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导有特殊需要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法探究

2021-01-14 20:45徐艺航
考试周刊 2021年98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游戏

摘 要: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在群体中往往不自觉地隐藏自己的需要,或是无法表达自己的需要,给自身生活、学习带来困扰。如果教师多加关注,会发现幼儿眼神里的渴望和肢体语言中的犹豫,是幼儿成长的信号。文章立足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阐述了从生活入手、游戏为主、有效交流、家园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特殊需要;生活与学习;游戏;家园共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来说,他们需要一片能照拂的阳光、理解他们的心灵和开放且有规则性的空间。“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我们应当看到处于发展中的幼儿的各种潜能,不以现有标准和成人眼光看待幼儿,并努力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首先要明确,哪些幼儿是具有特殊需要的,在一个集体中,有的幼儿表现出需要成人格外关注的特质:不与任何小伙伴玩耍,不说话和不会使用语言,脾气暴躁,动作或认知能力发展迟缓,机械刻板行为,等等,他们难以融入集体和表达、表现自己,这些问题在加剧幼儿不良体验的同时也为家庭带来困扰。这些表现的背后是幼儿尚且无法达到的能力,它们预示着在现阶段,这些孩子难以融入群体、难以表达自我,无法获得认知经验及技能的提升。那么,我们可以从了解幼儿入手,寻找帮助和引导他们展现自我、感知世界、进入集体的有效策略。

一、 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建立良好师幼关系

與幼儿交流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说,被接纳、被尊重,使其感受到安全、轻松是他们迈出靠近社会的重要前提。教师与这些孩子建立师幼关系,既和其他幼儿有着共同点,也有着特殊需要关注的细节。

(一)认真学习知识

在面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时,教师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并不能由教师随意确定,教师应根据科学的知识学习来分辨。与幼儿接触之前,教师要学习大量专业的知识: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甚至一定的行为医学知识,了解哪些幼儿有特殊需要,这些需要出现的依据是什么,幼儿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神态、情绪等方面的表现,教师应当如何回应和指导。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来分析和判断幼儿的情况,因为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要尊重科学,了解此类幼儿需要的生理原因和心理特征。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应对师幼关系建立过程中复杂的局面,可以有效处理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二)从生活中发现

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往往会有与他人不同的行为表现,这是很容易被发现的,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分辨。幼儿林林不爱和人说话,当教师和小伙伴与他交谈,琳琳总是发出“嗯,啊”等声音,同时伴有咬指甲、东张西望、烦躁等行为和情绪表现,而这并不是他不想做出回应,是他难以做到。这样的孩子应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应进一步进行了解,以判断是否纳入有特殊需要的范畴。

(三)从家庭中了解

教师应当与幼儿家庭建立良好关系,使家庭信任教师,愿意配合教师并接受必要的指导。只有在良好的关系中,家庭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了解幼儿特点的有效线索。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成长轨迹,了解其身心特点的天然性和后天形成的可能性,再对其进行指导。

大班幼儿然然无法与小伙伴一起活动、交往,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无法完成任何一项简单的小任务。然而然然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拒绝为孩子进行任何检查,这使得教师的干预和指导无法实施。另一个会不停地咬指甲、跺脚、拉扯头发和发脾气的孩子——朵朵,其父母非常支持对孩子实施矫治干预,积极配合教师、配合矫正治疗师与孩子进行互动,这使朵朵在一个学期内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她情绪状态稳定且愉快,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均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师在与幼儿家庭交流时,应本着尊重、客观的理念,实事求是地带着建设性的希望和建议去评价幼儿,打消幼儿家长的顾虑,为幼儿争取尽量多的矫治时间,而对不愿面对现实、拒绝合作的家长,教师也应给予理解和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始终在尊重、理解、愉快的前提下推进工作。

(四)秉持严谨的判断

任何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存在显著改观、显著发展的可能。对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许多的经验是不曾体会过的,教师不能因为幼儿一次、有时的行为和情绪表现,就给孩子贴上“有特殊需要”的标签,而应在生活、家庭中深入观察和了解,做出严谨的、科学的判断,本着对孩子负责的原则,为幼儿制定出适合他们个体的交流和干预措施,这也十分有助于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完善教育理念。

二、 嵌入式全面引导帮助,促进幼儿改变发生

“嵌入”即将对有特殊需要幼儿的干预渗透在生活和游戏中,使干预自然而然地发生,产生自然的效果。

(一)以游戏为交流的第一载体

1. 生活游戏中的即时互动

游戏让幼儿放松,那些性格孤僻、认知滞后、社会发展不良的幼儿能从游戏中感受到愉悦、包容和自信,这对他们产生亲社会情感和主动表达交流的意愿十分有益。在游戏的选择和设计上,应顾及不同幼儿的水平层面,采用难度不一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如音乐活动的摇铃、舞蹈活动的手花环、卡通胸牌,使幼儿产生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一步步进入集体。

2. 发挥游戏教学的融合作用

游戏化课程能为这些幼儿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如大班活动《开汽车》,教师设计了三个游戏层级:司机开汽车自己安排路线,乘客自己上下车并请求停站,跟随“乘客家长或朋友”参与乘车。情绪焦虑、孤僻且容易发脾气的幼儿辉辉愿意扮演无压力、不用自己动脑筋、只需要跟随“家长”的小朋友,在上车下车的过程中,他始终不说话,但渐渐可以看“家长”、听“家长”和别人说什么,其面部表情逐渐柔和,不再是过去的刻板、僵硬。对辉辉来说,游戏中自然的状态是帮助他感知外界、愿意接触外界的一种途径。

3. 创设自主游戏的自由氛围

“自主”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却也难以把握。如果教师完全放手,幼儿容易更加孤僻、刻板、暴躁,或是出现其他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形成二次伤害。因此这个“自主”一定是基于幼儿的能力现状和心智发育水平,在教师指导、管理中的积极鼓励、支持行为。

小班幼儿瑞瑞从不和教师及同伴说话,不与人有眼神的对视交流,他有好几次大小便在身上也不说,直等到老师发现。教师经过了解得知,瑞瑞的父亲脾气暴躁,经常会打孩子,家人无力劝阻。在与家庭沟通后,教师采用社会游戏吸引瑞瑞的关注。在音乐游戏“梳头刷牙洗脸”里,瑞瑞表现出较好的自理能力——因为自己做不好,爸爸会打他。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游戏,瑞瑞也很开心地接受了教师对他的肯定。于是瑞瑞成了“领队”,带着大家一起玩,同时为了找出没有认真刷牙洗脸梳头发的小朋友,瑞瑞就必须认真看着小伙伴,这样才能“发现”他们。渐渐地,瑞瑞能与大家短暂对视,表情动作都自然了许多,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生活环节里的交流

1. 照料与独立并行

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是渴望得到更多更好的生活照料的。虽然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但暴躁、孤僻退缩等行为往往蕴含着他们不敢说出的想法。教师应在照料好幼儿生活的同时,创造合适的机会支持幼儿独立、自理,并从旁做好保护和协助工作,使幼儿感受自己做事的快乐与自信。

2. 引導幼儿关注同伴

幼儿有特殊需要,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多放在自己身上,对他人和外部环境不甚关注,这制约了幼儿的认知及能力发展。教师可以在交谈中指导幼儿:“××,你的小手洗得真干净!我们看看,×××小朋友的手也洗得很干净,和你的一样干净,是不是?”“我们来找一找,玩具藏在了哪个小朋友的桌子下面?”“我们和×××一起散步好吗?”教师要从生活中拓展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视野,发展其兴趣,增强其主动观察、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三)巧妙使用肢体语言沟通

1. 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

肢体语言对大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而言,也是让人感到愉快的,经过联系,孤僻、暴躁、交往退缩的幼儿也会主动与教师拉手、拥抱,或是表现出有此类意向。但另一些幼儿,如安全感很低、拒绝交往的幼儿,教师的肢体语言运动就要更加谨慎和精准,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感受。如适应性不良的幼儿小花,拒绝和教师有任何接触,只说一句话“回家!”,当有喝水、如厕等需要的时候,她只让教师带她去,而不愿意对视、对话。教师尊重小花的感受,给予的引导指令十分准确简练:找到标记,挂好毛巾,先拿纸,卷起袖子哟!并及时肯定小花,逐渐使幼儿放下戒心,愿意让教师接近她。

2. 回应幼儿的各种表现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幼儿做出的回应:语言、行为、肢体、表情、情绪,准确识别幼儿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的改变,从幼儿神态中观察出其正在放松、适应或接纳,并及时回应,满足幼儿心理需要,以愉悦的感受促进幼儿增强环境适应性,激发起其进入集体、参加活动的意愿,使他们逐渐愿意表达自己、开始探究交往。

(四)规则应明确、简要

1. 明确规则的保护性

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应当遵守规则,教师设计的规则应能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起到保护作用,如规定在某处玩耍,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固定材料的使用及方法,小步推进;规划游戏空间,减少此类幼儿产生矛盾的可能,等等,这些会使幼儿感受到安全、愉快,愿意待在群体里,进而为参与活动做好准备。

2. 简明的规则易于操作

由于幼儿难以理解一些规则,更加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解或示范。同时,教师要反思有特殊需要的幼儿难以理解规则的原因:是否因为规则不合理、太复杂?同时,要做出必要的规则调整,使幼儿容易理解规则,对自己完成任务有信心,从而更加愿意参与和探究。

(五)鼓励与肯定的技巧

1. 及时、准确与真实

有特殊需要的幼儿需要明确的引导和指令,更需要准确的、及时的和积极的评价,他们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教师的态度——哪怕是一个眼神,都可能让敏感的幼儿产生不好的情绪体验。评价宜真实,能让幼儿看见自己确实做了这件事、产生了可见的变化和成果,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感受,支持他们在下一次活动中大胆地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探索。

2. 操作、重复与发展

对年龄小、有多动行为的幼儿来说,评价宜灵活。如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敲击乐器,并在评价中再次出示乐器,唤起幼儿的回忆和感受,与幼儿交流自己是怎样使用乐器的,乐器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你还能用什么办法让乐器发声?使幼儿看见自己的操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评价是可以重复的,教师也能从幼儿参与评价中了解其新的发展,从而为后续开展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

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往往给家庭带来困扰,而自己却茫然不知,他们需要与同伴相同的自由天空,甚至更加自由,来显露出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能力,以及可能对自身不足的恐慌。教师应学习敏锐辨识幼儿内心的声音以及需要,学会理解,也要学习必要的引导策略,使有特殊需要的幼儿逐渐融入集体、正确表达自我、发展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玉梅,陆晓燕.健康为本的幼儿园融合教育活动案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12).

[2]陆月崧.幼儿园融合共生教育模式理论与务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1).

[3]王燕华,付传彩.融合幼儿园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及实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8).

[4]潘燕生.快乐伙伴 陪我成长[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3).

作者简介:徐艺航,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淮安市合肥路幼儿园。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游戏
游戏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数独游戏
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