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任务。随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相应的政策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日可待。全国上下的各族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消除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振兴乡村的经济,必须思考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发展农村的经济,首先可以实现农民增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迫在眉睫。农民要富裕,才能带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富裕了,才能发展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发展规模化的产业,提供大量的优质就业机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劳动力涌入,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
其次,可以促使产业不断壮大。优先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农村产业化的前提。要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农村,必须加快核心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规模化,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农村的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为经济不断提供动力。
另外,农村的经济发展可以平衡城乡差距,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区域间的差距持续缩小,尤其是大中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差距较为明显,导致了部分区域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增大,资源不平衡,幸福感减弱。而发展农村经济,可以有效缓解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让更多的人过上小康生活,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支持不到位。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大力支持,而不同地方的农村,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力和技术资源很有限,给发展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我国之前实行的农村承包责任制,给了农民大量的土地资源,降低了集体经济的资源数量。分散的经营模式利于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无法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农村留不住高科技的人才,导致前沿的新技术、新理念无法及时传播到农村,无法带动农民发展经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大部分的农村人口为了更好地生活,纷纷走入大城市,加入到打工族中,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失,无法正常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都不是主要劳动力,相反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扶持。外出的打工人,大部分希望留在城市,很少有回到家乡,建设农村的意愿,导致农村的经济发展迟缓。
首先,增加政策的扶持力度。从顶层设计入手,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比如:合理规划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项目,有效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项目开发,提高农民的收入。在财政、科技、人才方面做好大力保障。地方政府要联合多部门,一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人力和技术的扶持,帮助农民生产和经营,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性,为农民吃下一颗“定心丸”。尤其是对西部经济落后、资源有限的地区,要提供帮扶支援对接项目,保证项目的资金、人才、技术全部到位,长期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村的人口普遍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对科技方面更是缺乏认识。地方政府要开展专项培训,对农民的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进行大力培训和指导。建立培训班,利用网络资源,或者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讲课。鼓励大学生和年轻人自主创业,给与一定的政策扶持,帮助农民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为农村发展经济提供基础。
最后,引进项目和人才。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也离不开管理能力人才。基层更需要有知识、有干劲、能吃苦的人才,振兴乡村经济。国家要做好大力的宣传,鼓励毕业后的大学生和有志之士愿意扎根农村,建设新农村。鼓励农村的领导集体走出农村,引进有潜力的项目,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获得全面胜利,但是要保持农村长期彻底脱贫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因此要提高基层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引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建设新农村一起努力。
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思考合适的发展路径。各地要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制定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为实现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迈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