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建设百年实践的发展历程

2021-01-14 10:51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红色

张 锋

不忘来时路,方可守初心。科学厘清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历史进程,弄清楚其演进的历史脉络,是礼赞建党百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必需。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物质实体、制度规范和精神引领的独特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红色文化是一个具有上位意义的总括性概念,按结构层次可以分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具体形态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红色文化是一个整体,内在包含了建党精神、井冈山革命纪念地等各种红色文化形态。同时,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在隶属于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又因产生的历史条件、时空背景不同而具有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各自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两者的关系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层次上的上位与下位关系,以及内容上的个性与共性关系。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标志性文化形态,红色文化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发展延续至今,其历史背景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历史源头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一产生就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历史主题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不断与时俱进。

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端(1921—1931)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其发端始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文化视角上看,五四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相比具有先进文化的特征,但是充其量是辛亥革命在文化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前的辛亥革命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产生的前期背景研究有其意义,但是不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全部成熟,于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面貌参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红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标识色和代名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文化雏形正式萌发。从建党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端期。叶永烈最早在著述中有类似的表达,他认为1921年7月23日至31日是不平常的一周,“这一周使‘中国改换了方向’,是中国现代史上‘红色的起点’”(1)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2页。。

(一)建党、大革命时期红色文化

二十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工人运动逐渐高涨,随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因此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二者通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1921年至1923年,建党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塑造,创造了专属自己的红色文化,但由于这个时候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力量有限,这种红色文化还是属于共产党党内的、少数人的文化,因此这个时候的红色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高度重合。建党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投身工人运动之中,掀起了工人运动的又一个高潮,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历程。1922年1月,《先驱》的发刊词明确提出,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要根据实际情形去寻求一个最合适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制定适合国情的革命方针,同时亦标志着党独立自主创新红色文化的发端。

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报刊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先驱》《向导》等宣传红色文化的报刊杂志影响日益扩大,产生了一大、二大、三大等决议文本和相关红色制度,发表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红色文献。还形成了以“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2)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光明日报》2005年6月21日。。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工人运动罢工遗址遗迹等红色物质文化形态,代表着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勇敢探索的革命先驱精神。总之,建党初期的中共党员和领袖们的红色文化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逐步探索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领导权、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等革命思想和政党思想,标志红色文化的萌芽。

(二)大革命后到抗战前的红色文化

大革命确立了国共合作使革命力量集中起来,以反帝反封建军阀为对象使革命目标明确起来,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使革命理论统一起来,因此推动了革命的大踏步前进。但是随着工人运动的高涨和农村的大革命运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并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发动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后,国民党在思想文化方面则推行专制主义,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和排斥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大肆宣扬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提倡“尊孔礼圣”“读经救国”等复古思想,同时鼓吹法西斯主义,派考察团去德国和意大利考察等。对于革命的进步文化进行残酷的“围剿”,颁布查禁革命书刊的法令,跟踪、绑架、暗杀进步知识分子。白色恐怖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继续战斗,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党独立领导革命和创建军队的开端,也是红色文化由萌芽时期的党内文化到全局性革命文化转变的开始。由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新的探索。开辟苏区革命根据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完成从萌芽到正式发端的转变,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极具区域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初步崭露头角。

这个时期,红色文化的物质类表现形态众多,比如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广州和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古田会议旧址、瑞金中央苏区旧址等,这些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逐渐成熟的关键节点的物质文化遗存标志。同时,其他的红色文化形态诸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红色文献,对如何认识红色文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完整的阐述。大小十五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革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正式诞生,红色文化的发展从此有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红色文艺随着人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的发展,如《暴动歌》《十二个月革命歌》等红色歌谣,还有一些小调、舞蹈和红色标语,都带着苏区革命文化的气味,激起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八一、雨花英烈、苏区、井冈山等红色精神成果成为坚定革命信念、激发革命动力、激励革命斗志的文化大餐,也使得这个时期的红色苏维埃文化璀璨夺目。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萌芽并雏形显现,属于前期的发端。这时期一方面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国共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加之大革命失败对共产党的惨痛教训,红色文化主要涉及的是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在文化上的反映,因此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虽然已经萌芽,但发展还远没有达到预期,仍然是处于蹒跚学步的初始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形成(1931—1949)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使得红色文化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新形态有了长足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完整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基本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正式形成。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如果说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的苏维埃文化是一种以阶级性为主要特点的红色文化形态,那么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阶级立场与民族立场相结合的抗战文化就成为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尤以延安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红色文化为典型代表。这种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阶级立场鲜明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形成的标志并且与前一个阶段相比还实现了重大转向,由区域性、地方性的文化转向全国性、概括性的文化,同时产生了红色文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毛泽东在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时也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抗战初期,“九一八”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抗日反蒋运动的高潮,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发展受到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的影响,根据地日益缩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直到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才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长征也经过千难万险取得胜利。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发展,一方面受日本侵华的影响需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受国民党不思抗日一心“剿共”和镇压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而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此阶段红色文化不但指向日本侵略者,而且指向了国民党反动派,在特定时空中产生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反蒋抗日”文化形态,其典型特征是红色革命精神,例如遵义会议精神、照金精神、长征精神、南梁精神等。

例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秉持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一小组中不仅要有优等生,也要有中等生、差等生等,使其在学习中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实现学有所得、有所收获。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最大化地保障教学中的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平衡心理等,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索,促使授课目标得以逐一地落实。

华北事变后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又有了新变化,“一二·九”运动等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放弃了“反蒋抗日”转向“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二次合作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协议。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直至1945年全面抗战的胜利,取得了近代中国反抗侵略的首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这个过程中,红色文化蓬勃发展,其集大成者是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延安红色文化,“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太行精神、延安整风精神等都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4)邱小云:《论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史》,《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其他诸如红岩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在这个时期也有极大影响。众多抗日根据地内形成的红色文化则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充满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的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的其他形态在这个时期也异常丰富多彩,红色革命歌谣、红色小说、红色诗歌、抗日军政大学、抗日根据地文艺社团、平型关战役遗址、百团大战遗址公园以及各种红色文献、文本、制度等大量涌现。总之,红色抗战文化内涵丰富,核心是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延安红色文化是其集大成者。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国内和平的解放运动,在与封建腐朽文化、官僚资本主义买办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尚存的日伪文化的斗争中,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指引的解放区新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人民性特征更加明显,也更加清晰地明确着自己的社会主义方向,这也标志着红色文化发端以来以“革命性”为主要标志的红色文化已经成熟。

中日民族矛盾解决后,国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凸显,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集团的矛盾上。在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的进攻,突破黄河挺进大别山实现战略转折,三大战役决胜全国,终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新中国。解放区的新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必须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自愿的红色文化。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既有沂蒙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文化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红色文化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力求和平的团结精神、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5)宋志明、吴潜涛:《中化民族精神论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253页。。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由抗战文化向解放区新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时的红色文化明显有了从“战争·革命”到“革命·建设”的转向。

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14年间,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主要是从抗战红色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演变发展。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主题是战争和革命,并有了向革命和建设的明显转向,以土地革命为核心更加凸显了其人民性的群众文化基础。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全面呈现,解放区新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成熟和转向,红色文化在这个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同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斗争中诞生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标志着红色文化的正式形成和日益成熟,虽然还是以根据地、解放区等区域性、地方性为主,但已经有了向全国范围内转向的迹向,其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愈加明显。

三、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发展(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红色文化也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是与新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个时期可以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两个阶段,因为“文革”的原因,细分为三个时期。因为文化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此阶段的红色文化主题已经有了和平建设转向,但是主要特点还延续了革命性的一面,阶级性特点表现也异常突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红色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使中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是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发展方向,新中国没有可资借鉴的文化样板可以直接套用,各种文化思想错综复杂,在与国内外敌人、与环境、与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的斗争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延续革命性的特点,但也有了新的转向,在这个阶段是极具特色的延续革命性和兼顾建设性的红色文化。

随着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开展,文化领域一方面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社教运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也得到恢复和重建,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改造、整党整风、文化领域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掀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热潮。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文化领域的除旧布新的文化改造运动,清除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使红色文化成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主流,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中间也存在把文艺问题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的现象,用政治标准衡量文化问题并开展政治运动,使红色文化的阶级属性标签化、政治化。这个时期,红色物质文化的表现形态主要是革命烈士纪念园、陵园、领袖人物故居等,这些纪念场地和遗迹遗址是革命岁月的见证,革命精神记忆的物质类载体。红色精神文化的典型形态是抗美援朝精神,这时已经开始开垦北大荒,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创作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执行“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在这个时期的红色文艺作品中体现,例如小说《铁道游击队》、电影《白毛女》、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等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手段重塑了革命岁月的场景,表现了英雄儿女们的革命战斗精神,也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红色文化仍是战斗和革命的主题,革命性仍然是此阶段红色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二)建设探索期的红色文化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为了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1956年9月中共八大决议指出:“为了保证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8页。部分纠正了用行政方法的强制和专断现象,但也强调要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吸收国内外有益的文化成果,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流文化,成为影响范围广、深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大众文化,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红色文化精品,如小说《红岩》《红旗谱》《红日》等,电影《中华儿女》《红色娘子军》《上甘岭》等,歌曲《社会主义好》《歌唱毛主席》《英雄赞歌》等,对革命英雄人物、革命精神进行讴歌和赞扬。这个时期红色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塑造楷模文化的特点,在改造旧山河创建新中国的建设大潮中形成了大寨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在建设大潮中围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产生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些火红建设大潮中的榜样人物和英雄楷模事迹,形成了当时社会主义新文化倡导的道德风尚,成为激励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动力。另外这个时期出现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楷模英雄的遗迹、纪念场地也十分丰富,诸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产生地的各种建筑、塞罕坝林场旧址、红旗渠、大寨,还有雷锋、焦裕禄、王杰等楷模英雄的居住地,都是这个时期红色文化的物质类表现形态。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建设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成为政治斗争的先导,受到了严重冲击。红色文化在扭曲发展中呆板、僵化,其文艺表现形式为革命样板戏,虽然也有“两弹一星精神”和红色歌曲、小说等优秀成果,但是整个红色文化遭受扭曲之后,已经没有了以往的繁荣,失去了文化的意味,彻底归于政治斗争。红色文化在这种非正常的历史进程中,演进发展和文化样态也呈现扭曲和异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红色文艺——革命样板戏的盛行,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从弘扬红色文化思想和京剧艺术的结合上来看,红色样板戏是成功的,但问题是当它成为唯一的一种方式时,就有问题了。虽然小说《金光大道》、电影《海霞》《创业》、戏剧《三上桃峰》、长诗《西沙之战》、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红色文艺也有发展,但是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已经是凋敝之势。这个时期的红色文化物质实体形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新建的诸如二七纪念塔、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地等。这个阶段新中国面临严重困难,因此这个阶段的红色精神文化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闯难关等精神品质,例如“两弹一星”精神。

四、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繁荣(1978至今)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红色文化,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各种文化观点与行为的反思和经验总结,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出现的错误文化思潮的批判,找到了一元思想指导下多元发展的文化发展新路。红色文化在此阶段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人类进步文化成果进行不断创新,发展演进中既增添了新内容,又被赋予了新的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理论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要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红色文化也实现了思想解放和复苏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世纪之交,红色文化的主题迅速转变为建设和改革创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文化建设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邓小平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双百’方针,是完全一致的。”(7)邓小平:《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1987年10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为了规范和引导商业力量、市场逻辑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文化建设方针,红色文化在这个时期就起到了很好的弘扬主旋律的作用。把这个时期红色文化的精神文明本质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既保证了发展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又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苏东剧变,世界格局重新划分,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优越性和发展前途,红色文化在这个阶段要引导人们坚信社会主义前途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又提出要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这个阶段,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主要表现是“64字创业精神”、女排精神和抗洪精神等,分别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建设、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伟大实践,是红色文化建设主题在改革新时期向建设性、改革创新性转变的标志。红色文化的阶级性、区域性特征不再明显,红色文化精神成为全国人民的时代精神,虽然具体指向了某个行业领域或事件,但是红色文化的时代感、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加突出。

(二)新世纪之初的红色文化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红色文化在应对“告别革命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等非主流意识形态论调时,展现自己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发扬红色文化传统,用红色精神旗帜鲜明地抵制一切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和行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是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在新世纪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价值得到大幅度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以红色资源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红色旅游的兴起,使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红色文化以红色旅游为突出抓手,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式的精神和实践双向互动活动,既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形式、内涵创新,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红色节庆、红色模范人物、红色文艺演出等红色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也应运而生。例如2005年井冈山红色旅游文化节隆重举办,这一年也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红色旅游年”。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产品在注重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而兼顾了经济效益,是新世纪至今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这个阶段,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这个时期红色文化精神的最重要表现。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这些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成为鼓舞人、激励人前进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个阶段加大了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利用,一大批革命遗迹遗址、红色文物发掘利用起来,诸如为弘扬北京奥运精神而建的北京奥运博物馆、纪念抗洪和抗震救灾而建的纪念场所等,为红色物质文化增添厚实的物质载体基础。

(三)新时代的红色文化

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发表过一系列关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的重要论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的。(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都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是主要表现形式。红色文化又是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它在新时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形态出现,二者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为指向,成为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

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以在此之前的红色文化为文化传统和源头活水,在发展创新中实现了繁荣。红色文化不但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历史养料,提供着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有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红色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文化自信之源,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文化基础,有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样态呈现。例如对红色经典的重新翻拍成为热点,《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等经典剧目重现荧屏,而新创作的《战狼》《功勋》等众多红色影视精品更是掀起收视高潮。新时代的红色精神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对以往红色精神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系统。例如对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等红色精神的全新阐述和概括,使得这些精神文化成果内涵更为丰富和充实,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结合更为紧密,并且充满时代感,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还有关于红色传统、革命传统的研究成果和文学作品也大量呈现,例如《红色文化概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等,都对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和了解。这个时期的红色物质文化形态也有新的发展,诸如浓缩改革开放故事的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纪念“两路”精神而建的“两路”精神纪念馆、抗疫精神和中国速度体现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总之,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发展形态,使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健全、脉络更加清晰。

列宁说:“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10)《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具体进程分为建党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发端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形成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期和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这种分期本文做了详细分析,而还有其他研究者从贯穿中国一个世纪的红色文化百年史的基本范畴研究,发现红色文化的“历史分期与中共党史分期一致,分为形成发展阶段、继承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11)邱小云:《论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红色文化学刊》2017年第2期。。这些都对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建设百年实践的发展历程颇有教益。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对其百年演进历史的认识和借鉴,只有在对其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才能使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中绽放出新光彩。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