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大明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质的营商环境,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从政府效率、法治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分层次科学有序地推进,以达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企业家是候鸟,哪里的营商环境好,它就在哪里停,就在哪里生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实践者是民营企业,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民营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质的政府效率、完善的法治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创新环境、优质的金融信贷服务等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宏微观外部环境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的深水区,民营企业面临的营商环境更需要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与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体现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它会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与其他市场经济的主体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取得了明显进步,民营经济的发展由此进入了快车道。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程度相对不高,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其对应的是封闭型、全能型政府,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政府行政效率不佳,服务效率较低。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我国政府开始向开放型、服务型和有为型转变。政府服务效率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税收服务的“放管服”。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产权性质对税收服务更加敏感,政府的税收服务对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大。政府的税收策略从单纯的减税降费向税收服务的“放管服”开始转变,并对政府的管理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政府需要对税收服务的“放管服”进行精确定位,精细化管理税务活动,降低税务服务的失误,实质性地下放税务权力,遵循便利化原则,避免出现下放未衔接,明放暗不放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完成政府税收的透明公开化,加强税务部门的协作分工,引导税收服务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继续坚持税收服务的改革方向,明确税务部门的核心任务是信息的收集与筛选,有节制地利用与获取相关的财产信息,精确进行信息核查。
我国的纳税服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纳税理念局限,服务意识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充分等问题。所以,为了更高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转变税收服务理念、改革管理机制、更加充分地应用信息化与数字化等技术来推动税收服务的水平,提高纳税服务的层次,强化纳税服务的质量。
2、构建“亲”而“清”的政商关系。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由政府主导,因此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了民营企业与地方政策之间较为复杂的政商关系。这种复杂的政商关系一旦出现扭曲,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造成经济转型与市场深入改革难以进行。对不合理的管制政策,要考虑地区与行业的差异,及时对其进行消除。
我国政商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亲”而不“清”,由于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存在扭曲的“亲”而造成了“清”不足。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权利边界进行清晰的划分,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服务型、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只有政府大力建设质量较高的“亲”营商环境,才有可能创造“清”的政商关系,政府应该完善法治体系,强化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软制度水平,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3、减少无效干预。政府应该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撑,减少对民营企业的无效干预,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非理性生产,减少盲目过度投资等行为,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性制度成本。因此,需要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考察机制、设计出一套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来控制地方政府的无效过度投资,引导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等不良政绩观,以避免民营企业陷入产能过剩等问题,促使民营企业的行为更加契合市场的实际需求。
行政审批中心的建立降低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生产率,这需要政府继续坚持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提升行政审批中心的效率,继续保持民营企业的活力。地方政府需要继续优化区域制度,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政府的不必要行政干预,改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为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完善进行制度性改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法治体系。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构建。法治可以平等地保护各种市场主体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为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保障,对主体产权提供良好的保护。也只有法治能更明确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法律范围内依法对整个市场经济内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设稳定透明、公平有效的营商环境需要完善制度,强化法律作用,健全监管体制,以此构建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
法治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往往其对产权的保护就越到位,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经济发展质量就越高。法治其实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关键在于坚持法治的原则,建设法治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确企业行为的边界,提高对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的预判能力。而知识产权的充分保护是强化法治环境、完善法治体系的重要体现,这种对产权的有效保护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力,提高研发水平。地方政府需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政策体系、持续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法治化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促进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会对民营企业的运营能力、运营效率、投资决策、产品销售与生产经营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有助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节约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这些对民营企业的生产决策、投资区位的选择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使良好的生产要素向本区域集聚,丰富企业的生产要素,完善民营企业的生产体系。公共服务主要包括:
1、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优良的医疗卫生建设属于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它有助于民营企业吸引优质生产要素,吸引优秀的人才,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便利地流通。区域医疗卫生建设会间接地参与到民营企业的生产运营中,从而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运营与决策。这种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必备服务,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制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效率,从而为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好后勤保障。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而言,各国都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充分发挥交通对民营经济的支撑作用。在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撑与充足的财政拨款保障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14.6万公里,高铁接近3.8万公里,我国的铁路一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主干力量,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高铁的开通,为民营企业的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了经济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交通成本,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率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但是,我国的铁路建设也暴露出了片面追求高标准、重高速轻普速、重客运轻货运、重投入轻产出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高铁片面追求开通可能会造成虹吸效应,提高了地区的准入门槛,造成了经济生产要素向高铁开通城市的集聚,导致部分民营企业损失经济生产要素,进而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率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政府应该适当控制高铁的建设速度,提高高铁的运营质量,合理选择高铁的站点位置,将本地的产业结构与基础设施合理配置,高铁的配置应该与当地的交通条件相适应,以便为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保障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水电气公共事业建设。高质量的水电气供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水电气公共事业的建设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制于所在地区的资源约束,这会对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事实证明,高质量的水电气供给系统会对优质的经济生产要素形成集聚吸引作用,进而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丰富民营企业的生存要素资源,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因此,只有大力建设水电气公共事业才能让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获得足够的后勤保障,为民营企业吸引足够的优质经济生产要素,从而保障民营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营商环境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投资决策、开办生产、运行经营等各个方面,只有优化营商环境才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良好的外部条件。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动的细胞,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只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对搞活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型,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强化法治意识,健全法治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科学布局建设。必须结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合理布局推导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持续建设契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