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娇
摘要:笺,是纸的一种,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属于纸门类下的一种具有特殊文人意趣的文房用具。笺纸不仅体现封建社会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虽然作为书写工具的笺纸在案头逐消失,但其承載的文化内涵却生生不息。薛涛笺作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制笺历史上的名笺,对中国制笺史的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笺纸 薛涛笺 传统工艺
一、笺纸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人的造纸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一种便是富有特殊文人意趣的一。人们常常将尺幅比较大的纸张称“纸”,将尺幅较小的,由特殊工艺制成的纸张称为“笺”。笺纸一般又被称为“色”“花”“诗箋”等,因为其制作精良且尺幅较小,便于文人在笺纸上作诗,又因为多数笺纸会绘制或制作出精美的图案而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
成都地区纸工艺的发展
1.社会背景
成都,又名锦官城、锦城,花锦城。秦沟通蜀地之后,成都则一直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历来都是蜀地的文化与行政中心。随着唐代对天下的统一,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与改革,逐渐形成道、州、县的地方行政建制。根据当时的行政规划,成都属于剑南道下,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南下逃亡成都,封成都为“南京”,其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初唐时期,地处西南边陲的四川较为安定,发展较为平稳,这里作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关隘设有统领当地兵权的军事机构。唐代中后期,地方行政建制逐渐转变为节度使制度,成都便是剑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节度使作为地方上最高的行政长官集兵权政权与一身。得益于隋朝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一大批有识之士得以入朝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相当数量的文人也选择在科举后去到幕府任职,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入朝为官的目的,相应地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经初唐贞观之治后,唐朝的发展逐渐走向鼎盛,其时可称得上国泰民安,有“万国来朝”之盛況。成都自古以来便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讲的便是这里气候宜人,经济富庶,物产丰富。在此背景之下,成都的经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蜀地交通便捷,尤其是水路交通,得益于境内多条江河,成都地区的通航河道较前朝也增加许多。由此也促进了地区间的沟通与文化上的交流。唐朝时期造纸原料的种类从最常见的麻逐渐扩展到竹,藤,桑,木芙蓉等。成都地区气候适宜,城内植被较多且水利交通便捷逐渐也成为唐代造纸重镇之一。
科举制在经过唐太宗、玄宗等统治者的改进完善之后,逐渐规范,为唐朝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许多有名的诗人,所以在此背景下,成都地区的文教活动越发频繁,文人墨客的交流也越发丰富,间接地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发展。
2.薛涛笺的问世
在距今约1200多年前的唐代元和年间,“薛涛箋”(图1)问世。据现在资料可考:薛涛,字洪度,生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她才思敏捷,喜爱诗词歌赋,当下我们所熟知许多唐代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等,他们都与薛涛非常熟悉,常常唱酬题赠。
可见,纸张作为薛涛与各文人墨客互通书信的载体,不管是使用频率还是数量对薛涛来讲都不会太少,这样一来,她对各类纸品也就非常熟悉,自然对纸品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刚开始她是命人买来大张的宣纸,进行裁剪,以便于书写诗词方便。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剑南西道一益州》记载薛涛十色笺,“短而狭,容八行。”也就是说薛涛才能容得下八行字。到后来,她开始尝试自己雇工匠来制作笺纸,借用自己住所旁边的浣花溪的溪水进行制作,所以制作好的笺纸也被称为“浣花笺”。传闻薛涛非常喜欢红色,便首次将胭脂作为染料进行染制。现今薛涛箋虽已失传,但后世通过仿制而流行的小开幅红色纸张,应该就是薛涛笺的成品之一。薛涛创制的这种深红色小笺获得李商隐的称赞。他在《送崔珏往西川》诗中写到: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晚唐的韦庄在《乞彩笺歌》一诗中写到:
浣花溪上如花客,绿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红色。
根据以上两首诗的意思和元代费著的《牋纸谱》载:“府城南五里,有百花潭,支流为二,皆有桥焉。其一玉溪,其薛涛,以纸为业者家其旁………以浣花潭水造纸故佳,其亦水之宜矣。”我们可以来推導一下薛涛笺的制作工艺。
3.薛涛笺的制作
薛涛笺能够制作与成都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当地人的喜好不可分。成都地处西南,属于平原地形,暖湿的气候适宜草木生长。在历代文士对成都的咏颂当中,可见成都城中花木繁盛,家喻户晓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诗句均是盛赞成都花木的茂盛。四川地区的造纸业至中唐时期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造纸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据记载,桑树、竹子、麦草、芙蓉皮等草类植物纤维在造纸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造纸业的蓬勃发展,成都出现了大量造纸作坊和造纸户,其中大部分聚居在浣花溪一带。浣花溪不仅水质好,利于造纸制笺,且直通锦江,水路交通运输方便。浣花溪周围一带还有茂密的桑、竹、木芙蓉等植被,取材非常便捷。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杀青》中称:“芙蓉等皮造者统日小皮纸。………四川薛涛笺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宋应星在文章中指出:薛涛笺是用木芙蓉树皮为原料制作而成。据资料显示,木芙蓉皮部纤维细长,木素含量低比较适合用于制作书画用纸。成都自古以来有一别称是为“蓉城”,就是因为在成都城内种植有较多的木芙蓉,那么,薛涛制笺取材则比较容易。
薛涛笺产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就是造纸制笺了。为了造纸和染色,薛涛必须从处理植物原料入手,采用一系列制浆抄纸工艺,如蒸煮、洗涤、漂白、打浆、调色、捞纸、干燥和裁剪,以获得纸张,其中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少。在唐代,造纸属于手工操作,使用的工具为石、木杵等生产工具。在造纸过程中所谓的“杵之使烂,涤之使洁”,是指打浆和漂白两项最重要的工序,大概是先进行捣碎打浆再洗涤再重复,直到纸浆变白的这样一个过程。其中要特指出的是,古代漂白是指反复洗涤,日光漂白(晒白)相当于今天的臭氧漂白,这与现代漂白完全不同。薛涛用于泡草料和洗浆的水,在第一阶段是使用溪水,在后期可能使用的是井水。据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称:“每岁以三月日汲此井水,造牋二十四幅,入贡十六幅,余者留存”。井水的清度比河水好,是因为河水通过沙层过滤进入井中,井水已经被自然过滤了一次,更加适用于造纸。用井水造纸,薛涛是为先驱。
经过上述工艺之后,可以得到所需的原纸。薛涛笺以其独特的颜色备受文人墨客青睐,所以染色这一步也极其重要,若染制単一的红色,则需使用毛笔或毛刷小心均匀地刷上调好地胭脂,再压平,置于阴凉处晾干,若是要制作“十色笺”,那还要麻烦许多。使用这种后期刷制染色对比寻常的浸染染色来说更为省时,且节约染料,减少了加工工序。从这些来看我们都不得不赞叹薛涛的聪慧。
三、薛涛箋的历史影响
薛涛笺作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制历史上的名笺,对中国制笺史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于中晚唐时期的四川地区而言,薛涛制笺促进了当时四川加工纸业的发展,对于加工纸质量的提高亦有所影响。而且,作为四川地区亦或是成都地区所独有的“特产”,在经过李商隐、元稹等诗人的传播使用后,薛涛笺声名大噪,远销至京師乃至全国各地,对于当时成都地区的经济应该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薛涛笺因其独特的雅致韵味,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追捧。自宋代以来,历朝历代均对薛涛箋有仿制,中国后世较为有名的笺谱是写成于明朝天启年间的《萝轩变古笺谱》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笺谱》。上述箋谱所使用的恒版、拱花技术在笺纸制作历史上具有重大贡献,其制作方法也是得益于与薛涛笺。笺纸自薛涛笺出现以来逐渐走向大众视野,自明朝工艺达到顶峰。
结语
因为书写工具,书写习惯的改变,文房四宝、笔墨诗笺逐渐淡出舞台。纸成为消逝在历史烟云中的文房之物,但是它就好比书斋中的一面铜镜,折射出的是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方小小的笺纸上所展现出的不仅是绘画风格和文人意趣的变化,更是社会更替、时代变迁的侧面映证。如果通过笺纸上保留的隐约图案与精湛的制作工艺能够引发今下人们对于古人笺纸的思考与探究,甚至能使其制作工艺能够留存与继承,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亦是意义深远。
注释
①刘仁庆.论薛涛笺一古纸研究之五[J].纸和造纸,2011,30(2)
②彭定求.《全唐诗》(下)卷700·韦庄[M].清康熙四十五年扬州诗局刻
本.不详
③费著.《牋纸》
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M].明崇祯十年自刻本.不详.
参考文献:
[1]刘仁庆.论薛涛笺——古纸研究之五.纸和造纸,201,30(2).
[2]王珊.木芙蓉皮成纸可行性研究.中国造纸,2017(9)
张蓬舟.薛涛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引钟维学.唐代成都地区文人旅游活动初探[J].宜宾学院学报,2007,7(2)
[5]陈玮.剑南西川节度使与唐代成都城市文化[J].长江文明,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