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泓霖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弹幕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是一个军事术语,指集中密集火力对某一区域进行轰击,子弹形成类似一张幕布的景象。如今人们所熟知的应用在视频网站中的弹幕,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大量的、占满屏幕、并且内容基本一致的评论。弹幕最早应用于日本的在线弹幕视频分享网站Niconico。2010年成立的Bilibili弹幕网(简称B站),将国内弹幕推向了发展的高潮。国内其他的主流视频网站。如爱奇艺、优酷土豆网、腾讯视频等也逐步实现了弹幕评论功能。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具体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行动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仅限于去被动接受少数的媒介,媒介不再作为单一的接受信息的工具,受众可以控制媒介去进行更多的活动。
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用户选择媒体获得信息,还是新媒体时代用户观看网站上的视频,都属于用户被动接受媒介所供给的内容。而用户使用弹幕功能发布内容则完全是用户主动、积极去“控制”媒介的过程。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发布弹幕、发布什么内容的弹幕。以B站为例,用户可以在视频播放界面的下方输入想要发布的弹幕内容,在视频的任意节点进行弹幕的发布。
传统网络视频媒介的受众,必须在视频播放暂停或停止后,去固定区域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户无法与观看视频的其他用户进行即时的互动。而弹幕这一形式可以让评论即时出现在视频上,只要视频进展到此时段,该评论就能够被其他观看视频的用户所看到。其他用户发布的弹幕也会不断出现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可以与其他观众同步观看、讨论的氛围。这种时空界限的打破和消弭带来的是孤独感的弥补,使受众与他人进行即时互动的需求得到满足。
弹幕功能的使用也为媒介内容所产生的效果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弹幕功能的即时互动性以及匿名性,用户发布弹幕是随意的,话语是日常化的。并且由于弹幕的碎片化,所以用户一般不会使用弹幕发布具有深度的内容,而仅仅是简单的情感化表达。弹幕当中的内容大多是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轻松互动,这种自由的形式使得弹幕发布的内容多是后现代的、解构的,可能产生与视频发布者的目的背道而驰的效果。
许多弹幕当中充斥着各种不良的内容,比如人身攻击、引战、低俗词汇等等,这是弹幕发布的低门槛性以及高度匿名性等原因造成的。发布弹幕是匿名的,一方面能够让一些现实生活中内向的人也参与到讨论与互动当中,另一方面也为用户肆无忌惮地发布不良内容提供了勇气。在弹幕当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即“吐槽文化”。吐槽文化本身是一种文化的狂欢,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但由于弹幕互动的虚拟共时性等,弹幕发布者很容易由小部分争吵演变为大范围的言语谩骂与人身攻击,“吐槽”逐渐演变为一场混乱的、口水化的骂战。
弹幕视频上用户的娱乐化、碎片化表达往往会解构严肃文化的内涵,不利于主流文化的传播。用户在弹幕当中使用的符号往往伴随了吐槽等多种恶搞形式,这些恶搞解构了主流严肃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媒体传播观念的抵抗。例如对《亮剑》当中李云龙的形象进行恶搞,使得原本《亮剑》所要传达的中国抗日军人的英勇精神等严肃性退居二线,恶搞后的李云龙形象反而走向“前台”,娱乐狂欢化的解读成为受众聚焦的重点。
弹幕作为一种用户交流的方式,具有直接性和片面性,它满足了受众的娱乐、互动需求,但是很难用其进行有价值的公共领域讨论,也影响视频中正常的内容获取,所以实际上受众获得实际有意义的内容需求是无法满足的。用户仍然需要提升自己的素质以甄别有效信息,或有意识采取措施减少弹幕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可以看到弹幕评论功能满足了用户的表达、互动、娱乐等多重需求,但同时弹幕评论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网络视频平台予以治理,加强对用户的引导和监督,另一方面也需用户自身正确使用弹幕功能,共同营造健康的弹幕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