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青年传承担当精神:以士文化为视角

2021-01-14 02:00陈加乙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年人本领理想

陈加乙

(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这场接力跑离不开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尤为宝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并集中体现在士文化中。延续2500余年的“士”阶层,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承载者,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与传承的一个关键要素。传承和弘扬士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对新时代青年人自身的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一、“士志于道”:传承理想,甘于担当

“士”的历史渊源较为复杂。它在上古为掌刑狱之官,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并且多为卿大夫的家臣,而在春秋末年以后,它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然而,“士”所指的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社会所指“知识分子”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如果把知识分子视作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专门化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群体,那么“士”不仅仅等同于知识分子,它还具有超越知识分子的维度,因为“士”不仅仅是知识的承载者,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一种超越物质的人文精神和一种对理想完满人格的追求。换言之,士与知识分子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型,分别指涉不同的文化精神[1]。两者的分野最关键之处即是在于士对“道”的追求与担当,它的层次远高于单纯的求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之外,还有一个精神上最高之物,即“道”,“志于道”是士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正如孔子所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志于道”是士的真正意义和内在品格,士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应该有一种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情怀,士的志向是勇于追求和实现“道”,甘于成为“道”的担当者。而那些安逸于物质生活,不去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人,在孔子看来都不是与他志同道合的人,故而“未足与议也”。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所言“志于道”,即是志于仁道,亦即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孟子所说“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士以实践仁道为己任,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的含义极为丰富,就其主旨而言,则主要与儒家的人格理想、价值追求密切关联,即所谓“内圣外王”。一方面,人格的完善是儒家的基本价值追求。从“仁”所主张的积极面来看,“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心、友好和谐的相处,孔子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论语·阳货》),这几点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内圣的品格,后来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实际上也是对人格的内在规定。从“仁”所拒斥的消极面来看,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拒斥各种欲望和诱惑,表现为一种自我克制与净化,在内心为自己设定持守信仰的界线。简言之,“仁”所主张和拒斥的内容都指向了对人格完满的追求。

另一方面,儒家在“内圣”之外还主张“外王”,即《大学》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功,荀子所说“经纬天地,裁官万物”(《荀子·不苟》),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卷一四)。这种外王的事功是内圣逻辑的必然结果。为了达到“仁”的境界,中国历史上不少人物在必要时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践行仁道,正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历史人物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动人诗篇,成为鲁迅所说的“民族的脊梁”,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延续并充满活力。

对于当代社会和新时代的青年而言,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转型,士文化在现代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而士作为一个阶层也成为历史[2],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士文化所体现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气质,在今天对新时代青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传统士文化所体现的那种不沉湎于物质生活、执着于对精神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崇高的担当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拥有对“道”与理想人格的追求,不应沉湎于物质生活,学会抵御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种种诱惑,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其次,新时代的青年人在求学求知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成为知识的承载者,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会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关注现实社会,树立自己投身于社会、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传承士文化所承载的那种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青年人是民族和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如果青年人在精神上“缺钙”,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青年人要继承和延续传统文化中甘于担当的精神,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情怀,这种担当精神和理想情怀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坚实保障。

最后,新时代青年人甘于担当,意味着要正视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困难,不轻言放弃。理想之所以成为理想,就是因为它与现实有着一定的距离,实现理想相应地也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事实上,那些对“道”坚守不渝,甘于为理想而作出牺牲的传统士人,正是青年人需要学习的榜样,青年人不能因为畏惧困难而轻易放弃理想,而应该在奋斗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士不可以不弘毅”:牢记使命,勇于担当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挑战。“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在近代中国,无数斗志昂扬、激情饱满的青年,怀抱着他们的中国梦,担负起复兴民族、国家的重任,投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在今天,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先锋和支柱,担负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为需要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牢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这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体现。

首先,在微观层面上,新时代青年要树立自身的担当意识,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要实现中国梦,青年对自身负责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这意味着青年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现实生活之中,勤于求知学习,勤于实践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努力将自身塑造成优秀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十分密切,一方面,这为青年人获得信息与学习资源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新时代青年可能沾染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例如,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在一些领域蔓延,而青年人由于社会阅历和自制力相对有限,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旦青年过度沉湎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就有可能会失去进取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自然无法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在不得志的时候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积极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之中,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士人精神是值得青年人汲取的宝贵资源。越是面临当今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的诱惑,青年人越是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向先贤们学习,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青年人只有担负起对于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负责,才可能对社会负责,对民族和国家负责。

其次,在中观层面上,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对于社会的担当意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青年人对于社会的担当,一是要求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体现,青年人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引,参与建设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社会。二是青年人对于社会的担当,意味着青年人应当意识到自己在社会当中的角色,这些角色至少包括筑梦者、倡导者、守护者、动员者等。筑梦者的角色意味着青年人具有创造的活力,勇于探索,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倡导者意味着青年人不仅应该学习理论上的知识,还要传播正能量,向社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致力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守护者意味着青年人应该坚守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敢于向破坏这些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斗争;动员者意味着青年人应该紧密团结、共同合作,一起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中国梦的实现。青年人对于社会的担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凭借这些角色而得以实现的。青年人不能只关注自身,还要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树立对社会的担当责任意识。

最后,在宏观层面上,新时代青年要树立民族和国家的担当意识,勇于担负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青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自然离不开青年人的担当。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这种气魄也正是当今青年人所需要的。传统士人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如前已提到,士人追求“道”,追求人格的完满,这种精神大大超越了个人利益得失。青年需要以这种长远的眼光、宏大的格局来规划自己的发展,将自己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将自己个人的发展融入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中,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梦是理想的梦,也是现实的梦,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梦想着国家可以有朝一日实现国泰民安、富强兴旺、幸福快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人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担负起自己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责任,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富强的中国而奋斗。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4]118鲁迅所说的这些人物,尽管在历史上主要为士人,尽管士人的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历史局限性,但这些人物所体现的那种对于“道”的担当,的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担当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尤为宝贵,青年人对自己、对社会、对民族和国家的担当,对青年人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

三、“士,事也”:磨砺本领,勤于担当

青年人对传统士文化中“道”的担当,不仅体现在青年人传承传统士文化“道”的理想,并将这种精神延续到新时代自身的使命意识当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新时代青年人的行动和实践当中。《说文解字》对“士”的解释是:“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道:“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这也就是说,“士”的本义即是指会办事的人,“士”的担当精神不仅仅是体现在“言”之中,更体现在“行”即“事”之中,体现在行动和实践之中。而要把事情办好,不仅需要热情和斗志,更需要不断磨砺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5]青年人拥有扎实的本领才能将事情真正办好,才能真正担负起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责任。青年人至少需要磨砺三个方面的本领。

第一,磨砺知识理论的学习本领,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新时代青年首先要勤于积累知识,提高理论素养,以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指引自己的实践活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6]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一是需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政治理论素养。“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就没有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7]共产党人的担当品格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新时代青年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实践的根本指引。二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需要大量、深入阅读自己学科领域内的经典文献,扎实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三是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四是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积极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在信息资讯发达的当代社会,青年人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第二,磨砺实践本领,学习工匠精神。“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新时代青年人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勤于实践,磨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领,在不断的实践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方面,青年人要提高各类技能的实践本领。在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专门化的今天,青年人在处理很多事务时,往往需要掌握一些相应的技能,而一门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通常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练习,青年人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心浮气躁,保持耐心,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技能。另一方面,青年人要提高社会实践本领。青年人不仅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进行学习,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投身于社会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当中,既是青年人深入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又是青年人通过实际行动奉献和服务社会,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情况,常常可能比既有理论知识所揭示的内容更为复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也是青年人检验和反思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

第三,磨砺创新本领,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处于人生充满创造力的时期,新时代为青年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来发挥创造力,青年人要抓住机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是青年人创新的源泉,创新之“新”来自于旧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青年人要沉下心来,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勤于磨炼自己的创新本领。另一方面,青年人不能被旧有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束缚,而是要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传统文化中,儒家对士人的教育即是强调举一反三,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青年人要注重培养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运用到实践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新时代青年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时,通过创造性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能够不断延续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传统士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作为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既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在新时代甘于担当、敢于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又要勤于实践,勤于磨砺本领,以扎实的本领作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自己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猜你喜欢
青年人本领理想
小透明,大本领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谁的本领最大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谁的本领大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