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国际学生关于心理咨询服务认知的影响

2021-01-14 03:25:01
关键词:俄勒冈州心理咨询问卷

李 雪 宾

(俄勒冈州立大学 公共卫生与人类科学学院,美国 科瓦利斯 97331)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地都呈现出留学热的趋势。据统计,2007-2012年,美国的国际学生数量增长了近30%①。2012-2014年,美国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达到886 052人[1]。他们除了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外,还面临语言障碍、经济困难、乡愁、文化冲击、种族歧视和学业紧张等压力[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的报告指出,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健康威胁,如过度焦虑、抑郁、自残甚至精神分裂等。这些由负面情绪导致的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留学生活,甚至导致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在异国的学业②。相比当地学生,国际学生更有可能因为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而对心理咨询服务出现排斥情绪[3],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通过问卷调查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各个方面的看法,分析他们对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程度和感受,验证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以便更好地了解国际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研究过程

面对突然的文化转变,国际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4]。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接受国际学生的大学大都开设了心理咨询服务。然而,先前的研究表明,国际学生了解和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意愿明显低于当地学生[5]。目前,很多研究都关注国际学生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频率和使用感受,但很少有研究专注于发掘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看法和认知[6]。2020年春季,研究人员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国际学生中开展了封闭式在线电子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该校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程度,分析文化差异是否会影响国际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和看法。

(一)预调查

在设计问卷之前,研究人员首先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调查,了解到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陌生的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差异,语言和社交障碍,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其次,对国际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到以下几点阻碍了国际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导致留学生不愿接受心理咨询服务;语言障碍造成留学生无法与心理咨询师顺畅沟通;接受心理咨询的等待期较长等。此外,还通过校园随机采访和线上采访的方式对俄勒冈州立大学70名国际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愿意参加关于心理咨询服务的问卷调查、希望采用何种方式参加调查以及对于心理咨询的了解程度等。由于当前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学校为了保护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采取了远程教学的方式,因此通过线上进行信息收集,并采用谷歌的问卷函数来设计问卷结构。问卷的主题是关于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情况。

(二)问卷设计

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收集,包括年级、专业、性别和在美国居住的时长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参与者对于俄勒冈州立大学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如使用心理咨询的频率,和母语人士交谈时的理解能力,对现在或曾经使用过的心理咨询服务的了解途径,使用心理咨询的频率。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学生使用心理咨询服务意愿的影响,如出现私人情感问题、学业压力问题、社交问题和语言问题时是否会去心理咨询。第四部分主要调查参与者对于俄勒冈州立大学心理咨询服务的印象以及使用感受等,如心理咨询的等待时间是否过长,是否经历过不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否更倾向于使用其他方法替代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的印象如何以及心理咨询是否有效等。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将问卷设置为封闭式多项选择题,采用五分制量表的形式,每个问题设置5个选项,以便能更全面地了解受访者的真实态度。

(三)问卷分发与收集

该研究得到了俄勒冈州立大学人类调查委员会的批准,采取匿名调查的方式。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正常发放及回执率,研究人员于2020年4月25日通过电子邮件向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校区注册的国际学生发送了邀请消息。邮件解释了本次调查的目的,强调保护参与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并在消息末尾提供了本次调查问卷的链接。2020年4月29日,研究人员再次发送相同的邀请和提醒消息。随后,研究小组分为5组,用4~5天时间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和Line等社交媒体应用交流软件发送调查问卷。共发放5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53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数量为52份。问卷收集完成后,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根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程度对问题进行归纳,按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国际学生心理咨询服务认知与文化差异的关系以及目前国际学生对俄勒冈州立大学心理咨询服务的印象和感受3个部分将数据合并汇总统计。

样本人数为52人,包括32名男性,18名女性,2名未透露性别。其中:研究生45人,本科生7人,分别来自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日本4个国家。参与者来自13个不同的专业,主要包括商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公共卫生、环境科学和心理学等,他们在美国的平均居住时间为2.1年,其中最长6年,最短0.8年。

在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方面,有近48.1%的受访者表示对心理咨询服务即PCS一无所知;25%的受访者表示对PCS的了解程度不高;15.4%的受访者表示对PCS的了解程度比较适中;只有11.5%的受访者熟悉PCS,参与者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意愿整体较消极。此外,17%的人认为寻求其他方式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会更有帮助,48%的人认为心理咨询服务对他们没有帮助。

针对国际学生是否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影响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4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语言障碍、个人情感问题、学业压力和社会关系。结果表明,当参与者遇到个人情感问题时,46.2%的人不愿意选择PCS;遇到学术压力问题时,50%的人不愿选择PCS;面对社会关系问题时,52%的人不愿意选择PCS;遇到语言障碍时,57.7%的人不愿意选择PCS。

针对国际学生对目前大学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的印象和感受这一问题,42%的参与者选择了糟糕。除此之外,75%的参与者认为没有必要使用PCS。另有21%的受访者认为,在预约心理咨询服务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很长。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日渐壮大,留学低龄化也日渐显著。许多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未成熟的情况下就选择了出国求学,他们在面对文化差异的冲击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国际学生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及感受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摆脱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困扰。

(一)结论与讨论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主要得出3个结论:第一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国际学生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第二是国际学生使用心理咨询服务的意愿整体较为消极;第三是大多数国际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印象很差。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研究小组还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校区进行了随机访谈,目的是进一步分析留学生消极对待心理咨询服务的原因。共访谈了43名学生,大部分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不明确,在面对心理咨询时选择中立或回避的态度。此外,75%的国际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服务是不必要的,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其他方法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受访的大多数国际学生表示,由于无法适应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东道国提供的某些咨询服务资源产生抵触。此外,访谈结果还显示,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持不乐观态度,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服务老师不能提供很好的客观建议,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咨询的方法不够广泛和有效,有些学生在使用心理咨询服务后对其印象很差,还有些学生认为预约心理咨询后的等待时间过长。因此,研究认为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利用率与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有关,俄勒冈州立大学目前的心理咨询服务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尽管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差异与国际学生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认知和感受存在直接联系,但其具体以何种方式影响国际学生的认知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适应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既复杂又动态,国际学生在面对文化差异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如一些学生会表现出积极的状态,他们对学习新的文化感到兴奋。相反,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容忍文化差异,并表现出抑郁、困惑和焦虑的迹象[7]。这些现象可能成为国际学生在适应文化差异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反过来,文化差异又直接影响国际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识和感受,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会与当地的文化与传统相互碰撞,从而导致他们逃避、抵触甚至抗拒心理咨询服务[8]。此外,国际学生对使用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意愿普遍较消极,这说明高校需重视目前心理咨询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二)建议

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应重视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优化力度,帮助国际学生尽快改善心理健康问题,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学业。

1.优化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

俄勒冈州立大学应根据不同的国家、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和习惯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时疏导国际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在预约后的等待时间,学校应该增加心理咨询室的容纳量以及心理咨询师数量,并定期维修和检查咨询室的设备;合理安排预约次数和时间,避免学生因预约冲突而错失心理咨询的机会;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素养,统一培训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及心理咨询师,确保他们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学生一视同仁。

2.强化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教师及管理人员是国际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引领者,他们必须强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综合素养,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首先,应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深层次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根据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性、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价值理念对国际学生采取“因生制宜”的科学管理策略[9]。其次,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总结各种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在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秉持互相尊重和理解的交流原则,采用合适的沟通方法,加强和留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提升国际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国际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情况、社会实践能力、意志品质和交际范围等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国际学生应立足自身情况,不断提高意志品质、认知水平以及交际能力。首先,要积极与身边的人互动交流,并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和手机等工具拓展学习与交流的途径。其次,要善于管理和利用时间,在不断拓宽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投入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融入感。最后,要加深与各国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尊重和理解双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进一步强化自身的社会网络支撑。

总之,在当前国际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应高度重视对国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制,把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化的转变。在促进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高素质的留学生人才,为培养新一代综合性的国际人才作出贡献。

注 释:

①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3年门户开放报告》。

②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20年小黄书》。

猜你喜欢
俄勒冈州心理咨询问卷
山火连天
山毛榉树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问卷网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美国救灾捐赠工作规程初探——以俄勒冈州为例
灾害学(2014年1期)2014-03-01 02:26:02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