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

2021-01-14 10:51钟春英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政群众

钟春英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群众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的体现,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回答了“人民群众是什么、怎么样对待人民群众”的科学命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点。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科学把握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习近平在长期阅读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并吸收借鉴其中的民本思想精髓、在学习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继承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的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一)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其中蕴含着的丰富民本思想对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上,习近平在青年时期就博览中国传统经典书籍,即使在工作后也保持时常研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习惯。他指出,传统经典文化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丰厚滋养着中华民族勃勃生机(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他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尤其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学习,为他的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如在政权稳固问题方面,他引用《管子·牧民》中关于民心的典句,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要求党的一切决定必然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指向,党领导政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否则只有被推翻。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作党的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只有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在政绩评价标准问题上,他说“知政失者在草野”(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指出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只能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党的工作绩效满意与否的最高检验者。在要求领导干部时,他希望领导干部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4)秦哲、丰志刚:《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的民族气质、中国特质与世界品质》,《红旗文稿》2017年第4期。的思想境界,希望领导干部对民生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爱民敬民,落实民生小事。习近平引用古文形象地指出了执政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君以民为心,君以民为本”“民者,君之本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执政者要把人民群众看作国家发展的根本,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可见,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深受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现,是新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基石,与西方哲学家的“群众观”有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哲学家都是把“群众”排除于哲学之外,马克思则在三大发现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建立了唯物主义的“群众”概念,把人民群众推上历史的舞台,主张建立全新的“群众的世界”(5)刘杰:《试论习近平的群众观》,《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群众观是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重要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人通过追求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作用于这些目的的活动的合力就形成整个社会的历史。(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4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由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团体来实现的,而是需要每一个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是由无数个人的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形成发展深受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影响。早在农村当知青时,习近平就深入研读了大量关于人民群众思想的经典著作,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为新时代习近平治国理政坚持人民群众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工作为群众利益计,为群众幸福计。他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力量的源泉。(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8)习近平:《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67页。要求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有问题和困难都要同人民群众商量,做到问计于民。可见,习近平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为理论基石,并且结合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具体实际形成发展的,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三)理论来源: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人民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着解放广大劳苦大众而奋斗,提出了一系列群众观点。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是任何力量都攻不破的。(9)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党才能克服一切困难,离开了人民群众则寸步难行。毛泽东认为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党员本身没有任何私利可言。它的党员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站在人民群众之上。(10)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党的一切决策都必须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要采取一切办法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他还指出党要密切联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如果脱离群众,党在人民群众心中就失去了威信。(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3—1354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指出,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强调党员干部到基层中去“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13)江泽民:《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1993年7月5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309页。,牢固树立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4)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1994年1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的意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为民用权、为民谋利、心系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树立强烈的公仆意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和高兴作为工作成效的标准。(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继承以上人民群众观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最新成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指南。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科学内涵,是我们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一)人民主体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

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指出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就要时刻坚定人民才是党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磅礴力量的源泉,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他还指出,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赋予国家一切权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18)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这些讲话和论述都表明了习近平尊重人民、热爱人民、心系人民,体现了习近平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突出位置,不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只有这样党和国家才更有底气和能力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为人民造福,运用得不好则容易滋生腐败。习近平时常强调党员干部要利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以权谋私,更不能以此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个人私利,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党员干部要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忘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一个梦想:“中国梦”,两大目标:“两个一百年”,三大主线:“治党治国治军”“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这一二三四五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不难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都是围绕人民展开的,无一不体现习近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正如他在与中外记者会面时所言:“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9)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页。这都表明了习近平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决心。由此可知,“人民”二字始终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党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侵犯而展开。

(二)人民中心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扣新时代、新形势的变化发展,本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党和国家要从人民利益出发,把为人民造福、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最高目标,党和国家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人民,我们党的坚实根基是人民,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就是我们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党要努力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2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7页。习近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遵循,始终全心全意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党的初心使命,这些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是抽象的、高深莫测的概念,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上,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民生福祉中。为此,习近平多次深入基层体察民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困难、收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针对人民群众的就业、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施行一系列有效的惠民政策,并颁布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除此之外,为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上下积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坚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政策的落实真正做到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体现了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实践遵循。

(三)人民利益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治国理政应以顺应民心为根本,以使人民生活幸福为根本。人民是国家之根基,只有让人民在民生体验中得到实惠、得到重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让群众积极参与、让群众自己做主、让群众真正受益、让群众真心满意,使群众真正成为利益的主体(22)何忠国:《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学习时报》2020年5月29日。,国家之根基才会更加稳固。一句话,党要时刻牢记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使命。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在政治利益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以利于政府更好的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和建议,人民群众也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基本政治权利,这体现了党和国家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利益的价值追求。在经济利益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稳步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促使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面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和国家坚持推进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坚决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在文化利益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际上就是要求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更充足的文化自信心和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为此,习近平坚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鼓励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在社会利益层面,我国社会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幸福感明显提升,这离不开党和国家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而作出的努力。习近平始终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党和国家针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可行性政策,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生态利益方面,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国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四)人民检验观:坚持工作绩效由人民群众来检验

政绩观体现出为官者在政途中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为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要时刻关心人民的安危冷暖,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23)《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习近平认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看作是最大的政绩,还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只有人民群众知道,只有人民群众才有资格成为评价主体。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人民幸不幸福、人民快不快乐、人民满不满意、人民认不认同作为检验政绩的标准。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做得好不好,做得到不到位,最直接的就是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只有人民才能评判党的工作绩效合不合格,人民才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作为党员干部,应时刻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谋利。领导干部只有拿出经得起群众检验的实实在在的政绩,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基本需求,才能获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五)人民目标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

党和国家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代表人民利益的,这就决定了党要把人民的期望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并不断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系列方针政策始终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展开,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从小事做起,多为民生谋利,多为民生解忧。党员干部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的困难,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保证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硕果,带动人们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认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让人民真正在改革发展中有获得感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根本目标。进入新时代,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开始新的征程。习近平指出:“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2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9页。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真正获得“民心”。“民心”是一个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只有获得人民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党和国家才更有信心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殷切期望。

三、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时代意蕴

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学习践行,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一)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7)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5页。习近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的观点,在治国理政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党内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28)习近平:《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2页。。为整顿党内不良作风、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和执政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习近平提出党员干部要强化践行群众路线,增强党群干群血肉联系,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上树立群众意识,还要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人民群众才会更加支持和拥护党,党的执政根基才会更加稳固。可以看出,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宏大棋局中体现出真挚的为民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提出来的新概念,从中可以看到习近平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为工作导向和价值遵循,并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和各行业人员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并且还能创造百年辉煌经久不衰,重要密码之一就是它始终坚守一切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一个心中只有人民,时刻为人民着想,时刻为人民谋利的政党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党,这样的政党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一以贯之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从南湖红船的起航到遵义会议的转折,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年轻到成熟,就是因为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建设。建党百年来,党的队伍日益壮大,成为具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党员质量也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根基日益稳固,但这并不是说新时代不需要加强党的建设了。相反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存在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党内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因此新时代仍然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党发展壮大的宝贵历史经验和巨大精神财富,也是党永葆生机的重要基石,要大力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优良作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借鉴以往经验加强党的建设,通过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党员干部要自觉学习和践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坚定地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党员干部应该积极走向基层、融入人民,善于发现和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加强学习践行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解决党内各种问题,党才能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三)有利于夯实构筑中国梦的群众基础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党员干部要意识到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的巨大力量,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中国梦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即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抛弃群众路线、离开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习近平人民群众观就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发展。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是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政党,群众是党蓬勃发展的根基,只有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充满生机活力。脱离人民群众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就面临执政失败的危险。因此,不论任何时候开展任何工作都要坚持群众路线,人民并且只有人民才是党的生命之源。新时代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新起点,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积极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凝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共筑中国梦。

(四)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了概括,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9)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这一概括涉及教育、就业、分配、住房、社会保障、健康、环境、稳定等关系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习近平人民群众观正是心系人民,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旨归,力求解决好这一系列的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正确指导下,党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坚持推进环境治理等惠民举措,取得了空前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了愈来愈多改革发展的红利,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习近平所思所想正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习近平人民群众观自始至终都贯穿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之中,体现了党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根本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理政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习近平对时代理论的新发展——基于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文本考察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习近平治国理政文库暨党员学习空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