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盘活小学课堂有效交流

2021-01-13 00:46袁敏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

袁敏贞

【摘要】康德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语文课堂不能单靠教师来构建,如果教师仅站在自身的立场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发生的。教师只有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观照自身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才可真实发生。我校推进课堂改革,创建“乐雅课堂”,强调要做到“五还”,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方法),还提问权,还评议权。读懂学生是打开有效交流的一扇窗,读透教材是构建有效交流的一张网,课堂构建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然后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力求找到有效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学生立场;有效交流;有效课堂

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的立场进行教育教学。什么是学生立场?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较为严谨的表述为:学生立场是学生主体地位派生出来的概念,是学生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课堂教学所应秉持的思想基础。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从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通过合适的活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人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在各级的公开课上,我们不难发现,较多教学环节都用师生对话支撑,让听课者记住的往往就是有思维碰撞和智慧生成的精彩瞬间。我们惊叹教者完美的设计和有机的衔接,更感叹于学生的出口成章。再反思很多日常的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场里,很多教师也常常用对话式的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可惜的是,教师都容易犯用连珠炮似的问题来“把控”课堂的错误,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下面,笔者通过《祖父的园子》和《难忘的一课》两个课例研讨来阐述基于“学生立场”盘活课堂有效交流的思考。

一、站在学生的立场,读透教材和读懂学生

《难忘的一课》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课完毕后,笔者的脑子中就蹦出了四个字“糟糕极了”。笔者承认自己只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教案,没有读懂学生。这样,课堂就像牵线木偶剧。为此,笔者琢磨公开课为什么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主观的原因很快就找到了。笔者扎根在以往的课堂中,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课下,笔者问了几个平时很积极发言的学生,他们有点难为情地说:“老师,问题很大,都不知道从何说起;老师的问题很难,我在书上找不到答案;老师,时间很紧,我需要想一会才能回答……”听着他们一字一句地说着,笔者很惭愧。笔者设计的对话式交流没有尊重和考虑到学生,没有给学生创设情景,没有酝酿回忆的情绪,没有借助多媒体……两大问题就这样抛出来,试问没有诱饵和时间,“鱼儿”又怎么会“上钩”呢?这中间隔着教师对“青少年发展和教育”认识的匮乏,更隔着师者尊严的优越感啊。从那以后,笔者改变资深语文教师“自以为是”的模式,改变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构建课堂,迈开步子,尝试改变。有了以上的思考,于是,《祖父的园子》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课堂呈现。

1.教材解读是构建有效交流的一张网

《祖父的园子》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现统编版有变),节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全文以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我”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笔者试图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解读课文。也因此,笔者不满足于第一眼看到的,不满足于手到擒来的,而是努力去发现隐藏起来的知识。譬如作家和作品,对于学生来说,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有了学生立场和思考,教学设计也旨趣大异,笔者思考呈现的知识和时机,探索有效的学习路径,促使学生成长。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感受“我”和祖父的一段亲情,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2.学情分析是打开有效交流的一扇窗

这群学生,笔者跟随了2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80%左右的学生可以自主完成抓题眼、理文脉。同时,他们有积极主动的表达欲望。把握学情后,笔者针对拟定的教学目标,大胆开放课堂,先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并希望通过各种课外材料的拓展等,力求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走近一个作家,走进一部作品,建立广阔的语文视野。

《祖父的园子》研究课的情景同样很清晰。因为有了教材和学情的多角度分析,课的伊始,笔者和学生们头脑风暴地把感兴趣的问题一起碰撞;课中,我们把诗意的语言串成一首诗,然后酣畅地朗诵;课的延伸,我们翻阅原作,以激发探究的兴趣……笔者注重学生立场,放慢脚步,重心下移去倾听学生的声音,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得。笔者与学生们交融在课堂中,意犹未尽。一节课下来,笔者看到了学生可喜的变化和成长。有趣的学习活动顺应了学生的年龄和天性,逗引出一个个有趣的灵魂。交流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这源于教师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求变。

二、站在学生的立场,给予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

《难忘的一课》课堂上,一个问题无人回答然后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学生不热衷也不热情。但是,笔者仍旧若无其事地把“大问题”变为“小问题”推进课堂。其实,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是一群有想法的“小大人”了,不再迎合教师来“表演”一节课。若教师强势地主导课堂,课堂则会变成师生“一对一”的对话交流模式。最终,学生不喜欢教师,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

想要构建互动有效的课堂交流,其实恰要换位思考,教师要从兴奋的说话者转变成一个积极的倾听者,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们。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笔者摒弃由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把质疑的机会还给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打开话匣子提问。惊喜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越来越清晰,人也越来越自信,提问的角度越来越广,从句段延伸到情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作品延伸到作家……笔者从一个一个的提问中摸清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困难点,由此也就非常清楚这节课的着力点放在哪、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弄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或补充资料才能弄懂的。生3、生4、生5的问题,笔者班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就能解决的比例约80%。所以,笔者让他们先静悟做批注,然后开展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来完成目标。生1和生6的问题与作者和作品有关,在课外延伸环节,笔者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呼兰河传》,请一个学生读相关联的一段,并相机用生2的问题勾起大家阅读的欲望。课内和课外呼应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课间学生们常常会津津乐道地谈论,谈着谈着答案自然就有了。我校推进课堂改革,创建“乐雅课堂”,强调要做到“五还”:还时间、还空间、还工具(方法)、还提问权、还评议权。笔者敢于打破传统,以學生为本。久而久之,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了,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知道,与学习者思维越接近的内容,学习者越容易接受。因而我们会发现,《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中生2的问题特别精彩:课题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不叫《爸爸的园子》《奶奶的园子》?笔者惊讶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以及对问题高度凝练的能力,同时也检讨自己,这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在备课的时候就没有想到?后来,笔者站在学生角度细想,大多数学生与爸妈的关系比较亲,学生有这个疑问一点都不奇怪。后来,笔者和学生们一起翻阅原著,果然找到了极佳的答案。

《祖父的园子》一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恰恰是因为萧红和爷爷那份独特的爱,这种爱流淌在每字每句中,“我”可以跟在祖父后面捣乱,可以把祖父辛辛苦苦种下的菜种踢飞,可以把谷穗当野草割掉,而把野草当谷穗留着,可以拿着水瓢把水往天上扬当成下雨……当“我”模仿祖父的一切时,这模仿就是一种自由的爱。另一方面则潜藏在写作背景中,“我”的父亲从骨子里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就形成了父女之间的矛盾,父亲对“我”的不冷不热和爷爷的溺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爷爷是“我”最亲爱的、最难忘的人。

基于学生立场,读懂了学生、读透了教材,理解了学生的思维,构建了互动有效的交流。笔者尝到了甜头,慢慢发现自己竟也会像学生一样,在备课的时候,不再像以往那样上网去找名师的教学设计了,而是基于本班学生的学情去动脑筋找策略、找突破口,力求每一节课都是属于自己和学生的独一无二的课堂。对于笔者而言,一课可教千遍万遍,对学生而言,一课之学唯有一遍。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如何看待有效课堂环境构建是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
交互式电子白板助力小学数学课堂
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