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我国的消费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上升。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力量,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需要对到学生在购物节的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问卷随机发放到某高校200名学生中进行调查、汇总分析,了解大学生在购物节的消费现状,并分析大学生购物节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消费,大学生逐渐成为购物节消费的主力军。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电子商务迎来发展的新高潮,大学生在购物节中能够体验到更加周到的服务,购买更加多元化的商品。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购物节消费。
一、大学生在购物节的消费现状调查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在本次研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 99%。在该调查问卷中包含了大学生的基本个人情况,消费现状以及理财意识等相关内容。在本次问卷调查分析中,遵循了调查问卷的基本原则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大学生在购物节的消费现状,以此提出影响大学生购物节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大学生购物节消费现状分析
第一,调查问卷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在本次调查问卷中,男生共64人,占有效调查问卷总数的32.3%,女生共134人,占有效调查问卷总数的67.7%。其中艺术类8人,占有效调查问卷总数的4%,人数最少;理工类人数最多,共131人,占有效调查问卷总数的66.1%。根据学生所在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大一学生占 36.3%,大二学生占63.7%。根据调查问卷学生的来源地区分析,其中农村学生占48.4%,城市学生为51.6%。按照学生平均生活费用划分,平均月生活费用500以下共有 11人占比 0.06%,500 到 1000 元之间共有72人,占比36.3%,1000 到 1500 元 共有86人,占比43.4%,1500 元以上共有29人,占比14.3%。根据大学生生活费来源分类,其中父母、家庭给予的有136人,占比 68.7%,勤工俭学共有26人,占比13.1%,奖助学金共有12人,占比9.1%,其他共有12人,占比9.1%。
第二,大学生生活费开支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的生活费基本用在学习、娱乐与交际、交通与通信、日常饮食、彩妆与服饰几个方面。其中日常饮食占比例最高,占89.1%,娱乐与交际、通信等方面占的比例较少,占 16.4%,学习消费约占29.6%。说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大学生的日常饮食在生活费中占比较高,衣、食、住、行是大学生的基本消费内容。
第三,大学生的支付方式。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多项选择,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支付方式包含现金(占比1.01%)、储蓄卡(1.5%)、信用卡(2.02%)以及网络移动支付(95.47%)几种方式。其中现金、储蓄卡、信用卡三种较为传统的支付方式使用相对较少,主要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新型移动支付形式。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当前的各类购物软件中还设置有网络赊销信贷体系,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资金匮乏,在购物的时候,还会选择如唯品币、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多种网络赊销信贷的方式。此类网络赊销信贷的消费方式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消费方式很容易诱发学生持续地“超前消费”行为,最终导致大学生负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一定影响。一旦学生无法偿还,则会对学生的经济、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并影响学生的信用水平。
第四,大学生的购物节消费特点。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在购物节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广告效应、同伴带动、折扣优惠、经济条件、心疼父母血汗钱等几方面的影响。在购物节选择商品的过程中,4人表示会受到“广告内容”的吸引消费购物,占比2.02%,162人表示会受到“商品性价比”的吸引消费,占比81.81%。
第五,大学生购物节消费习惯分析。对大学生在购物节购物前是否统计消费清单进行统计分析,只有48人在购物节购物前会“经常”统计购物清单,占比24.2%,128人在购物节购物前“偶尔”统计购物清单,占比64.6%,有22人甚至“从来不”在购物节购物前统计购物清单,占比11.2%。针对购物节商品促销学生的不理性消费行为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其中仅有72名学生在面临商场或网络商品促销时,从未表现出非理性消费行为,占比36.3%。对大学生在购物节后是否及时进行记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购物节购物后只有36人在购物节购物后会“经常”记账,占比18.2%,在购物节购物后有29人“偶尔”在购物节购物后会记账,占比14.6%,133人“从不”在购物节购物后记账,占比67.2%。
第六,大學生的理财意识统计分析。在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自我评价中,其中有18人认为理财意识“较好”,占比9.09%,有14人认为理财意识“很好”,占比7.07%,其余166人都认为自己“没有”或者“理财意识差”,占比83.84%。对大学生的自身消费水平满意度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9人对自身消费水平“不满意”,占比4.54%,这也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的消费水平较为满意。对大学生购物节剩余生活费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根据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为:下个月生活费>备用金>投资>立刻花光>购买学习资源>捐赠。其中选择“下个月生活费”的共122人,占比61.6%,其中选择“备用金”的共59人,占比29.8%,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处理购物节剩余资金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且经济思维相对比较具象。其中有19人表示购物节结束后月底没有余额,占比9.59%,这也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相对比较有限,缺乏独立、充足的工资与收入,没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消费。一旦在购物节冲动消费,则对后续的资金使用会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购物节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广告效应
广告效应会对大学生的购物节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当前的很多电子商务平台,诸如淘宝、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等大型商务平台中,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提升销售成交率与销售金额,通常会投放大量引人注意的广告。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也会抓住大学生在购物节集中购买物品的特点,在广告中对于“双十一”、“618”等购物节中的打折促销、秒杀活动进行宣传,从而刺激大学生消费。且为了迎合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经济条件有限的问题,在购物节部分商品宣传广告中还会特别注明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模式,这样也可以刺激大学生的购买欲望,最终提升购物节网络销售额。
(二)同伴带动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研究,我国的大学生购物节消费行为基本集中在大学第一学期。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学生的购物节消费往往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通常其消费行为是受到同伴带动。在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大学生的课外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在适应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渐渐地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学校文化活动以及教学活动,就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与精力来进行网购。且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后,基本选择了住校生活,学生的行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在宿舍生活中,舍友的购物行为会对其他大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某一大学生在购物节网络购物过程中发现有优惠活动或者凑单满减活动,通常会与舍友进行交谈,并提醒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同宿舍的其他大学生产生消费行为。因此,大学生的购物节消费不仅会受到广告的吸引,还会受到同伴带动。
(三)折扣优惠
在购物节,折扣优惠也会对大学生购物产生重要影响。为吸引大学生购物,在购物节商家一般会通过折扣优惠价格与大力宣传吸引大学生消费群体。在购物节时,商家能够通过多种手段、形式让消费者感受到在购买该件产品时候的货币成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优惠。比较常见的购物节商家优惠形式包括买赠、抽奖、降价等形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在购物节前,大部分的购物平台、商家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来宣传购物节商品的折扣与优惠。比较典型的就是在每年的“双十一”、“618”等购物节,会通过“满300-40”、“满赠”、“买一赠一”等够多种形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购物节的过程中,还会通过购物节成交额突破一亿、十亿、百亿的时间来对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冲击,使消费者能够产生消费刺激。大学生在购物节购物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就会对不同平台内的同一商品进行比较。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果,162人表示会受到“商品性價比”的吸引消费,占比81.81%,这也表明大学生在购物节消费过程中会对商品性价比进行比较分析。同一商品,比较不同平台,哪个价格、折扣更优惠则会优先选择在该平台购买。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选择在淘宝上购买商品,在拼多多开发之后,则学生倾向于在拼多多中用更加低廉的价格购买同一商品。可以说,购物节商品价格优惠会对大学生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我国所有国民网络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经济条件
通过对大学生购物节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大学生对购物节消费极其热衷,但是其购物行为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购物节消费的资金往往来自于家庭所给予的生活费。根据大学生家庭条件不同,学生的生活费多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购物节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家庭条件好,生活费多的学生,消费能力水平相对较高,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消费能力相对较低。虽然大部分学生的购物节消费能力受到家庭条件影响,也有部分大学生购物节消费购物在自身的消费观、价值观的影响下发生。有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购物节会通过长期分期付款的形式来购买自己所喜欢的产品。与之相反,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在购物节的消费中消费理念更加理性, 不容易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可以说学生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更大。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本地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基本为家庭给予的生活费,学生在购物节购物时容易出现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的问题,在购物后也不能及时记账分析,消费观、价值观不够完全健康。在学生购物节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广告效应、同伴带动、折扣优惠、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就很有必要营造健康、科学合理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首先,高校、社会、教育部门共同协作努力,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通过勤俭节约的宣传主题内容等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树立健康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共同促进健康消费环境建设。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与教育。虽然大学生在购物节消费中已经凸显出一些问题,但是还尚未引起高校的注意,不关注学生消费理念的引导与教育。要在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要求高校大学生在购物节消费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状况,建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做好消费计划,让购物节的消费更加合理化。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