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的典型模式、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1-01-13 00:39赵瑞斌张燕玲陈丁雷
数字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在线教学调查分析

赵瑞斌 张燕玲 陈丁雷

摘 要:近年来,在线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本身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演化。与学校面对面教学相比,在线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师生异地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当前在线教学大致包括三种典型模式,即基于在线课程的异步教学、基于教师直播的同步教学和基于虚拟课堂的临场教学。这三种模式在教学要素组织形态、师生交互形式、教学临场体验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征和优缺点。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效果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给予充分肯定的;通过提升教师魅力、增加课堂互动、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当前在线教学体验和效果;同时,当让学生自主选择在线教学还是面对面教学时,大多数学生仍然会选择面对面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在线教学在社会临场体验方面还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求。文末,结合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和调查分析结果,探讨了每种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在线教学;教学模式;形态特征;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1)06-0016-08

一、研究背景

对教育研究者而言,在线教育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自互联网技术出现并普及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研究并实践在线教育[1][2],以期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活动的远程组织以及师生间的在线交流,进而支持远程教育,泛在学习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当前,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在线教育的资源、经验和技术,也具备开展在线教育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资源方面,教育部已经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了大量的MOOC课程、精品资源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在技术支撑方面,我国也已经涌现出云班课、雨课堂、课堂派等众多的教学软件,且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可以说,这些积累为在线教育的应用和普及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然而,对广大一线师生而言,在线教育仍是一个新鲜事物,多数教师既没有实践体验过,也没有统一、可直接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甚至不知道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软件。在此背景下,广大教师都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相应地,在线教学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师生的教与学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学效果也自然有所差异。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在线教学,国内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和建言献策[3][4][5][6]。可以预计,随着5G网络的普及,在线教育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冷静地反思和考察,一方面总结在线教育的典型模式及其优缺点,另一方面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梳理影响在线教育效果与体验的主要因素以及相对应的改进措施。这种反思和考察,可以让不同模式的在线教育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和发展定位,这既有助于提升在线教育效果与体验、推动在线教育的快速普及,更有助于促进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种模式及其形态

与传统的学校面对面教学相比,在线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师生异地,这会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考虑教学要素组织形态、师生交流互动形式以及临场体验等因素的基础上,可将当前的在线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在线课程异步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建设了大量的在线课程,特别是MOOC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类在线课程作为面对面课堂教学的补充,已被学校和师生广泛使用。例如,去年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并鼓励教师优先利用已建好的在线课程。究其原因,正如吴岩所言,本次推出的22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万门课程不是为应对疫情临时仓促制作上线的,而是这几年来精心组织、精心培育、精心遴选的好老师的好课,这些课是有质量保障的。[7]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教师甚至专业公司预先设计和制作好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课后测试题等,并以在线课程的形式将这些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共享;然后,通知并吸引学生在线学习,学习的主要形式包括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在线测试以及在留言区发言讨论。目前,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学堂在线、智慧树、爱课程等平台均支持这类在线教学的开展。不难发现,在此类教学模式中,师生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均是分离、不同步的,这为学生自由、灵活地开展在线学习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会导致师生难以实现及时的交流互动。

(二)教师直播同步教学模式

近年来,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和各类直播软件的兴起让在线直播变得平民化、大众化、便捷化,从而形成了“人人可当主播、随时可开直播”的局面。这种科技变革正在快速改变和重塑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在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已经使用熊猫TV、CCtalk、钉钉等直播平台举办学术会议、科普讲座以及少儿兴趣班、技能培训班等。目前,也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的网络直播课程。这种课程由专业团队负责制作和运营,往往通过选聘教学名师、精心打磨教学设计、提供周到的课前课后服务等措施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正如有些家长所言,在线直播课甚至比线下班让孩子们产生了更强的黏性 [8]。

近年来,在线直播教学快速、全面地呈现在广大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面前。在此模式中,教师变主播、屏幕变黑板、键盘鼠标当粉笔。实际开展时,教师在开启摄像头和麦克风的状态下,通过共享多媒体课件、使用在线电子白板、拍摄操作演示过程等方式一边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一边直播讲解。对学生而言,主要是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看教学内容和教师视频来进行学习。这种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且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实时地看到学生的画面,即学生以“隐身”状态听课。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生动、风趣、幽默地讲解教学内容才能很好地保证学生较高的学习投入和较好的学习体验。

(三)虚拟课堂临场教学模式

不难发现,前面两种模式,一种以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为主,一种以教师的直播讲授为主。同时,在这两种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学生间的交流通常是不同步的或者有限的,这与学校面对面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线下面对面教学环境中,学生既可以真实地感知到教师与同学的存在,也可以便捷、自然地开展交流互动。这种真实、自然且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让师生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和社会临场感。可见,对师生异地的在线教育而言,如何构建学习环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此,笔者提出通过虚拟课堂的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教学体验。虚拟课堂,首先能够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的同步呈现,从而有助于创建更加逼真的教学情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支持师生间的多模态自然交互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的便利开展。目前,尽管可以通过ClassIn、ZOOM会议、腾讯会议等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此种模式的在线教学,例如师生的双向视频感知和实时自然交流,然而这类软件构建的教学环境沉浸感不强,也未能真正实现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与交互。在未来,期望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5G通信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构建沉浸式虚拟课堂来支持在线学习。虚拟课堂通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够创设出逼真度更高、沉浸感和临场感更强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也能有机地融入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之中,师生也能够在自然交互的过程中开展在线教学活动。

三、三种模式的典型特征

教学通常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的组织形态以及要素间的交互方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效果。此外,对师生异地的在线教学而言,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临场体验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笔者首先用如图1所示的模型来描述在线教育的三种模式,然后从组织形态、交流互动以及临场体验三个维度来分析它们的典型特征及优缺点。

(一)组织形态

对教学活动而言,组织形态主要体现在教学要素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运作方式方面,其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信息的传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学体验、教学效果等。可以说,教学的组织形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及类型。对师生异地的在线教学而言,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学生这两个核心要素在时间维度上是如何相关联系、交流互动以及相互影响的。如图1(a)所示,在基于在線课程的模式中,教师主要负责预先设计并开发学习资源,学生则通过在线课程开展自主学习。显然,此模式中,师生在时空上均处于分离状态,即空间异地、时间异步。同时,教学内容的传播也是单向、非实时的,即学生通常只是通过网络单向地接收教学内容,且这些内容是固定的、统一的,不能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进度而动态调整或创生。可见,在此模式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是分离的、松耦合的。然而,也不难发现,这种松耦合却给了此模式在组织和实施中的高度灵活性,特别是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活动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在基于教师直播的模式中,师生尽管空间异地,但时间同步,这为师生间的实时交流提供了可能。如图1(b)所示,直播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一边展示教学内容,一边进行讲解分析。与此同时,师生可以通过连麦通话或者发送文字的形式进行同步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实时地感知到教师的真实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可见,在此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实时的,教学要素之间是紧耦合的。如图1(c)所示,基于虚拟课堂的模式,首先可以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要素的同步呈现。在此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知到彼此的存在,也可以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素更加自然地进行多模态交互,而且这种感知和交互是实时响应的。可见,此模式通过全要素呈现、多通道感知、多模式交互和实时响应将各教学要素强耦合在一起。这种强耦合既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又能显著提高师生的教学体验和临场感。

(二)交流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性既在理论层面得到认知科学、学习科学以及心理学的支持,又在实践层面得到人们的检验和认同。例如,在以具身认知为代表的第二代认知科学中,强调知识的习得不是大脑对抽象符号进行加工运算的结果,而是学习者在其感知运动系统与学习环境不断交互的过程中形成的体验及意义[9]。对师生异地在线教育而言,交流互动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相关研究已证实交流互动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增强师生的教学体验以及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10]。

在这三种在线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的不同步会导致实时交互的困难,师生通常只能以学生留言、教师回复的异步形式进行交流。在教师直播和虚拟课堂模式中,师生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从而为开展实时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然而,组织形态上的差异却导致这两种模式在实际的沟通效率与体验上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师直播模式中,一方面师生可以通过连麦通话、发送消息,甚至点赞、送花、弹幕等方式进行实时互动;但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单方面地向学生直播而不能实时看到学生的状态,这意味着学生通常处于“隐身”状态听课,这种特性会从心理层面为交互活动的发起和进行带来一定的障碍。可见,在此模式中,师生尽管有条件开展实时交流,但在实际中交流却是受限的、不便捷的。在虚拟课堂模式中,师生一直是同步在线且双向可见的。这样,师生既可以通过表情、神态、动作等非言语信息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语音、文字随时发起互动。可见,在该模式中,师生双方的多通道实时感知为自然、高效的交流互动创造了条件。

(三)临场体验

马里兰大学教授肖特等人最早提出了社会临场感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SPT)[11],用于表示通过媒介交流时能够感知到对方作为“真实人”存在的程度以及由此获得的有关社会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的真实感。该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传媒介质会为人际交流提供不同的支持,从而让人们获得不同的临场体验。当临场体验较高时,人们通常是热情、积极且社会化的,反之则是消极、被动且孤独的[12]。对基于网络传媒的在线教学而言,社会临场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可以用于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并刻画师生在交流互动时的心理距离,从而为分析和评价在线学习活动提供一把标尺;另一方面,社会临场感也为在线教学环境设计、在线教学活动组织甚至在线教学软件研发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社会临场感也直接影响在线教学效果。例如,当临场感较低时,学生容易感到孤独、无聊,从而降低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变差,并出现分心走神甚至挂机逃课、偷玩游戏等情况。正因为此,社会临场感已经被证实是预测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3][14]。

通常,影响社会临场感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人际亲密度、交流及时性等[15]。对在线教学而言,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交互形式、教学情境等方面。在师生关系方面,主要包括师生间的熟悉度、信赖感、亲切度以及双方是否有正式的师生关系等;在交互形式方面,主要包括言语沟通时的流畅度、自然感、响应时间,以及对对方表情、神态、动作、手势等非言语信息的感知程度;在教学情境方面,包括情境的真实性以及学习氛围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不难发现,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在线课程模式中,教师和同伴的缺失以及交流的不及时会导致学生的临场体验较低;相反,在虚拟课堂模式中,由于师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文本等媒介实时地感知到彼此的存在以及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并且可以及时、自然地开展交流互动,师生双方均能获得较高的临场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在直播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通常只是单向地向学生进行直播而不能实时、深切地感知到学生的状态,教师获得的临场体验会明显低于学生。这种特性会在一定意义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投入。

综上所述,如表1(见下页)所示,这三种在线教学模式都有其明显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在线课程异步数学模式中,尽管师生处于分离状态且交流不同步、临场感也较低,但这种要素间的松耦合却赋予该模式很高的灵活度,师生可自由安排时间,从而能很好地支持自主学习、泛在学习;教师直播同步教学模式通过时间同步实现了师生间的实时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临场体验,但教师对学生状态的感知不足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挑战;虚拟课堂临场模式通过教学要素的同步呈现、多通道感知、多模态交互等途径能够明显提高师生的临场感,但该模式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且目前还缺乏成熟的软件支持。

四、现状调查与未来展望

(一)当前在线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分析在线教学的实际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笔者通过问卷星对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专业涉及教育、通信工程、计算机、外语等不同门类,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05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在线教学的总体感受、对在线学习的负面体验与影响因素、提升在线教学效果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对在线教学的总体感受。笔者主要通过如下三个问题调查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总体感受与态度:① 您对在线学习的总体感受如何?② 与学校教室上课相比,在线学习的学习效果怎么样?③ 如果既可以在线上课又可以在教室上课,您会选择哪一种?这三道题的统计结果分别如图2(a)、图2(b)、图2(c)所示。不难发现,对于在线教学的效果,高校学生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对第一题选择“效果很好,很满意”和“效果一般,可以接受”比例分别达到32.14%和60.12%。在第二题中,当与学校教室教学相比时,有16.47%的学生认为比教室效果更好,34.13%的学生认为二者差不多。可見,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效果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很满意。然而,当继续追问学生在在线上课和到教室上课间如何选择时,有62.9%的同学选择到教室上课。由此可见,在线教学虽然能够基本保持教学效果,但未能很好地满足多数同学的心理期待。

第二,对在线学习的负面体验与影响因素。如图3(a)所示,对于在线学习的负面体验,学生反映最多的三项分别是上课气氛不浓、同学交流少以及存在感不高。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较高的社会临场感,而当前的在线教学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当进一步调查哪些因素影响在线学习体验时,得到了如图3(b)所示的结果。其中,对于网络带宽、软件操作技术等因素导致的体验不好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些是暂时的且容易克服的,只要采用改善网络环境、熟悉软件的操作等方法,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从在线教育长远可持续发展而言,最为核心的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例如增加师生互动、增强同学交流,来提高在线教学的吸引力、趣味性,特别是学生的社会临场感。

第三,提升在线教学效果的措施及建议。为了解学生对提高在线教学效果的想法和建议,笔者主要设置了两道题:① 哪些措施最能提升在线学习的体验?② 对在线教学有何看法或建议?其中,第一道是多选题,笔者给出了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讨论区同学积极讨论、提高教师能力与魅力、用视频语音自然交流、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流畅的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等选项,并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四项,统计结果如图4(a)所示。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最多的四项措施是提高教师能力与魅力、讨论区同学积极讨论、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以及流畅的网络环境。第二题是开放题,鼓励学生以留言的形式说出自己对在线教学的看法或建议。通过对学生留言进行词频分析,笔者得到如图4(b)所示的结果,其中关键词显示的字号大小代表其在所有学生的留言中出现的频次高低。结合该词频图和学生的完整留言,调查发现学生希望教师讲课更加幽默风趣,认为课堂互动和网络流畅度很重要。当然,也可以发现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支持、对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关注,以及对开学的期待。

综上所述,由调查结果可以分析得出:第一,多数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效果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给予充分肯定的;第二,通过提升教师魅力、增加课堂互动、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当前在线教学体验和效果;第三,多数的学生还是更喜欢到学校教室上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在线教学存在上课气氛差、学生交流少、存在感不高等不足,影响学生的临场体验。

(二)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教育一直在路上,随着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一方面,人们对在线教育产生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体验和认知;另一方面,在实践应用中,在线教育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结合三种模式的自身特点以及当前在线教学的调查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在未来这三种模式将沿着如下路径向前发展。

第一,在线课程模式通过提供优质资源,并结合面对面课堂教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重要支持。在线课程最大的优势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精心制作的学习资源,并支持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由安排学习活动。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泛在学习需求。然而,学习也离不开真实的社会化环境,这既是个体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需要,特别是对一些重难点教学内容以及需要合作、探究完成的学习任务。为此,在线课程模式将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在线直播模式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为学校线下教育提供有益补充。可以预见,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组建专业化在线教学团队、精心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培养和选聘优秀教师等方式,以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形式,有计划地推出吸引力强、针对性高的在线优质直播课程。对学习者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自愿、灵活地注册在线课程、选择任课教师、结识在线学伴、开展在线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将重点服务于基础教育阶段少儿兴趣培养、外语教学,以及大学与成人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等。

第三,虚拟课堂模式将以小班教学为特征,更好地满足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此模式通过将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有机融入虚拟课堂,实现教学要素深度融合和师生之间的自然交互。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在线教学体验,而且能保证在线教学质量。然而,这种模式不太适合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究其原因,当参与人数过多时,一方面,大量的信息耦合会对网络通信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人数过多也难以开展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会使多数人变成“旁观者”,这会让该模式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因如此,该模式更适合小班教学。

五、总结

随着5G网络的普及,在线教育将会更加快速、全面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在线教学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在线教学的效果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肯定和鼓励的,这为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信心。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当前在线教学在技术支持、师生互动以及临场体验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的在线教育可以从在线教学设计、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环境支持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在线教学的效果和体验。期待每种在线教学模式都能够找准其优势和定位,从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1]管佳,李奇涛.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14(8):62-66.

[2]KIM K J,BONK C J.The Future of Onlin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Educause Quarterly,2006,29(4):22-30.

[3]祝智庭,彭红超.全媒体学习生态:应对大规模疫情时期上学难题的实用解方[J].中国电化教育,2020 (3):1-6.

[4]焦建利,周晓清,陈泽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 (3):106-113.

[5]祝智庭, 郭绍青,吴砥,等.“停課不停学”政策解读、关键问题与应对举措[J].中国电化教育, 2020(4):1-7.

[6]黄荣怀,张慕华,沈阳,等.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线教育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10-19.

[7]教育部.教育部回应学校疫情防控12热点[EB/OL].(2020-02-13)[2021-03-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2/t20200213_ 420702.html.

[8]人民网.1.8亿中小学生最挑剔的他们到底想要怎样的直播课?[EB/OL].(2020-03-4)[2021-05-15].http://it.people.com.cn/BIG5/n1/2020/0304/c1009-31617109.html.

[9]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4):104-114.

[10]孙洪涛,郑勤华,陈丽. 中国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72-79.

[11]SHORT J,WILLIAMS E,CHRISTIE B.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M].London:John Wiley & Sons,1976.

[12]吴祥恩,陈晓慧,吴靖.论临场感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24-30.

[13]LOWENTHAL P R.The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of Social Presence Theory on Online Learning [J].Online Education and Adult Learning: New Frontiers for Teaching Practices,2010,124-139.

[14]RICHARDSON J C,SWAN K.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3,7(1):68-88.

[15]OH C S,BAILENSON J N,WELCH G F.A Systematic Review of Social Presence:Definition,Antecedents,and Implications [J].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2018,5(10):1-35.

(责任编辑 孙震华 王策)

Online Teaching’s Typical Model,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ZHAO Ruibin1,ZHANG Yanling1,CHEN Dinglei2

(1.School of Wisdom Education,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China 221116;

2.Jiangbei New Area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Nanjing,Jiangsu,China 3111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online education has got rapid development,and its pattern is gradually developing and evolving.Compared to face-to-face teaching in schools,the special point of online teaching lies in the influence and challenge brought by off-sit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effect.At present, online teaching contains three typical models in general,namely,asynchronous teaching based on online courses, synchronous teaching based on teachers’ live broadcast,and on-the-spot teaching based on virtual classroom.These three model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merits and demerits in the aspects like microstructure of teaching elements,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forms,and teaching presence experience.The investigation has found  most of the students can accept the effect of online teaching,even a fair proportion of students have given fully recognition;through measures like improving teachers’ charm,increas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solving network technical problems,onlin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effect can be further improved;meanwhile,when students are asked to choose online teaching or face-to-face teaching autonomously,most of the students will still choose to conduct face-to-face teaching in schools.The reason is mainly that the present online teaching cannot fully satisfy teaching needs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presence experience.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ree model’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each model.

Key words: online teaching;teaching model;morphological character;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在线教学调查分析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基于Web试题库系统的设计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互联网+教育微网站的设计与应用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
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