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亦炫,崔 杰
(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部创新创业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1]。同年12月,公布了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全国197所高职学校入选首批双高计划[2]。创新创业是双高建设考核和绩效指标中的重要部分,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一种实用性教育,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双创意识和能力为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培养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1991年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上,双创教育被定义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3]。
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的MBA课程(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是世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起点。美国高校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将双创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隆大学首次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并逐步从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到将双创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保证大学生能够拥有相关技能和较宽的眼界[4]。我国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5]。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与一般教育融合。
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有限,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课相整合,与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相互补充,同向而行,这是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
大学英语等通识课是高职教育中授课范围最广的课程,是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选择。要想双创教育能够有机融入通识课,必然要在教学环节中层层渗透,如此才能达到效果。
教学目标上,需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里融入双创能力的核心要素。高职教育需契合行业生产需求,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新时代的使命。同时,应加入时代特色,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并将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核心素质融入通识课教学的素质目标。
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立足教材,围绕单元主题拓展在教学环节中适时融入双创元素。在进行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有关的主题教学时,应创设学习情境,对科技创新、科学精神、技术应用、科技发展等内容进行拓展,因势利导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了解中国精神、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如慕课、微课,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课上,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多媒体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接触到丰富创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创业理念。
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主体,可以适时利用产出导向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制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通过角色扮演、英文谈判、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参与感,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知识,锻炼学生的双创素质,激发其创新思维。
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双创元素,将教师、小组、个人评价有机结合,侧重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师倾向于评价知识要点掌握度和语言应用能力;个人评价侧重评价个体活动所具备和体现的自控力、自学力、耐挫力等相关素质;小组评价则倾向于评价团队活动时展现出的沟通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等综合能力。
双创教育有效融入通识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真正意识到双创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高校通识课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教师可自学国外创新创业的知识,积累教学素材,更好地完成复合型教学任务,成为既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又能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的双师素质教师。高校教师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或通识课的观点,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观念、方法、模式等内容。公共课和专业课要同向而行,共同助力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其次,应加强对通识课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培训。定期组织高水平的校外相关培训,聘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为教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讲座,传授先进理念和理论知识;为教师提供学习网络课程的机会,使教师了解基本的创业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为教师搭建双创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教师应多维度拓展技能,参与培训或考取基于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实务能力的国际认证,在培训和备考过程中掌握创新创业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路径,更好地反哺日常教学。
广泛开展各类院级校级双创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宣传和相关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双创知识竞赛、文化节、经验分享会和编纂双创典型案例,展示师生双创成果,让师生在活动中激活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创融合,以赛促创;将学生技术性社团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施个性化教育,培育学生双创实践能力,边学边创,学创融合,以学促创;建立校企合作创新基地,引入企业创新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实现产创融合,以产促创;弘扬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不断丰富创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良好双创氛围。
在双高建设关键期和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职院校通识课中融入双创教育是必然选择。本研究立足大学通识课教育,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师培训和校园氛围三方面挖掘和融入创新创业元素。要在各个环节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其应用能力,期待培养出更多国际化、复合型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