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的人口数据:我国最新的老年人口数据为: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2018年相比2017年增长了859万,增长了0.6%,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2018年相比2017年增长了827万,增长了0.5%。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的重大问题。文化养老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加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是一种体现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充分融合的一种快乐的养老方式。帮助老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文化养老受到广泛重视,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文化养老的问题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为了进一步推进文化养老的工作,需要对文化养老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文化养老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对创新发展模式进行探究。
(一)传统养老模式和社区文化养老的冲突。根据《2019-2050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1.7%,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家主要了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其占比高达90.48%,居家养老所占比例为47.62%、机构养老占比52.38%。其中社区养老占比76.19%,社区养老作为近几年的后起之秀,被大部分人所了解,这就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大大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我们的了解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养老服务项目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两个问题中,聊天占比都比较高,分别为57.14%和71.43%。社区养老将老年人聚集起来,共同学习多种课程,有助于保持一个乐观健康的心态,所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了。而最终养老模式将摆脱物质供养的物质羁绊,着力于对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视与关注,是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珍贵内核。
(二)物质需求的满足带来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上升,老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基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精神需求,调查数据显示,老人经常参加的活动形式有广场舞、瑜伽、太极、书法、影视等,在和宿迁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交流中,我们发现,虽然他们进行着不同课程的学习,但都使他们心情愉悦,甚至还帮助他们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在书法室的采访中,一位退休老教师说自己在老年大学的学习时间已有7年,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他之所以会选择书法课,是因为书法可以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在文化修养和精神修养两个层面都得到提高,养成了不骄不躁的处世态度,可以更加平静地去面对生活的琐碎事。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是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的负责。
因此社会对于文化养老给予广泛关注,但目前的老年文化建设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能完全匹配,文化养老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推动文化养老,结合老龄化社会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文化养老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探索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的远大目标。
(一)对文化养老认识不足。虽说“文化养老”这个概念被政府政策、新闻等多途径广泛提及,但老年人作为文化养老的主体,依然存在对文化养老认识不足的现象,更谈不上积极配合主动实践。社区举办什么活动,就参加什么活动,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举办这些活动。举办这些活动又有什么意义。老人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整个社会对文化养老的认识也是非常有限的,老年大学都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外出文艺汇演,外出摄影、旅游等。这些都需要老人离家一段时间,然而子女由于对文化养老的认识不足,考虑到这些活动危险、父母的安全,就会反对老人们参加这些文化活动。
(二)资金需求量变大。从宿迁老年大学张校长处得知,老年大学每一学员一学期一门课程只需要50元,这对现在来说是非常便宜的,2019年学费总计10万8千,其余的资金大部分是政府提供的,还有少部分资金是企业、社会机构捐助的。但是随着文化养老的广泛宣传,养老文化建设越来越被老年人所接受,继而参加老年大学的学员增多,这就导致先前的老年大学的规模已远远不够。教室、桌椅、多媒体等设备也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促进文化养老的发展,老年大学必须扩大规模,但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资金需求量变大。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多个方面,多项工作都需要基础设施及开展经费的保障,但目前对于文化养老工作各方面经费的需求不断加大。一些老年社团也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团内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三)文化活动比较简单。在项王故里街道处的晚上,总会聚集一群老人一起跳广场舞,踢毽子。期间,我们随机选取老人进行采访,部分老年人表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晚上出来散步、跳广场舞、踢毽子,白天在家里以听收音机、看电视、带孙子为主。当我们提出很多活动项目时,他们表示自己上了年龄,不适合学。虽然老年大学能够提供相对较多的活动形式,但毕竟条件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老年生活。由此对比,社区里的老年人的文化养老需求并未实现全覆盖,在我们走访的项里、新源、凤凰、永梁四个社区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局限于广场舞、太极等零散活动,文化活动形式比较简单。
(一)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多样化、个性化、衔接性强。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活动开展的重要基地,它面向社会大众,服务对象广泛,下到50岁,上到95岁,年龄跨度大,每个人的文化受教水平不一样,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不一,所以学校的课程设置应多样化并个性化,使之能广泛地适用于各类型老年人群体,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与此同时,课程设置不应只设置传统类课程,也应增加现代化课程,如智能手机、相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视频拍摄、剪辑,更加的了解外面世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更好的融入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使老年人的心态年轻化。这也有利于老年人与现代化生活接轨,更好的和自己的儿女交流。
(二)线上养老与线下养老相结合。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创新思维来打造“互联网+文化养老”的发展模式,开发适用于养老的APP。在我们调查中,提供家政养老服务项目占比47.62%,所以在APP中设置家政和文化养老模块,有利于腿脚不便的老人在家政模块解决一些生活琐事,在文化模块设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作为一个了解外域文化的窗口,有利于老人们全面了解其他地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老年大学也可以将课上课程与平时生活的课下课程捆绑在一块,实现课上课下的学习衔接性。
(三)多主体参与的文化养老新格局。整合多方力量来打造新文化养老格局,促进文化养老的发展。发挥社区的活动组织作用、老年大学的教育作用、养老机构的服务作用,将多方力量同互联网联合起来,打造全方位的文化养老新格局。同时针对养老机构和老年大学的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可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其运营过程,企业和社会工作机构合作,社会工作者的薪酬由企业支付。社会工作介入文化养老的必要性体现在这是一个“双赢”的尝试,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性为文化养老的探索提供高质量、专业的服务与方法,文化养老的探索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优异的实践领域,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提高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各社区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
(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养老中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时代印记,所以老年人对传统优秀文化都有着不一般的眷念。将老年人加入到拯救非遗的队伍中,学习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瓷制作等,可以由此创立一个新的文化养老品牌。参与学习皮影、昆曲、古琴、西安鼓乐等非遗演出,用演出得到的资金投放于社区文化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的运营。这样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可以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真正的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的。
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层面。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此背景下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宿迁市宿城区文化养老的现状及问题,主要从多方面主体的参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碰撞、继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由此完善社区文化养老模式,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具有充实感、幸福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