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铭记: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2021-01-14 10:51曾长秋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苏区红军革命

曾长秋 李 霞

一、湘鄂赣苏区的阶段划分

据王震1937年在延安写的《红六军团小史》记载:“湘鄂赣三省毗连地区在地理形势上居湘赣两江之间,有自南曲折且为湘赣两江分水岭之罗霄山脉,北接蜿蜒于湘鄂赣三省地界之幕阜山脉,峻山茂林川溪奔流,田野肥沃,……人烟众多,物产丰富,周围环绕有萍乡、株洲、长沙、岳州、武汉、南昌、九江、吉安、赣州诸城市,为华中重要区域。……那里有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暴动、朱德同志领导的湘南暴动、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士兵暴动等。他们团结与组织群众手携手地英勇艰苦地进行着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使其成为朱毛彭黄红军游击时代的根据地,以致直到后来成为强有力的中华苏维埃根据地之一。”(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三,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页。湘鄂赣苏区的历史,可划分以下四个阶段:

起始期。湘鄂赣苏区位于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北段,包括九宫山、幕阜山、连云山、大围山、武功山等群山峻岭。辖区包括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十余县。南抵株萍铁路,北抵长江,西至粤汉铁路,东至南浔铁路,南北长近千里,东西宽六百里,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千万,其中比较稳定的根据地约有人口300万。苏区肇始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起义军由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上井冈山之后,中共湘鄂赣特委领导当地军民坚持游击战争。

高潮期。湘鄂赣苏区的正式创建,始于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11月,红5军主力开往井冈山,黄公略带领留下的部队在平(江)、修(水)、铜(鼓)一带活动,刚恢复的湘鄂赣特委则移驻修水县台庄。1930年6月,红5军第5纵队与地方游击队在湖北大冶扩编为红8军(军长李灿,后何长工接任)。1930年8月,湘鄂赣独立师在湖南平江改编为红16军(军长孔荷宠)。同年10月,在湖北黄梅成立红15军(军长蔡升熙,不久红15军调往鄂豫皖苏区,划归红4方面军)。1930年平江起义两周年之际,10万平江、浏阳农民协助红3军团攻克湖南省城长沙,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李立三(未到职,由王一芬即王首道代理),彭德怀、李宗白、杨幼麟、滕代远、何长工、赖汝樵、胡筠等13人为委员,宣布了苏维埃政纲,颁布了《暂行劳动法》和《暂行土地法》。第二次攻打长沙前夕,红军第1、3军团在浏阳县永和镇编成红1方面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司令,毛泽东、滕代远任正、副总政委,兵力4万人,毛泽东兼任新成立的总前敌委员会书记和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稳定期。1931年7月,湘鄂赣特委在大围山镇楚东山大屋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李宗白任省委书记。同年9月23日,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长寿街召开,因遭敌机轰炸转移至修水县上衫继续开会,于10月4日宣布撤销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赖汝樵任主席。1932年3月,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迁至修水县上衫。4月12日,省级机关再迁至万载县小源(今仙源乡)。此时,湘鄂赣省已在20余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4万人。1933年2月10日,湘鄂赣边独立第一、二师在浏阳县小河乡扩编为红18军(军长严图阁)。同年7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18军缩编为红18师,调入湘赣革命根据地,归属红6军团。在1932年至1934年8月以前,湘鄂赣的省级机关主要在江西境内的修水、万载、铜鼓等县活动,江西境内还有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县游击区。

退潮期。1933年9月以后,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1934年1月28日,湘鄂赣省驻地万载县小源失守,省级机关转移至铜鼓县幽居祖庄,7月再迁平江县三犊源花果山黄金洞。主力红军长征转移之后,留下游击队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仅保存了500名党员、400名战士,成立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于1938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开赴抗日前线,并在平江县嘉义镇设立通讯处,即后方办事处。

二、湘鄂赣苏区的战略定位

湘鄂赣苏区是在秋收起义的基础上,经过平江起义,在红五军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29年3月1日,《布尔塞维克》发表的李立三的《目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与我们的中心任务》指出:“如湖南平江、浏阳苏维埃区经过一年之久,与敌人残酷的斗争不下百余次,遭受若干次的失败,直到现在,还是继续艰苦奋斗,苏维埃区域还存十余处,群众的组织还有十万人以上。”(2)李立三:《目前政治形势的分析与我们的中心任务》,《布尔塞维克》第2卷第5期,1929年3月1日。湘鄂赣苏区与罗霄山脉南段的湘赣苏区相配合,南与赣南闽西苏区、北与鄂豫皖苏区、东与闽浙赣苏区、西与湘鄂西苏区相呼应,成为影响全国的六大苏区之一,是中央苏区北面的重要屏障。它地处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之间,依托“一山”(罗霄山脉北段),濒临“两湖”(洞庭湖、鄱阳湖),扼控“三江”(湘江、赣江、长江),给三省之敌以极大威胁,也给三省人民以极大革命影响。

在敌人对中央苏区发动前三次“围剿”期间,湘鄂赣苏区牵制敌军60个团以上,对中央红军粉碎敌人连续“围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战略地位如中央指示信指出:“必须认清湘鄂赣是处在中央苏区的左翼,处在三条铁路、一条大江、三个省会的中间,有举足轻重的形势。”(3)涂开荣:《试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党史文苑》2010年第10期。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更是高度评价其战略地位:“不但在边界此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就是在湘鄂赣三省暴动发展的将来,亦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4)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万载县档案馆所藏1933年6月9日的《赣西北匪情实况及进剿意见书》写道:“湘鄂赣是扬子江的主要要寨,是中国整个局面的枢纽。要消灭中国的苏维埃与红军,必须先消灭湘鄂赣苏区……”(5)《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二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2页。

毛泽东在湘鄂赣地区发动过秋收起义,创建过主力红军红1方面军。他认为,湘鄂赣苏区的政权建设和军队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许多经验。湘鄂赣苏区先后诞生了红军的九支劲旅:红1方面军在浏阳县组建,成立时下辖第1、3军团,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15师;红1军团的前身之一就是从修铜平浏走出去的秋收起义部队;红3军团所属的红5、8、16军都是由湘鄂赣子弟编成的;从湘赣边走出的红18军后来成为红2方面军的重要力量,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20师;从鄂东南走出的红15军成为红4方面军的重要力量,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29师;1931年11月,湘鄂赣苏区派出百人代表团赴瑞金参加第一次全苏大会,会上颁给湘鄂赣红16军“坚强苦战”的锦旗,以示嘉奖。红16军是湘鄂赣省军区的主力部队,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3年7月,中共中央局作出改选湘鄂赣省委的决定,派陈寿昌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徐彦刚任省军区司令员。谭启龙回忆毛泽东接见湘鄂赣省委领导成员:“徐彦刚同志向我们传达了毛泽东同志在瑞金叶坪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办公室门前接见他们时的谈话。……毛泽东同志针对敌人即将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形势告诉大家:今后的斗争将是艰苦的,但你们要坚持下去,坚持武装斗争,就能把红旗撑下去,苏维埃一定能胜利!”(6)《谭启龙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三、湘鄂赣苏区的历史贡献

湘鄂赣苏区以长达10年的艰苦斗争经历,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重要贡献。这片土地上遗存下来的革命遗址、纪念地,流传下来的革命文献、歌谣、曲艺等是珍贵的历史记忆,这片土地上也走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

(一)湘鄂赣苏区对建立工农武装的贡献

鄂南起义:1927年8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赴鄂南部署秋收起义,由于崇阳农民自卫军遭国民党军“围剿”,便转到通城。8月20日智取通城县城,两县农军合并,罗荣恒担任党代表,率领这支队伍开赴江西修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8月30日,通山数千名农民举行起义,次日成立通山县工农政府,随后通城也成立了“劳农政府”,这两县成为建立最早区域性的“全国县级红色政权”集群。8月,何长工在率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未赶上南昌起义后,途中改道加入秋收起义行列;9月9日,中共鄂南特委在蒲圻发动“中伙铺劫车”,打响了秋收起义第一枪,起义坚持40余日,遍及鄂南全区和鄂东3县,参加者达10万之众。

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8月18日,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与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会议,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制定了秋收起义的纲领与计划。9月初在安源会议上,毛泽东担任秋收起义前委书记,将在安源、铜鼓、修水等地5000余人的工农武装组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渡任师长,下辖3个团。毛泽东又亲临铜鼓县城,于9月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失败之后,部队从浏阳县文家市镇出发上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爆发,成立了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和红5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开始形成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1月,红5军主力南下井冈山,留下王首道任湘鄂赣边特委书记,与黄公略的红5军一部继续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1929年4月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张启龙任政委。

大冶兵暴:1929年8月,何长工、李灿率领红5军第5纵队进入鄂东南。由于国民党派独立第15旅一个团进攻大冶、阳新县的红军,程子华于12月14日在大冶县城“武备学堂”(现外国语学校)举行“大冶兵暴”,此事被中央军委和周恩来誉为“模范式的兵变”。起义部队编为红5纵队第2支队,程子华任支队长,使红5纵队的3个支队6000余人独成一军——红8军。

(二)湘鄂赣苏区对建立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贡献

一是恢复和重建中共湘鄂赣特委。1928年春,中央将咸宁、蒲圻、崇阳、嘉鱼、通山、通城划入湘鄂赣边特区,直属湖北省委领导,后改归湖南省委领导。1928年6月底,中共湖南省委派湘东特委书记滕代远主持湘鄂赣边特委。平江起义之后,9月,在铜鼓召开红五军党委与平浏修铜四县负责人联席会议(史称“幽居会议”),恢复特委。10月29日在修水县台庄大湾屋,特委与红5军党委举行联席会议(史称“台庄会议”),改编的红5军辖十个大队,彭德怀、滕代远、李灿、贺国中率其中五个大队南下井冈山与红4军会师。11月湘鄂赣特委重组,王首道任书记,红5军留下的五个大队改称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1931年5月15日,中央派黄火青抵达湘鄂赣,在浏阳县大围山镇楚东山召开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建立中共湘鄂赣省委,由李宗白任书记,赖汝樵、胡梓、杨幼麟、张启龙、刘建中等为委员。

二是调整湘鄂赣苏区空间布局。1929年8月,彭德怀率红5军主力从井冈山返回,与湘鄂赣边境支队在平江县黄金洞会合。9月,红5军第5纵队从平江出发,挺进鄂东南。1930年3月,彭德怀率红5军主力4个纵队占领大冶,5月成立鄂东特委。6月10日,红5军第5纵队在大冶殷祖镇马于村扩编为红8军,兵力超过原红5军。1930年6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红5、8军在大冶县刘仁八组建红3军团。随后,湘鄂赣独立师扩编为红16军,划入红3军团建制。7月,红3军团相继攻占岳阳、长沙,30日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8月,红3军团编入红1方面军。9月,红1方面军从湘东转向赣西南,将红16军留在湘鄂赣苏区。

三是调整湘鄂赣苏区领导体制。1931年3月,中央巡视员滕代远在修水县上衫召集湘东、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40余人开会,史称“上衫会议”,成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以李宗白为书记,代行省委职权。7月,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成立,孔荷宠任总指挥、黄志竟任政委。9月23日至10月4日,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县长寿街召开。期间遭敌机轰炸,会议迁至修水县上衫继续举行,于10月成立省苏维埃政府。1932年2月,湘鄂赣省委在上衫召开了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争取以南昌为中心的一省和几省首先胜利与湘鄂赣省的战斗任务》决议案。3月17日至22日,在中央代表林瑞笙的主持下,省委在上衫召开了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修、铜、万为中心根据地,积极向东南发展,与湘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革命势力汇合,争取以南昌为中心的首先胜利和湘鄂西打成一片的计划”。4月1日,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上衫召开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重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以王显德为主席,刘建中、彭德怀为副主席。4月12日,临时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移驻万载县小源。1934年1月,陈寿昌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徐彦刚任军区司令员,1934年秋以后,保存下来的少数部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三)湘鄂赣苏区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保存

在湖南:浏阳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收起义文家市纪念馆及里仁学校、永和镇红1方面军诞生地李家大屋、大围山镇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以及胡耀邦、王首道、王震、宋任穷、杨勇、李志民等人的故居。如今,在锦绶堂墙壁上还有当年“纪念‘三一八’告白军士兵书”;浏阳文物局库房内保存了揭取于李家大屋的红军标语和红军描绘军阀蒋介石、何键的漫画像。平江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江起义纪念馆及天岳书院、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江县博物馆)、嘉义“平江惨案”烈士陵园。

在江西:铜鼓县秋收起义纪念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期)名录;万载县有湘鄂赣革命纪念馆(万载县博物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仙源纪念地列入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修水县是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升起地方,有秋收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萍乡市有秋收起义纪念碑和安源工人运动纪念馆。

在湖北:大冶县诞生了红3军团(在刘仁八)以及红8军(在殷祖镇马于村)和红12军(在南山头毛宕饶)。阳新县有湖北省最大陵园——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陵园保护单位,以及龙港红军烈士林、烈士纪念堂、王平将军纪念园等,还有八七会议之后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所在的通山县地圣庙和湘鄂赣省党政军机关所在的通山县冷水坪。

(四)湘鄂赣苏区的革命文献、歌谣、曲艺等文化资源保存

革命文献:例如,修水县收藏国家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58件;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省苏维埃政府发布的《婚姻法布告》和《征收累进税布告》、省苏维埃政府宣委会的《关于选举工作画报》和省苏维埃政府第七、八、九期公报。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91年),人民出版社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三辑(1985年)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回忆录》(1986年),以及邓乾元向中央报告的原件《独立十五旅兵变经过及阳冶五县工作概况》等。

革命歌谣:例如,《红三军团建起来》《捉土豪》《他说长工为长工》《红五月暴动》《红军越打越坚强》《建立苏维埃》《专打土豪劣绅》等。以阳新、大冶、修水三县民谣为例,阳新:“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大冶:“大冶兵暴影响大,独十五旅硬打垮,工农群众笑哈哈,热烈欢迎程子华。”修水:“巍巍幕阜山,滔滔修水江,誓为工农求解放,红色健儿,十年奋战,驰骋沙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长,笑蒋贼损兵折将,‘围剿’梦一场,英雄湘鄂赣,红旗迎风扬!”万载、铜鼓、宜春还流传着《黄茅“三一八”暴动歌》《反白色恐怖歌》《劝君莫自首》。

革命歌曲:如《彭德怀的五八军》《放脚歌》《攻打沿埠头胜利歌》《鄂东南革命委员会歌》《迎接红军歌》《土地革命歌》《誓把革命来完成》《转战鄂南功劳大》《妇女去放哨》《我们红军到》《鄂东南游击队歌》《拿起刀枪投红军》《十送情郎当红军》等;女声独唱《四季歌》《红军誓师歌》《红军游戏歌》《红军竞赛歌》《红军纪律歌》《红五纵队十进歌》等。武宁流传有《革命就要当红军》《十恨民团》等;阳新、万载流传着《暴动歌》《“二二七”烈士纪念歌》《纪念红色五月运动周歌》《革命互济会开幕纪念歌》《粉碎敌人四次“围剿”战歌》等;大治、宜春、万载还流传着渔鼓《十二月道情》和《十进歌》、花灯《五爱大脚》、莲花落《拥护苏联及拥护省苏大会》、春锣《毛委员带兵打文家市》和《红军打土豪》、河花灯“摆酒晏”《庆祝成立苏维埃》等。苏区出现了许多“红歌村”,如武宁县路口镇、龙燕区黄桥村,阳新县龙港高黄村成立了以妇救会长陈爱莲为首的红歌队,全村30多户100多位村民个个是唱红歌的能手。这些红歌民谣在湘鄂赣苏区广为流传,吹响了苏区战斗的号角,激励着广大军民投身革命洪流。

(五)湘鄂赣苏区产生了大批革命人物

在湘鄂赣苏区这片红色土地上,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罗荣恒、肖劲光、黄克诚、谭政、李立三、杨尚昆、王震、滕代远、何长工、王首道、张启龙、伍修权、程子华、谭启龙、黄火青、伍修权、柯庆施、江渭清、吴咏湘、吴溉之、邓洪、罗其南等人战斗过;走出了张爱萍、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张震、宋任穷、杨勇、李志民、唐亮、甘泗淇、余立金、王平、杜平、王宗槐、赖毅、钟赤兵、欧阳文、张令彬、邱创成、吴信泉、刘志坚、甘渭汉、方强、方正平、郭鹏、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刘玉堂、李贞等100多位共和国将军。其中平江县就有62位,是中国四大将军县之一;浏阳县也有30位将军。据不完全统计,湘鄂赣苏区有37万余革命烈士,还有76万群众在革命战争中遇难。著名英烈有:罗亦农、郭亮、彭公达、卢德铭、黄公略、彭雪枫、蔡升熙、袁国平、邓萍、李灿、刘士奇、刘奇、陈毅安、邓乾元、彭遨、潘心元、李宗白、杨幼麟、赖汝樵、胡梓(吴致民)、胡筠、王显德、张警吾、余贲民、袁德生、刘建中、陈寿昌、徐彦刚、严图阁、林瑞笙、高咏生、黄志竟、张纯清、于兆龙、明安楼、黄纯一、贺国中、曹大骏、谢振亚、叶金波、李实行、郭一清、郭炳生、龙云、陈佑生、胡一鸣、邱训民、李幼军、侯中英、陈秋光、甘特吾、吴金明、吴天骥、徐洪、张正坤、涂正坤、罗梓铭、成功、金云龙、谢亦吾、黄廷厚、曾相娥、冯杏娥、曾国祺等。据《修水县志》记载,全县10万余人牺牲,注册烈士10342名;平江县13.4万人牺牲,注册烈士19989人,占湖南全省烈士总数的1/5。阳新的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陈列了湘鄂赣21个县市502位知名烈士的生平事迹;龙港境内六处红军烈士墓群,安葬着3000位红军战士遗骨,全县牺牲20万人,是全国闻名的“烈士县”。通山有2.7万多人献出了生命;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中共湘鄂赣省委历任五位书记李宗白、林瑞笙、陈寿昌、傅秋涛、涂正坤,仅傅秋涛幸存并被评为开国上将,其余均壮烈牺牲。

四、湘鄂赣苏区的革命精神

苏区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军民在革命实践中铸造的革命精神。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概念,并概括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习近平指出:“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7)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5日。“苏区精神”由此从学术层面上升为政治层面,从学界话语迈入官方定位。苏区精神由各革命根据地军民共同创造,固然有共性,而湘鄂赣苏区又有其自身特点。从湘鄂赣苏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及革命斗争的重要性、特殊性出发,湘鄂赣苏区革命精神可归纳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善谋敢干的斗争精神,牺牲局部的全局意识,鱼水情深的奉献精神,前赴后继的顽强毅力。

第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长达十年的湘鄂赣革命斗争中,湘鄂赣苏区革命军民凭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中央派来的主要领导陈寿昌、徐彦刚相继牺牲,电台被打掉,完全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在无法得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湘鄂赣党组织凭着坚定的信仰、坚强的信念、坚韧的毅力,为新四军的创建保留了一支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湘鄂赣省委先后九次派出干部寻找党中央,千方百计获取中央的指示。毛泽东讲到,“湘鄂赣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同中央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坚持斗争,为革命保卫了苏区,保存了力量。”(8)涂开荣:《试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党史文苑》2010年第10期。

第二,善谋敢干的斗争精神。平江起义发生以后,国民党调集10余个团,配合地主武装进行“会剿”,但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总结了“打圈子”、避强敌、打弱敌以及正规军、地方军、群众武装相结合等一套战略战术原则,在湘鄂赣边界活动,斗智斗勇,游刃有余。地方游击队面对强敌,同样善谋敢干,总结了一套对付敌军的方法。在三年游击战争的对敌战略中,他们提出了不打硬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敌情不明之仗等战略。善谋敢干的精神在湘鄂赣苏区革命歌谣中也有体现,如《冲锋歌》写道,“冲冲冲!冲上前把敌杀,怕什么机关枪迫击炮,把我们勇气提起来呀向前跑,勇气提起来呀向前跑。杀杀杀!杀尽那反动派,怕什么蒋介石狗奴才,把我们政府建起来呀苏维埃,政府建起来呀苏维埃”(9)刘云等:《湘鄂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1996年版,第469页。。

第三,牺牲局部的全局意识。湘鄂赣工农红军为了全局利益,数次做出牺牲。以湘鄂赣子弟为主组建的红3军团,为了全局利益,毅然离开熟悉的湘鄂赣苏区,东渡赣江,与红1军团共同行动,只留下组建不久的红16军保卫苏区。为了支援中央苏区的军事行动,湘鄂赣省委、省军区多次实行“向东南发展”政策,通过逼近南昌,牵制敌人,以局部牺牲支持中央苏区。此后,省委、省苏迁址万载小源、铜鼓幽居皆是为了支援中央苏区。在“六七月事件”以后,湘鄂赣仍未忘记支持中央红军和其他苏区红军斗争的使命。中央局1932年1月20日致信省委:“湘鄂赣苏区党在这几年艰苦斗争中,领导群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存现有的苏区,分配了土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尤其是在几次革命战争中,湘鄂赣的红军与工农群众以英勇的斗争牵制了很大数量的白军,这对中央苏区的胜利确实有很大的帮助。”(10)《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二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3月2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亦在给湘鄂赣省委的信指出:“你们想一想红十六军在赣西北、湘鄂东、鄂南游击数十县,牵制敌人六十团以上的兵力,这不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吗?这不是红十六军几年以来奋斗的战绩吗?最近十六军在鄂东南的伟大胜利,在马坳的胜利,这不是证明十六军正在从斗争中日益坚强吗?”(11)《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二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苏区中央局和其他苏区的赞扬,恰恰是湘鄂赣苏区全局意识的充分体现。

第四,鱼水情深的奉献精神。湘鄂赣苏区人民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义无反顾参战支前,奉献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一是踊跃参军扩红,成为湘鄂赣红军的基本力量。许多地方出现了“锣鼓震天响,标语贴满墙,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昨天拿锄头,今日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二是积极筹款筹粮,为革命战争提供了财力和物资保障。为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湘鄂赣苏区人民节衣缩食,认购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发行的两期革命战争公债。此后又开展每人节约三升米运动,为红军筹集粮食。多地人民以简陋的作业方式,挖采沙金、煤炭、硫磺、石灰石等,为红军换回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紧缺的药品食盐;三是勇于支前,支援红军和游击队作战。各地不仅普遍组织了担架队、慰劳队、洗衣队、补衣队协助红军战斗,还积极主动掩护和救助伤病员。

第五,前赴后继的顽强毅力。从秋收起义部队在修万铜平开展活动到湘鄂赣边坚持十年,湘鄂赣苏区坚持革命时间久、影响辐射面广。红一、二、四方面军和后来八路军三个师以及新四军,或多或少都有湘鄂赣苏区子弟兵,并展现出顽强的毅力。1928年1月,为了进一步开展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中共中央派原湖北省委书记郭亮在岳阳建立了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管辖边境12县,属湖北省委领导。3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郭亮被捕牺牲。9月恢复成立了中共湘鄂赣边特委,由滕代远兼任特委书记。在湘鄂赣苏区革命斗争的历程中,中共湘鄂赣省历任五位书记李宗白、林瑞生、陈寿场、傅秋涛、涂正坤,仅傅秋涛幸存,其余全部牺牲。

猜你喜欢
苏区红军革命
爱听红军的传说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中国的出行革命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