一直延展到学习“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上来。

2.心中有疑时导入新知

有了疑问即是学习的开始,因此教师可以将导入新知的时机选在学生产生疑问时,这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时,为将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聚焦到不同的角上,教师可以创设“根据角判断三角形”的游戏情境,呈现三个分别只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分别判断它们属于哪种三角形。前两种情况学生很快解决,对于第三个三角形却存在“都有可能”的争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已知三角形有一个锐角却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的疑问展开新知学习,可谓水到渠成。

3.确立目标时导入新知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外在动力。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目标驱动学习心向”的方式引入新知,以此调动个体的学习能动性。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为了解学生想要学些什么,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情境导入方式,围绕课题向学生提出“本节课,你想学些什么”的问题,待学生提出诸如“想了解图形是怎么放大和缩小的”“放大与缩小前后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变化之后的形状是怎样的”等认知需求后,教师随即导入新知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情境的导入既是过程性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设计和精心组织,不仅在导入阶段,而且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入情、入境地学习数学并爱上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审计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猜你喜欢
情境导入苏教版新知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情境导入”艺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导入的应用
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研究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