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冰
扩大内需,是畅通“内循环”的必要手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内循环”为主体带动“双循环”,就需要推动内需占比不断扩大、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让消费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更加脱颖而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与文化消费对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后疫情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消费在建设新发展格局中的引领作用,如何以文化消费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将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巩固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拉动国民经济高效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文化需求的适配性,形成文化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文化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新发展格局下,把扩大内需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就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以“内循环”为主体带动“双循环”,就需要推动内需占比不断扩大、消费占比不断提升,让消费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更加脱颖而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与文化消费对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后疫情时期要更好地发挥文化消费在建設新发展格局中的引领作用,以消费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文化消费的引领作用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可以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
(一)文化消费:后疫情时代扩大内需战略的新引擎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展现出了空前的潜力,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文化本身的特殊属性、使得文化消费的特点、客户群体、消费方式,成为拓展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带来了文化消费的生产、传播和反馈渠道增多,文化消费的意愿随之快速攀升,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同样不可忽视的消费形式。甚至在后疫情时代,在实物消费市场被大规模抑制和冲击的情况下,文化消费成为回补实物消费的形式之一,成为恢复内需、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文化消费与传统实物消费有所不同,需要消费者首先认同这种消费形式,愿意为文化产品的消费买单,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文化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只有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文化消费: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要求
从主要经济体发展历程看,一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发展就主要依靠内需增长拉动。文化消费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消费,常见的初级文化消费阶段的形式包括综艺、展览、旅游、演唱会、电影、周边消费等多种形式。文化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明显,是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后出现的新型消费形式。受新冠疫情影响,众多传统的线下消费市场为了控制病毒传播而不得不限制人员进出或直接关闭。但同时,线上新型消费得到了催生和转化,其中文化消费的市场潜力就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比如故宫博物院发布了一款“数字故宫”小程序,受到消费者的持续追捧,迎合了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又比如新出现的网红失恋博物馆一度成为旅游消费者的热门选择,呈现出极强的延伸性。
(二)文化消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的客观要求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文化消费的新升级。文化消费用于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这其中,文化消费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拉动国民经济高效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扩大内需战略离不开文化消费的高质量发展
(一) 扩大文化消费引领国民经济高效循环
消费作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是一切社会形态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状况是对生产发展状况、生产水平和质量以及生产关系的最终检验。充分发挥消费的引领作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国民经济循环效率才会更高。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升级,使得线上新型文化消费形式成为后疫情时代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新引擎,是地方恢复经济繁荣不可或缺的力量。后疫情时代的文化消费特点之一就是“云”。疫情时期出行限制使得部分人员聚集型文化消费与实体消费、服务消费一样受到冲击,自我驱动形式的“互联网”文化消费形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云展览”代替了展览馆中的亲身观展,“云演唱会”代替了演唱会现场的万人聚集高歌,“云综艺”代替了传统主持人、嘉宾、观众齐聚一堂的综艺形式,“云旅游”让游客足不出户看遍山河风光。这些从线下迁至云端的消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市场的困局提供了纾解之道。
(二)扩大文化消费引导投资作用有效发挥
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多管齐下。这其中,投资依旧是关键一招。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总体上保持稳定。提高工业投资占比,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稳增长、优结构、补短板、强弱项。
从扩大内需角度看,围绕现实和潜在消费需求,加大消费型投资,推动消费升级,能够充分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和投资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国内大循环。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不仅是以娱乐为主的文化消费实现了高增长,以学习为主的文化消费也较往年有了巨大的突破。2020年春节后的居家时期,在线远程办公、线上学习的人数上升十分明显,也催生了新的线上办学、办公形式,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文化消费已经惠及更多的消费群体,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消费新引擎。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化消费需求为引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够促使供给和需求在全球市场进行匹配,加快实现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扩大文化消费真正释放内需新潜力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促消费扩内需,消费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关键在于真正释放消费潛力,让人民群众敢于消费、愿意消费,才能激活市场的一池春水。重新振奋市场信心,稳定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是后疫情时代我国重要的建设发展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促进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针对抗疫情常态化的消费业态,着力布局,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深入挖掘消费潜力,这一点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在我国控制疫情、复工复产的阶段,全国各地为了刺激文化消费都拿出了相应的策略,其中消费劵的发放是拉动消费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消费劵的发放不仅面向日常商超、衣物、餐饮消费,还将范围扩大至图书、体育、健身、旅游等文化消费领域,带动了线下实物文化市场的消费热潮。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更加注重精神内核。重新振奋市场信心,稳定人民群众就业和生活,是后疫情时代我国重要的建设发展工作。后疫情时期,IP消费也日渐成为新兴的文化消费形态。例如,在疫情期间,文化消费的需求还刺激了云端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技术、配套设备在市场需求的倒逼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原有的远程会议等在线办公产品并不被消费者所接触,疫情期间的特定环境使得此类文化产品快速走入广大消费者的工作时段,产品活跃用户量快速增长。文化消费的增长拉动了信息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推动同类型产品或深度产品的进一步研发。这种消费刺激在形式上表现为消费需求被抑制后的集中释放,使得全国各地的文化消费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市场也得以恢复元气,进一步提振了消费信心,促进了消费增长。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产业融合、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文化企业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引擎,这是大势所趋,具有新业态的必然性。
消费驱动型经济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扩大文化消费直接拉动了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这一举措无疑就成了解决新的社会矛盾的题中应有之意。有利于释放新的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活力。
三、构建适合“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文化消费新格局
在新的形势下, 更好地发挥文化消费引领作用,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关键要把扩大内需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一)丰富有效供给,释放文化消费潜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和细化文化消费品种类别,实现新型文化产品的异化、品质化、品牌化。要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用多层次的商品供给。开发消费热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文娱、体育、健康、养老、家政、培训、旅游、美容等服务型文化消费产业。以高质量的服务构建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业体系,优化文化服务消费的高质量供给。培育后疫情时代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文化消费多渠道发展,壮大文化消费新增长点。
(二)发展现代流通,匹配文化消费需求
建设健全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培育具有较强产业组织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流通企业。在后疫情时期媒体融合时代建设能够有效满足消费多层次需求、高效匹配多种类供需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应用大数据、多媒体等新型要素的支撑,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和动态平衡。
(三)完善收入分配,增强文化消费能力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障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与企业所得税税率持平。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允许劳动力自由流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实现各类劳动力平等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统一。
(四)鼓励生产创新,深耕文化消费市场
引导市场主体增强创新实力,坚持开放式创新与加强自主研发相结合,增强技术创新实力,增加新技术、新工种,创造新型文化消费需求。强化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消费保障
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加社会事业支出,改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失业保障、就业援助等支持力度,完善困难人群的兜底保障制度,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要依托社会力量,补齐短板,继续做大文化、旅游、体育等热点消费。通过扩大公共文化消费规模来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应当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质提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壮大网络直播、电子竞技、数字阅读等新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为增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保障。
扩大内需是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必须着眼全局,统筹推进。只有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才能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助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