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文化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的启示

2021-01-14 17:09潘峻岭圣章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客体关怀主体

潘峻岭,圣章红

论公共文化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的启示

潘峻岭1,圣章红2

(1.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山东 济南 250200;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因其体系完备,拥有成熟的硬件和软件支撑系统,且经验成熟,阵地稳固,队伍稳定,深入基层,广受欢迎,在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面临着缺乏关怀品质、需美化自身形象等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可以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建设为借鉴,一方面,通过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构成;另一方面,基于公共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等维度,启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上进行创新与完善,构建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更具价值的主体系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创新与启示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总和。”[1]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在中国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公共文化服务因其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的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两者可相互借鉴,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成为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中,政府作为绝对主体,具有其他主体不可比拟的强大整合力和调控力,但也面临着需进一步培养关怀品质、美化自身形象等挑战。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体系完善,软硬件支撑系统完备,且经长期运行,经验成熟,阵地稳固,队伍稳定,深入基层,在广大群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构成,能启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上进行自身的创新与优化——在公共性、教育性、服务性的维度上,构建更有针对性、更高效、更有价值的主体系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及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者、组织者、实施者、监管者,负责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相关党政机关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如宣传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这些部门都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但由于绝对主体并不能覆盖全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人群,其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无法直接传达到客体,或不能影响到客体全部,这就出现了相对主体。相对主体介于绝对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绝对主体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参与实施者,如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等。这类组织和个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主体,是绝对主体向基层的延伸,也是绝对主体某些教育目标的承担者、实施者、执行者。绝对主体的界定比较固定、界限分明、责任清晰、内容明确;相对主体的界定比较变动,可以是社会群体,也可是普通群众,实施的时间和方式比较随机,相对主体在某些情境下也可能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总体呈金字塔型结构。绝对主体处于金字塔上端,组织化程度较高。相对主体处于绝对主体的下端,越往下越分散,越具有不确定性,组织化程度越低。在这种金字塔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意图、内容导向经上端的绝对主体向下端的相对主体渗透传导时存在三个阻碍:一是信息的衰减和变异。政治文化涉及国计民生,关乎意识形态,其内容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色彩,但在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层层传播中的衰减,由于相对主体成分复杂,大都没有接受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加之对政治文化理解的个体差异,其传播内容不尽准确,传播过程难以掌控,传播的价值观未必完全契合主流价值取向,其教育效果往往取决于相对主体的个人素养与组织能力。二是方法不尽科学,工作缺乏温度,教育活动缺少吸引力。相对主体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往往难以找准合适的方法和恰当的切入点,大多是将教育内容直接灌输、传达给客体,教育效果欠佳。三是相对主体组织性较为欠缺,队伍不够稳定,工作缺乏规范与保障。近年来各地出现了不少民间团体、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由于这类主体比较分散、随机,没有组织保障,难以持续、深入、系统开展活动,效果差强人意。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的不足之处,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着力点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培养关怀品质

从文化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可视作一种关于政治文化的特殊教育,须遵循相应的教育规律。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塑造和养成。一切教育都应建立在关怀基础上,是基于关怀基础的传递与接纳。教育效果的评估也应以客体对教育主体的接受程度为基础。“接受并非完全被动的。一个心灵(或自我)释放出其所有空间,询问对方或以别的方式表示乐于接受对方,但这个过程完全是关系性的。”[2]教育主体应与教育客体建立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具有某种关怀的品质,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基于关怀基础之上并能给予客体幸福感、获得感。对客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这里所说的关怀意味着对客体接受心理、接受习惯、接受环境、接受水平、内在需求的观照。关怀可分为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这两种关怀都需具备相应的素养。其中,自然关怀基于情感,无需进行道德和伦理的审思,如母亲对子女之爱;伦理关怀基于道德和维护社会秩序之需求,如志愿者对被助者之爱,公共服务者对被服务者之爱。关怀发端于家庭,发展于社会,从私人领域延伸至公共领域。关怀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育目标,其主体也须具备关怀素养,以贴心的服务与客体建立关怀关系,关注客体的获得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客体有所收获,包括感性收获和智性收获。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美化自身形象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象美化指的是主体系统功能运转的总体表现,既包括主体在教育或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个人素养和深具亲和力、感染力的工作作风,也包括主体部门在运作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即主体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体现出的整体质量水平。无论何种性质、何种内容的教育,主体自身的素养和个性气质是否对客体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都将对主体教育意图的达成产生潜在但却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已形成了单调、沉闷、缺乏趣味和美感的刻板印象。一方面,作为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如理论专家、学者、教师、党政机关干部,尽管其中不乏具有很高教育水平和个人魅力的教育者,理论功底深厚且能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宣讲,亦能在理论传播中让受众产生审美的愉悦,但更多的情况仍是言辞正确却乏味,思想深刻却教条,形象严谨却呆板,态度高高在上却缺乏亲和力,理论掌握丰富却缺乏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让人难以产生聆听的欲望,也难以让人信服。另一方面,相较于公共文化服务自上而下体系完备、覆盖全域、协同配合、运转良好的主体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整体上比较单一而封闭,与外界缺乏互动,也缺乏应有的活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进一步美化自身形象。

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具有审美特质和关怀品质

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起主导性、支配性、决定性作用的人或团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服务者,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其独有的审美特质和关怀品质。

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政治理论素养的强调不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主要是提供公共文化供给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由于文化内在的审美特质和审美追求,除了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自身带有较为浓郁的审美气质,公共文化服务具有愉悦身心的审美功能,作为文化人的服务主体,其成员大都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或素养,如舞蹈、音乐、绘画、书法、表演等,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普遍具有审美素养或美的形象,如从事音乐舞蹈的文化工作者,其形象气质通常都较为出众,容易让人产生美的感受。这类主体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其专业特长能增强其服务内容的可信度,有助于提高客体对于主体文化供给、意识形态引导等服务内容的信任与接纳。客体能从公共文化服务中得到某种思想引导、知识技能或审美愉悦,主体与客体之间实际上建立起了一种紧密联系,其服务的过程润物无声,服务主体对客体的文化传播和思想渗透如涓涓流水,是隐性的、审美的。特别是作为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主体体系,且上下呼应、运转良好,呈现出一致、严谨、可信的主体系统形象,在群众中具有很强的美誉度、影响力和感召力。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专注于文化服务,重视对客体的关注和关怀,强调服务的品味和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关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有必要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资源与力量,更要学习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关怀素养,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主体的综合素质,为关怀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建立保障。

三、以关怀与服务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

(一)建立关怀性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品质

1.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的对象指向客体,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关心与关爱,见诸于两者情感的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施主体始终付诸真情实感的关怀,认真倾听客体的心声,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表现为“重视反应”“愿意倾听他人”“试图理解并且解决他人合乎情理的需要”。积极理解并做出回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怀品质的基本特点。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将关怀视为一种美德,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关怀,更多的是指向一种品质与能力——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强调关怀的私德属性,往往会导致主客体之间的不平等,即主体是关怀者,客体是被关怀者,这是一种带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关系,不能持续,也无助于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建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培养的关怀品质是一种基于平等关系,主体对客体认真倾听、积极理解并做出回应的能力,亦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回应客体需求,积极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设计,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能力。

2.培养关怀品质的关键是在主客体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主客体关系常常是单向、直接且缺乏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的选择多为主体的自主设计,即使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客体的需求,也是基于主体自身对客体的理解,不仅缺少客体的实际参与,也缺少对客体需求的真正倾听。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是双向互为的关系,主客体双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动,发挥主导作用。但如果客体感受不到关心,这种关系便是失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往往也难以真正实现。在这种基于关心的关系中,双方互相回应,是一种对话性的、开放的关系。这种弹性的、辩证的、具有反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达成的理想状态。

(二)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业素养

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服务性。社会学意义上的服务,是指为别人、为集体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如为人民服务。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公共教育,即一种由政府主导提供、面向全体公民、无偿或低支付成本、带有教育性质的公共服务。现代社会的教育本质上是为学习提供服务,是非功利、非强制性的,也是利他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教育活动都具有服务的属性,只不过与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强政治性的,政治引导多是显性的,而公共文化服务是弱政治性的,政治引导多是隐性的。

2.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服务性提升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强化服务意识,将服务作为一种必备的职业素养,实施“服务性教育”。从现代政府治理的角度看,当代世界各国的政府改革大多以加强服务为改革方向,倡导建设服务型政府,教育界也倡导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须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服务素养的提升,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秉持服务理念,尊重理解客体,鼓励引导客体,与客体建立关怀关系,做客体学习目标的成全者,引导客体提高政治文化素养,提升思想境界,理性客观看待社会与人生,处理好自己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另一方面,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在教育中确立边界,不能代替客体去思考、选择和判断,不能替代客体的学习和发展。教育只是一种外部因素,须借由客体的内在动机、激发客体的内在动力才能取得良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履行好传播政治文化的责任,必须加强服务,与客体建立一种成全的服务性关系,在服务中实施教育,在教育中做好服务,通过服务性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以开放和多元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应走向开放和多元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要具备普遍意义上的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文化理论素养。在这一主体系统内,教育目标的传递是单向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是单向的。但当前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社会,原有主体系统的闭环结构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延伸到分众化、虚拟化的公共空间,难以影响到广泛且多元的基层人群,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与其对象的链接更加复杂,“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3],同样,对象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就应该在哪里。面对当前社会人群分布多层次、多维度、广覆盖、不均衡的现状,通过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延伸到最广大、最基层的人群,为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创造条件。

(二)主体的开放与多元需以一定的文化结构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携带着一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沉淀。在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意识形态层面的统一时,一方面,要努力在社会成员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寻找共同利益,建立共同理想,树立共同目标;另一方面,也必须依托于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共同且相通的文化底色,增强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当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系统已形成社会全覆盖,并涵纳了体制内外、线上与线下的资源与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构建可以借助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结构性力量形成物理叠加,以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机构为依托,通过在意识形态层面设定符合党和政府要求的标准,从而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组织有序、运转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动态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运行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以及主体系统在调控方面体现出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信息化时代,吸纳互联网企业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成为实施主体和参与主体意义重大,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断走向专业化、信息化、社群化。客观上,这些新鲜主体将刺激原有主体系统的运转模式,柔化甚至美化主体系统的整体形象,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功能运转更加灵活且富于弹性。随着这些主体的不断融入,它们将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呈现一个更加包容、多元、宏阔、生动的局面。

[1]潘峻岭,圣章红.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之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9):14.

[2](美)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G40-055

A

1672-1047(2021)05-0069-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5.18

2021-09-08

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19ZD127)。

潘峻岭,男,湖北荆州人,哲学博士,研究员,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何玲霞]

猜你喜欢
客体关怀主体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何谓“主体间性”
浅议犯罪客体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