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儿童立场的品德课教学

2015-01-09 14:46桑丽虹胡伟敏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0期

桑丽虹++胡伟敏

摘  要:交往类题材是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行之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学必须立足学生生活,观照学生立场,课前充分把握学情,了解交往问题;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最终更要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的学会交往,实现成长。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学生立场;交往类题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0-0035-03

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以深入理解儿童为基础,时时以学生立场观照教学,有效的教与学才可能发生。在品德课程中,交往类题材更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教师更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与展开教学,观照学生立场,才能提高学生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中的的交往能力。

一、课前探询:学生的交往问题在哪里

常言道: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教学设计唯有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用心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中发现亟待解决的交往问题。

1.留心言行思取舍——关注重难点

许多老师往往心中有学生,但只是抽象的学生,而非具体的学生,即没有具体到年级、班级、个体差异上去认识学生,没有具体到某一具体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中去认识学生。品德课教师须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学情,以求更合理地取舍教材。

例如,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竞争与合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懂得既要竞争又要相互合作,才能成功。不同班级的学生往往存在不同的学生立场,在不同班级的教学侧重点要有所不同。通过平时的观察,教师发现,有些班级的学生个体竞争意识很强,不少学生存在着不良竞争行为,学生合作意识极为薄弱;而有的班级学生合作意识很强,但个人竞争意识与能力不强,这就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起点。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前者可侧重合作与公平竞争的体验,后者则可侧重感悟竞争的重要性与敢于竞争的体验。

2.“小报告”里看问题——重视需求点

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是许多学校和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仔细揣摩,重视“小报告”。学生来打小报告,说明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一个个“小报告”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交往问题,隐含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打人,抢他人东西,是因为不懂得体谅他人;学生独享玩具是因为不懂合作与分享。

一次大课间时,小A突然跑过来向笔者打报告:“小B无缘无故跑过来打我肚子。”旁边的同学也纷纷证明:小A并没有冒犯过小B。事情果真如同学们看到的那样?从小B气愤又委屈的眼神中,笔者看出事实并非如此。经过进一步沟通,笔者了解到:上一节课时,小B偷偷玩玩具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坐在前排的小A幸灾乐祸,回头朝小B做鬼脸。课间操时,小B就趁机狠狠砸了小A的肚子一拳。这个“鬼脸”就是“一拳”的导火线。于是,在教学《如果我是他》一课时,笔者便将这一事例稍加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辨析讨论中明白,与人交往时要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心情。

3.调查问卷知心声——抓准共鸣点

到了中高年段,学生打报告的情况会逐渐减少,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的交往问题也减少了。此时,许多学生喜欢把事情藏在心里,不愿意通过打小报告的形式求助于老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声。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你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常会产生怎样的冲突?”并对问卷信息进行了分析,从中选取典型的交往冲突,设计了一组漫画《都是你的错》。课堂中,教师先让学生为这组漫画编一个故事。有学生的解说非常精彩:“下课了,甲在教室里兴致勃勃地玩纸飞机。跑过乙的座位时,不小心把乙的书碰翻了一地。乙顿时火冒三丈,对着回过头的甲大骂‘走路不长眼睛啊!甲也火了,心想:我又不是故意的,竟敢骂人。‘哼,我就不长眼睛咋样!说着,就对着地上的书一阵猛踩。于是,一场唇枪舌战就在教室里又上演了。”

教师执教班级是五年级,仍然存在学生为一点小事发生争吵甚至动手的现象。其原因一是孩子平时没有道歉的习惯,缺乏宽容的品质;二是孩子受动画中暴力行为的影响,经常上演漫画中“唇枪舌战”的场景。这组漫画的故事原形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很快产生了情感共鸣,接下来的讨论自然水到渠成。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找准学生交往中的困难点、需求点和情感共鸣点,如此,设计的活动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放大——解决学生的交往问题

当我们从学生立场出发,找到了学生的交往问题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通过精心预设,“放大”学生立场,有效地引领学生解决交往问题,掌握交往技巧,提升交往能力,从而乐于交往。

1.巧设活动,在真实体验中掌握交往技巧

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源于对生活的认识、活动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的一切策划、设计、组织都要以此为核心。

在教学浙教版《当冲突发生后》一课时,为了落实“当冲突发生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分析冲突的原因,寻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一学习任务,教师巧妙安排了“红绿灯法”的活动体验。首先,当我们生气时,先对自己亮起红灯,即停下,深呼吸,再深呼吸,等待五秒钟;接着,给自己亮起黄灯,即静静地数数“1、2、3……”数到自己平静下来为止;然后,亮起绿灯,即选择合适的方法,付诸行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进一步发泄、排解,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在真实的体验中习得交往技巧。

2.巧选事件,在讨论交流中学习交往方法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巧选事件,从中捕捉教育价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巩固并内化道德认知。

例如,在教学《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为了落实“与父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这一学习任务,教师选择了当下父母与孩子普遍存在的矛盾——“我特别喜欢玩电脑,可是父母都认为玩电脑不好,绝对禁止”这一事例,让学生展开讨论。首先,教师让学生“猜想”父母反对自己玩电脑的理由。有学生说:“父母不让玩电脑,是担心影响视力”;有学生说:“父母怕玩多了,影响学习”;还有学生说:“担心我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健康”……学生们的讨论热情逐渐高涨,教师顺势抛出难题:“父母的理由都是出于对我们的关心,但是我们的确喜欢玩电脑,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冲突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与父母说明白,我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利用电脑查阅资料”;有的说“每次玩电脑都控制好时间,不浏览不健康网站,并尽量在双休日玩”;还有的说“我向父母立下军令状,违反了约定就一周不能玩。”

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当自己与父母产生矛盾时,不仅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父母,而且要学会通过及时沟通、真诚倾诉等方式,建立新型家庭关系。

3.巧用媒体,在音乐画面中提高交往能力

现代媒体融画面、文字、声音于一体,能以情境交融、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发学生对事件的辨析、思考和感悟,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从中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将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制成课件,以此为情感突破口展开教学。一张张充满温情的照片,勾起了学生与父母点点滴滴的交往记忆,把学生带回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纷纷深情讲述父母的关爱和亲情。在课的最后,教师播放了一段漫画视频《感恩,父母》,并配以《时间都去哪了》的动情音乐,再现了一个母亲为孩子无私付出的一生。孩子们默默地看着,泪水不觉模糊了眼睛。此时,孩子心中满溢感恩之情,在心语卡上向父母表白真情,自然情感真挚。

现代媒体的运用,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学生的交往生活,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爱,有声有色地浸润了童心。从中,自然升华了学生热爱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三、课后延伸——在回归生活中践行

生活是学生品德发展的起点和源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德育的本质是实践,课堂教育不等于全部,要使学生真正学会交往,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检验,在生活中完善,在生活中成长。品德课教学最终仍然要回归学生立场,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

1.以延伸评价强化交往习惯

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意味着学生走出课堂就能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一个好习惯的形成尚且至少需要21天,一种好的交往品质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因此,课后的延伸评价不可或缺。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你真棒》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作业:“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会发现同学的许多优点。把我们的发现记下来,投到‘优点大荟萃信箱里吧。一周后,咱们比比看,谁的发现多!”这样的延伸评价有助于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和赞美他人的闪光点。这样的“优点大荟萃”,不仅可以在一周后评比,更可以坚持下来,成为一种常规活动。让学生在持续不断的激励评价中,不仅学会夸别人,也因此产生更多值得赞赏的道德行为。

2.以自主阅读促进道德践行

走出课堂后,在复杂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遇到新的交往问题,并不能一一在课堂上交流,而且高年级学生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此时,品德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

例如,《吹牛大王的“死期”》一书的主题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与人交往,而作者刷刷姐姐更是被广大青少年誉为“新一代知心姐姐”。这本书将学生最在意的“人际交往与社交”问题,巧妙地融入一个个来自生活的小故事中,并将传统美德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对策和妙招。 例如,当孩子被孤立排挤时,可以看一看故事《我被大家孤立了》,从而学会一招“表现出更快乐更无所谓,团结同情你的同学,主动和他们交往,‘拉拢曾被孤立的同学,主动找班里‘强势同学谈一谈。”再如,当孩子在竞选投票中有了烦恼时,可以读一读故事《选举大会真可怕》,坚信公平、公正的选举最终会得到同学们的赞同和认可。以品德课教学为契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懂得“分享、互助是交往的开始,诚信、公正是交往的原则,宽容、赞美是交往的润滑剂,团结合作是交往的真谛”,并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前探询——课中放大——回归落实”实施品德课交往类题材的教学,能真正观照学生立场,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作者单位: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

缙云县紫薇小学

浙江丽水 3230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