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龙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乐史《太平寰宇记》高州条引《投荒录》:“高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高而稍凉,故以为名”[1]3087。孙吴时期,高凉贼率犹为剧烈。陈建梅据《吕岱传》提出,高凉郡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岱权宜承制,因钱博之降而置[2]318。陈氏这一观点主要来源于吴增仅,近乎为学术界所公认。
传世文献中对于高凉(高粱)最早的建置记载来自于《汉书·地理志》:“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3]1630,即高凉在武帝时属于合浦郡。
《续汉书·郡国志》合浦郡“高凉”县下刘昭补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立高粱郡”[4]3531。《宋志》高凉太守:“二汉有高凉县,属合浦,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吴分立,治思平县,不知何时徙”[5]1197。胡三省则认为,吴分高凉县立高凉郡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5047。《三国志》卷六十《吕岱传》:“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到州,高凉贼帅钱博乞降,岱因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7]1384。谢钟英据此认为建安二十五年吴以高凉为合浦西部都尉,然置郡之年不可考[2]253。其中《太平御览》卷一七二高州引《南越志》对于高凉置郡经过记载最为详细:“高凉,本合浦县也。吴建安十六年(211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安峡,毅投水死,博与其属亡于高凉。吕岱为刺史,博既请降,制以博为高凉都尉,於是置郡焉”[8]838。因此,吴增仅认为《南越志》与《吕岱传》合,则高凉郡为建安二十五年置也。
笔者以为,谢氏建安二十五年吴以高凉为合浦西部都尉之说很难成立。以永安六年分合浦立合浦北部都尉为例,高凉西部都尉不可能为合浦西部都尉,一则高凉所处地理方位在合浦郡之东,与方位不合;二则若为合浦西部都尉则称“合浦西部都尉”即可,不必冠高凉之名。谢氏之说不成立。
《三国志集解》载,吴增仅以《南越志》与《吕岱传》所载合[2]253,认为高凉郡置于建安二十五年,这一观点为学界普遍赞同。然《南越志》与《吕岱传》重合部分主要为年份相同,钱博乞降以及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事,而与刘昭补注重合部分,则直接为建安二十五年立高凉郡事。在此程度上去看高凉置郡事,似已经可以定为建安二十五年。
在《南越志》的记载中“吕岱为刺史,博既请降,制以博为高凉都尉,於是置郡焉”,清楚地交代事件发生的顺序,即吕岱为刺史、钱博投降为高凉都尉、置高凉郡。然考察孙吴所设置西部都尉,未尝有一例是先设置都尉而后再置郡。
据《三国志·吴书》载:
(张承)承字仲嗣,少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相友善。权为骠骑将军,辟西曹掾,出为长沙西部都尉。
(顾承)至与相见,过于所闻,为君嘉之”。拜骑都尉,领羽林兵。后为吴郡西部都尉,与诸葛恪等共平山越,别得精兵八千人,还屯军章阮,拜昭义中郎将,入为侍中。
(程普)普功为多。策入会稽,以普为吴郡都尉,治钱唐。
(蒋钦)历三县长,讨平盗贼,迁西部都尉。
(周鲂)旬月之间,斩式首及其支党,迁丹杨西部都尉。
孙吴置长沙西部都尉、吴郡西部都尉、会稽西部都尉和丹杨西部都尉,皆先有此郡,后在郡治外再设置一都尉治所。因此,《南越志》所交代事情发生的顺序存在一定问题。实际上,在高凉置郡问题上,刘昭所作补注以及《吕岱传》本身就已经讲得很清楚,按照刘昭补注,高凉郡置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而钱博投降以及承制以博为高凉西部都尉,为延康元年(220年)之事,即置郡为改元之前事,而吕岱到州乃改元之后事。笔者推测《南越志》对于顺序记载错误极有可能是因为二者本发生于一年,前后相差时间较近所致。
前引《宋志》载高凉郡置于建安二十三年。对此,《三国志集解》载“侯康曰:传言延康元年,即建安二十五年也。盖衡毅死于建安十六年,而钱博降于建安二十五年,是时始置郡,《宋书·州郡志》系之汉建安二十三年,非。”[9]1091《宋书州郡志汇释》引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续志》合浦郡高凉注: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立高凉郡。‘三’字疑有误”[10]306。即对于建安二十三年,史家多持否定态度。胡三省则认为,吴分高凉县立高凉郡在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若以吴氏所引逻辑存在问题,那么除《南越志》记载外,是否还能证明高凉郡置于建安二十五年?笔者以为,欲弄清高凉郡置郡的时间,需回归高凉置郡的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吕蒙上书孙权提出取荆州之策并于当年实行,于建安二十四年基本稳定荆州。《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载:“冬十一月,孙权取荆州”。孙权袭取荆州后,刘备拒绝和谈,调大军压境,在此背景下。孙权命步骘率军屯于原有刘备经营多年的荆州南部,“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逆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然调步骘所领“交州义士”出交州,自然会导致交州空虚,而在高凉的吴巨旧部钱博对于交州的稳定来说仍是一大隐患。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孙权分合浦置高凉郡以防范多年未有异动的钱博。因此,笔者从吴蜀交恶的背景下分析,以为高凉郡只可能置于建安二十五年而非《宋志》建安二十三年与胡氏所言建安二十二年。
《三国志》永安七年交广分置的记载于《孙休传》“复分交州置广州”。《元和郡县图志》广州:孙皓时,以交州土壤太远,乃分置广州,理番禺[11]886。《元和志》云广州为孙皓时分置,乃误也。《晋志》交州条载:“永安七年,复以前三郡立广州。及孙皓,又立新昌、武平、九德三郡。”[12]465此前于赤乌五年时,复置珠崖郡,平吴后,则省珠崖郡入合浦,最终《晋志》云交州统郡七为:合浦、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其后又于广州条云:“永安六年复分交州置广州,分合浦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领之。孙皓分郁林立桂林郡。及太康中,吴平,遂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1]466则广州统郡十为:南海、临贺、始安、始兴、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宁浦。《晋志》对于交广分置之记载实不可信。谢仲英据《三国志》和《宋志》移交州之合浦、朱崖,荆州之临贺来属,列广州统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朱崖、临贺、高凉、高兴、桂林、合浦北部九郡一都尉[2]235。
陈建梅以为,据《晋志》《通典》,吴末广州当领七郡。《宋志》合浦属交州,又,《寰宇记》卷一六四梧州戎城县下云:笼都县西北二百里有孙皓分州立石处[1]3145。然永安七年复置广州时,辖境与黄武五年有所不同,海东合浦郡当属交州,今列合浦、朱崖属交州[2]236。因此,吴末广州领南海、苍梧、郁林、桂林、高凉、高兴六郡及合浦北部都尉,与《晋志》《通典》合。
笔者以为,两次交广分置的具体辖郡都应当从分置的原因出发。黄武五年分交置广主要是打击交州士氏势力,士燮当年死去,孙权担心士氏在交州影响过大,即分交置广,将吕岱经营多年的广州地区—高粱贼钱博乞降、讨破郁林夷贼、破贵阳贼等,与士氏势力较为庞大的交州地区划分开,保住已经大体被孙吴控制广州地区,当目的达到时,旋即裁撤。
永安七年分交置广的原因远比黄武五年要复杂,永安六年五月,吴郡吏吕兴等杀交趾太守孙谞反,日南、九真二郡响应。吕兴等造反后,旋即遣使入魏,请求派遣太守及军队至交州。时魏刚灭蜀,有趁机收编三郡的打算。次年九月,魏陈留王下令“吴将吕兴因民心愤怒,又承王师平定巴蜀,即纠合豪杰,诛除句等,驱逐太守长吏,抚和吏民,以待国命。九真、日南郡闻兴去逆即顺,亦齐心响应,与兴协同。兴移书日南州郡,开示大计,兵临合浦……”[7]151。吴自吕兴叛乱后,次年再次分置交广,笔者以为其意图有二:一方面在于此次叛乱主要涉及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分置有利于保住广州,以免使广州地区也陷入叛乱;另一方面则企图在广州收拢和集合军队,收复交州。
是岁,遣交州刺史刘俊、前部督修则等入击交阯,为晋将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还合浦。
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阯 。[7]1167
由此可以看出,合浦郡乃叛军与吴军的分界,合浦乃孙吴汇集军队处,孙吴怎会将西晋意图占领而尚在孙吴控制之内的合浦划入交州?故合浦郡当属于广州而非交州。又《安南志略》载:“陈袭,临淮人。永安七年为交州牧,值孙谞虐政后。复分海东四郡为广州,以熊牧为刺史;海南三郡为交州,以袭为刺史,移治龙编”[13]176。这里出现的“海东四郡”应当与黄武五年《吕岱传》所指相同,即郁林、合浦、南海、苍梧,而海南三郡则应当指交趾、日南与九真。由一开始的分合浦置高凉郡,及黄武五年与永安七年的两次交广分置可以看出,政区划分乃孙吴针对敌对势力的一种有效的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