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研究

2021-01-14 09:43张佳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人类

张佳雨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的诸多论述,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从“美丽中国”到“美丽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向世界人民做出了中国样本、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阐明生态文明和人类发展的哲学逻辑

生态文明是经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原始文明、第一次文明转型——农业文明、第二次重大转型——工业文明后发展而来,又被称为“绿色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指人们不断以积极地方式方法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并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文明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最为精辟的论断,其思想内涵丰富、见解独到,用精辟的生态“三论”厘清了人与自然内在关系、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与民生建设的本质联系,对于人类实现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兴衰论”指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世界各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居于首要地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关乎人类文明的兴衰存亡。纵观人类历史,并不缺少“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例子: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楼兰古国、希腊等等,曾经让人无比惊叹的人间圣地皆因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系统一一衰亡。当然,也同样有“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典范: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因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注重生态保护,从而在享受蓝天白云的同时拥有较高的物质文明生活。这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2可见,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自然密切关联,深受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人类的生死存亡。

以史为鉴,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生态兴衰论”一语中的道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指出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就如马克思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410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998究其根源,人与自然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今天,我们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说抛弃工业文明的一切回到原始文明,人过度依赖自然的原始石器渔猎的生活方式,而是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体关系,尊重自然,以其承载力为前提基础,在其规律内发挥人的能动性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998这里所讲的“统治”并非是指通过暴力手段的简单征服或粗暴斗争,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开发利用。

习近平在回顾七年陕西知青岁月时讲到:“那段日子还要考虑生存温饱问题,人们的生活还停留在自然经济阶段”[3],切实体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初步萌生了“生命共同体”的想法,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根本无法脱离自然,并且还要遵循自然所固有的规律春耕秋收,否则,将无米下锅无食以进。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通过对正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条件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方案等等,都体现了习近平对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深入思考。随着习近平不断将保护生态举措一一落实,“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49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科学论断于2013 年正式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2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5]248。习近平生动明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世界各国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生态价值论”揭示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辩证关系

新中国成立7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4]1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到现如今的注重环保生态高质量的小康社会,人们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却日益不尽如人意。环境恶化、水土空气污染、资源能源浪费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等等由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5]242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高到关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并就现存生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习近平指出,发展“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6]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GDP 与绿色GDP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习近平曾生动地将二者的关系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来表达。一方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矛盾、相对立,主要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前三个阶段,在最初阶段人们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后期在物质财富相对充裕,人们开始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但资源浪费、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暖已然成为事实。显然,这个阶段GDP 与绿色GDP 是相矛盾的,二者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对立。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现阶段,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金山银山,人们可以将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转换到工业、旅游业等经济领域实现金山银山,实现两者间的和谐统一。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

(三)“生态民生论”厘清了生态文明与民生建设的本质联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4。2019 年习近平在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8]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新时代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初心与使命。现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需求,更侧重于对生态美好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摆脱贫穷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境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这也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生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追求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就是在追求人们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民生建设问题相结合,提出了“生态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并促进了民生发展。例如:浙江省水口乡顾渚村,曾经是一个极为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在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贯彻落实中,将每家每户门前的竹子、山野菜等等开发利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在保护、利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全村的经济水平,大家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实现了经济收入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事实证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生态资源破坏、浪费的理念已经严重阻碍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程,我们追求的不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物质资料极大丰富,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需要同等重要,生态就是民生,这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提供全球生态问题治理的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气候变暖、森林毁灭及生物种类锐减、淡水资源危机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方案,为人类治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开出了“中国药方”。

(一)“生态全球论”推动了国际社会生态合作的新进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并不断向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蔓延,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大问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作为一个国际治理与合作的议题越发引起全球性的高度关注。英国约翰·多恩说:“没有一个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如果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敲响,它就是为你而敲响。”[9]现如今,世界各国已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生态治理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必须协同合作、共同承担。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分别强调指出,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10]“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11]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家园,生态问题已然演变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生存问题,生态环境治理也必然是世界各国共同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需要各国秉持携手合作、共同承担的理念,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约定义务,积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果有个别国家抱着功利主义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12]。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将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二)“生态法制论”规范了世界各国生态保护的新职责

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直接危害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世界各国逐步重视生态治理问题,危机意识不断提高,并携手合作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等国际规则,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但令人心寒的是,排名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美国却没能履行其发达国家的责任与义务,相反的是竟然做出退出《巴黎协定》之举,实行其一贯的单边主义政策,置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而不顾。与此同时,中国的做法与美国截然相反,在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向全球人民表态:“中国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的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12]。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主动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加强对话交流。但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个国家或是多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全球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治理。但如要单纯的靠自觉性、主动性,想必像美国这样奉行单边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在少数。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13]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同时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等实践举措深入推进了国际环境公约的职责履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义务为全球生态保护做出中国贡献,有责任同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务实合作、监督其他国家履行相应责任与义务,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中国力量。

三、开创世界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境界

内弗失固有之血脉,外不后世界之潮流。习近平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按照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继承和发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丰富和拓展,开创了世界生态文明理念新境界。

(一)“生态命运共同体”推进了中国传统生态观的新进程

世人皆知,中华民族文化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一直延续发展的文化。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至今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中国一直倡导“天人合一”“和合”的理念。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还是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无一不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厚重的影响。

首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相互关系,包含着深奥的生态智慧。《论语·阳货》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充分强调了世间万物间的内在关系,指明人、世间万物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肯定了自然对人、万物的养育,大自然是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源泉。《荀子·王制》云:“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所说的正是尊重自然规律,采用适度原则取之于自然,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生态良性循环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道家同样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14],阐明了人与自然万物为有机整体的关系的同时强调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告诫人们需尊重万物生长的规律,不可肆意获取自然资源。再次,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着适度节用,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其主张:“使各从事其所能”,衣食住行提倡节用,以“短褐之衣”“三寸之棺”为标准,同时反对战争暴力行为,体现了其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的敬畏。最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强调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缘,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单独存在。总而言之,无论是儒家“天人合一”,还是佛教“众生平等”思想,都包含了极为深奥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今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习近平汲取古人的生态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等的科学论断,都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汲取中国传统生态观营养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生态观的局限,提出了“生态命运共同体”,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的狭隘观点,把人与自然视为真正的共同命运体,强调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而不再单单谋求人类的发展。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调推进,无一不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境界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生活发展的家园。世界因普遍的物质交往而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间相互联系交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再也不能独善其身。面对全球生态治理危机,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积极应对全球生态治理问题,倡导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创新之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首次提出了“两个和解”命题,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1]104,并吸收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提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单单讲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论断的提出,是对“两个和解”最好的诠释,不仅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之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运用,是推进全球生态治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述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传统生态思想的观念,站在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制高点提出了“生态兴衰论”“生态价值论”“生态民生论”“生态全球论”“生态法治论”“生态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的科学论断,都是对中国传统生态观的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开拓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中国解决生态治理问题的重要遵循,也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榜样,更为全人类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