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聪
摘要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进行探究,能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等的基础,在低年段应当基于儿童立场,引导学生寻找多样化及最合理方案,发展学生的比较能力。比较方法的掌握会促进比较习惯的养成。只要教师坚持指导,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比较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 低年段学生 比较能力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30.020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arative Ability in the Lower Years
WU Xucong
(Zhejiang Cixi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Ningbo, Zhejiang 315300)
Abstract: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thinking ability by using thinking methods such as analysis, synthesis, comparison, classification,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analogy.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ability is a step-bystep process, and comparison is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induction. In the early stage, we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find diversified and most reasonable schemes based on children’s position, so as to develop students’ comparative ability. The mastery of comparative methods will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comparative habits. As long as teachers insist on guidance and targeted training, students can well master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improv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 lower grade students; comparative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进行探究,能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等的基础,在低年段应当基于儿童立场,发展学生的比较能力。
设置劣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師习惯设置良构问题(指有唯一解决方法的问题)让学生解决,但是为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笔者更倾向于选择设置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答案不单一的劣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案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寻找多样化方案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找到多种方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如《发现生长》一课,主要问题是:怎样证明我们的身体在一年一年地生长?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变化。
这是我的照片,1岁的时候不会走路,上幼儿园会跑步了。
我出生时身高50厘米,现在130厘米。
我一年级的时候乳牙掉了,现在又长出来了。
指甲会变长,但是为了卫生要剪掉。
我跑步比以前快了。
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身体在生长,思维方式是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书的历史》一课中,学生要比较纸、竹简、陶泥等材料做成的书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他们提出了书写方便、装订方便、搬运方便、阅读方便、容易保存几个点来进行比较。学生发现,用什么材料来做书和当时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材料等因素有关,他们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出现新的材料来做书。
2.引导学生寻找最合理方案
在面对多种方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找出最合理的方案。如针对“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三种方案:
方案1:直接把这袋空气放在天平上称,然后减去袋子的质量。
方案2:先称出皮球的质量,然后打入100筒空气,在天平上称出质量。
方案3:往皮球中打入20筒空气称出质量,然后乘以5倍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
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哪个更合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反复筛选。方案1直接在天平上称很方便,但在称的过程中发现指针被挡住了,观察有困难。方案2需要打100筒,太累,时间也太长了,而且皮球承受不了那么多空气。方案3更适合课堂上准备的器材,而且可以通过转换的方法来解决。
精心设计活动,掌握比较方法
比较是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寻找事物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然后对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总结。掌握比较方法需要知道比什么、怎样比。
1.精选结构化材料,聚焦比什么
探究材料应当具有结构性,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明确要比什么,有助于他们掌握比较的方法。
如《磁铁能吸引什么》一课中,聚焦环节提到很多地方都有磁铁,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呢?虽然教师出示的10种不同的材料(7种金属类物体,如易拉罐、铜钥匙、铁钉等,3种非金属类物体)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学生不能立即分辨它们是否能被磁铁吸引,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磁铁分别去吸引这些物体,把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成两大类,然后和原有的想法进行比较。
再如,探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中,当教师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很轻的材料(如树叶、米、羽毛、贴纸等)时,学生马上就明确一袋空气的质量要与这些物体进行比较,进而用这些材料去衡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2.设计多种活动,明确怎样比
为了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一节课中往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明确怎样比。这些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4种典型材料的特点,在多方位观察的基础上描述材料的特点。本课设计了4个小活动,明确比什么,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首先猜测装在盒子的物品。为了能猜出,学生必须观察。接着进行限时观察,对教师出示4种不同材料的餐具,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找出不同餐具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观察活动,学生能够保持探究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物品特点的方法,猜出盒子里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运用比较后的推理能更快地接近答案。学生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推理,发现经过比较之后的推理更加准确。
比较方法的掌握会促进比较习惯的养成。只要教师坚持指导,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比较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探寻客观规律,进行有效比较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之后,发现隐含的规律,是比较的意义所在。
1.类比迁移
在一年级“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中,前4课引导学生对一些固体进行观察,和其他物体进行对比观察,在反复比较中发现固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透明度、表面光滑度、弹性、硬度、轻重、形状等。后3课,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对水和空气展开探究,运用到类比迁移。这样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将已知方法迁移到未知探究中。
低年段教材常常有分类活动,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给物体分类》,要把之前观察的物体先编号,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在学到“动物”单元第6课《给动物分类》时,会把之前学到的分类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分类中。学生在多次比较分类的活动中,提升了比较能力。
2.归纳总结
比较后的归纳总结能够促进学生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的发展。二年级的《观察月相》和三年级的《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有关联的,学生观察了一段时间的月相,及时记录下来,将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使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就能总结归纳月相变化的规律。
注重表达交流,发展比较思维
低年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为了让他们把思维准确、合理地表达出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1.运用科学词汇准确表达
教科版《科学》教材中新增的科学词汇,主要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地表达。学生在表达时运用科学词汇,能够为他们比较思维的发展搭建“脚手架”。
如“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出现了很多科学词汇,如气味、形状、厚薄、粗糙程度、是否透明、是否流动、是否可见、较厚、较薄、较重、较轻、有气味、无味、有颜色、无色、粗糙、光滑等。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应当引导他们使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将科学词汇和具体的比较活动建立联系,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词汇的内涵,使他们的表达更准确,更容易与他人沟通。
再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在交流过程中,三位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了发现的规律:
我看到红色的一端和蓝色的一端会吸在一起,红色的一端和红色的一端靠近会分开。
同样字母的磁极靠近相互分开,不同字母的磁极靠近相互吸合。
S和S、N和N相互排斥,N和S、S和N相互吸引,所以我认为是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三位学生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观察结果,第三位学生的表达更为清晰,用上了相互排斥、相互吸引这两个科学词汇,其他学生能听得更清晰,有利于以后的交流研讨。
2.运用记录单使思维可视化
班級记录单主要记录班级讨论的结果,积累事实和证据,为反思学习过程提供依据,可以将学生的比较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如《神奇的纸》一课,笔者精心设计了班级记录单和板书,不仅呈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且借助它反思,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发现,纸经过加工、改造、优化之后,具有更多更广的神奇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