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1-01-13 00:48:14沈萍韩艳红
科教导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沈萍 韩艳红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传统基因及其精神价值,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本文着重阐述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对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两者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南京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课程思政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3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nj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EN Ping, HAN Yanhong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71)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genes and spiritual values contained in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courses. In this article, the focus is on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anji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t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nji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Nanj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紅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着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传统基因及其精神价值,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高校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并将其融入课程育人的全过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践行传承与创新地方红色文化的职责。

1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1.1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强化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先进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具体表现为以革命遗址遗迹、革命人物遗物与纪念设施、革命历史文物等为主的物质载体和以革命历史、革命精神、文学艺术作品等为主的非物质载体。各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

地方高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把握了高校课程育人的政治方向,促进了课程思政隐形教育功能的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见证和政治记忆,有助于优化青年学生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汲取智慧和真理的力量,提高自我辨识力、批判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的挚爱与激情,有助于激发青年学生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与爱国热情。地方红色文化继承与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时代精神和价值体系,有助于固化青年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与自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下,达到行为的自觉和自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2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了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滞后于理论研究,各学科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意识不强,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不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适应能力和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红色文化资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优质资源,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为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烙上鲜明的地方红色文化特色。当地的革命历史、革命旧址、革命事件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感染力,让青年学生旗帜鲜明对历史虚无主义说“不”,增强当代青年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拓展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地方红色文化中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史料,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相关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点;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红色校本课程研发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在行为和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潜移默化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1.3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传承和创新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存在发展规划与保护制度不够健全,物质文化资源流失,精神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入,资源呈现方式单一,缺乏统筹规划与管理等问题,需要动员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方能提升优化。

回顾历史,在革命时期,面对民族危亡,众多高校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能堪重任的民族脊梁。今天,中国已拥有全球人数最庞大的高校青年学生群体,为传承与创新地方红色文化提供精神与智力支持。

课程思政是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教育、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材的主要渠道。顺应时代发展,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与改革实践中,要高扬红色文化的旗帜,不断激活青年学生血脉深处的红色文化基因,帮助青年了解并以地方红色文化資源为傲,发奋学习,将课程思政成果转化为地方服务力,争做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用实际行动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增进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认同与功能发挥。

2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基本特征

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普遍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因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地域条件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有着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态。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形成时间早,跨度延续完整。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可从1919年6月南京学生联合会主办《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谈起,集中反映了五四运动至国民党统治覆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京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的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和优良传统。

数量多,类型丰富。南京已被认定的红色文化资源点就有165处,红色文化资源还在不断丰富拓展中。既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武装斗争、地下斗争,又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设与创业精神、改革与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灾救灾精神等。

分布广,重点资源相对集中。南京市各行政区域内均有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其中,主城区红色文化资源较聚集,以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碑—纪念馆、南京工运纪念馆为中心;外围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江北新区顶山、溧水和高淳的横山地区、六合竹镇和金牛湖等地。

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南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的主阵地,孕育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渡江精神”“梅园精神”,为南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3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路径

3.1校地共建,构建南京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同机制

南京市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该条例对南京市行政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认定、保护与管理、传承与利用做出了明确规定。南京应以市政府为主导,组织各级各类宣传、党史部门、高校及其他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和展示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主题特色和当代价值,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共用、交流合作、协同发展。

高校要做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侧重于提炼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红色文化元素和精神,探索二者融会贯通的育人模式。可以参与或组织社会性红色文化学术研究与交流,开展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融创课题研究,研发红色文化课程,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专题学习培训,增强教师红色文化育人与研究意识,助力南京市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聘请校外专业作为兼职教师进校宣讲红色文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加重要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红色文化认知度,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摸清“红色家底”,打造南京高校课程思政的“红色”样板

地方高校办学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既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又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南京晓庄学院是南京市属高校,该校因地制宜,结合校史校情及各学科特色,探索将雨花英烈精神渗透进课程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的育人品牌。

学校成立英烈精神研究会,优化课程设计。该校的前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28年起,中共晓庄地下党支部、青年团领导学生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晓庄十位革命者英勇就义,是“雨花英烈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不仅对“雨花英烈精神”进行专项研究,还积极推进将“雨花英烈精神”列入试点学科的教学大纲,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最大限度地拓展红色文化教育广度和深度。

学校自主研发教材,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先后编纂《晓庄十烈士传》《青春永铸·晓庄十烈士传》晓庄英烈精神案例教学、研究教学、拓展教学等专著,为专业课程提供教学素材。教师通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体验法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将雨花英烈精神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习得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合作担当的职业素养、无畏奉献的高尚情操。

实践教学锤炼红色品格,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各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思政育人理念,让红色文化扎根心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和支教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进行讲解服务,寻访英烈足迹,并结合实践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开展互联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创业项目,勘察南京市烈士纪念地,搜集、整理烈士事迹,通过互联网及自媒体渠道,弘扬传承英烈精神。

红色文化浸润校园,雨花英烈精神深入人心。学校以英烈的姓名命名了10个“红色班级”,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开展“五个一”特色活动,增强了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以英烈事迹为素材,学生自编自演励志话剧。每逢清明节均会举办纪念活动,宣讲晓庄英烈精神,加深对本地方红色文化的记忆、理解和感受。

3.3善用“新媒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南京红色文化传承相得益彰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凭借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等优势迅速崛起。无论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是传承南京地方文化都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让两者融会贯通,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价值。

南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确保教学资源来源的权威性,充分利用“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等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学习党史百科,参观红色基地,了解红色资讯,加入红色智库,发表红色作品,参加红色志愿者活动;也可综合利用学校自身的官网、官微、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创建网上校史馆,开发思政微课,拍摄红色微电影,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方式。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地理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组织学生实地寻访南京100处红色印迹,制作了南京红色印迹地图,结集出了一本红色文集,并在“青春环科”微信公众号上连续发布了100期“‘晓’话党史,‘环’说红迹”专题微信,生动再现了南京市红色遗迹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与当前现状,线上阅读量超100万,用青春礼赞祖国,取得良好课程思政成效,也丰富了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

课题项目:2021年南京晓庄学院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红色资源视域下南京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2021DJKT33)

参考文献

[1]刘建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0,(10):81-85.

[2]王德炎.地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0):26-29.

[3]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 2018,(11):43-46.

[4]童本勤,吴伟.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J].唯实,2019,(7): 68-70.

[5]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Z].2021-06-24.

[6]周鹃,陈星.传承雨花英烈精神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N].中国青年报,2016-12-30(7).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融合之路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与策略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51:22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8:43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