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自奇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尤为重要。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通过“强化管理、加强建设,提升教育”三方面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提出构建“互联网+课堂、互联网+论坛、互联网+服务”三方面的“互联网+教育”创新路径,探索传统教育理念和新媒体的全新融合模式,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 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02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O Ziqi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publicity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The Internet plus Internet plus three ways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are proposed to build new ways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and explore new integra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and new media, and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载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新媒体已成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因素。[1]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这把“双刃剑”,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教育路径,指导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1新媒体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2]区别于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区域实时传播海量信息到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信息全球化。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更为全球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新的平台,推进了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它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媒体拓展了教育平台。近些年,手机软件和网站呈现爆炸式增长,各类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快速占据并影响着新一代青年人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群体常用的主流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能够实时传播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科技资讯;一些教育平台如“学习强国、线上公开课”等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常被高校教师应用于教学生活中。在新媒体环境推动下,新兴的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大拓展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覆盖面。
新媒体丰富了教育资源。不同于形式单一、表现刻板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形式灵活多样、蕴含的信息量巨大,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筛选到所需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资源。“中国知网、中国慕课、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上收录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使优质的课程不再局限于课本和线下课堂,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能够在线学习到最新的科研理论成果,扩充知识储备。
新媒体提高了教育者的教育效率。新媒体为教育带来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教育具备了实时性和便捷性,用户同时拥有手机和网络就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大幅度缩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域距离,便于双方在不同地点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借助如“腾讯会议、ZOOM”等会议软件,教育者能够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线上教学,进行线上讨论。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前录制视频课,学生灵活选择时间进行收看,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创新教育模式迈出新的一步。
新媒体挖掘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新媒体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更自由的交流平台,提高了受教育者思考和行动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愿在公共课堂教学时提出疑问,往往错过了最佳的答疑时机,而新媒体消除了这种拘谨感,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匿名来参与问题讨论,增强了师生互动;其次,学生在网络上涉猎各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发现知识盲区和自身不足,促进自身主动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推动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此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會群体对正能量有着旺盛的需求,网络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呈现、民族精神的传播在大学生中反响强烈,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将心中愿景化作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
2新媒体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2.1国内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遭受冲击带来的挑战
随着海量的信息快速涌入互联网终端,国内外的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生激烈碰撞。体现在文化渗透方面,包含着国外元素的二次元、影视剧等十分受众于大学生群体,掀起了一阵崇洋文化潮流;近几年诸如平安夜、圣诞节等国外节日庆祝氛围甚至一度高于中国传统节日,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消费热情。外部文化的强势侵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如不加甄别的不断吸纳西方各类文化,势必会降低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对我国社会主流思想造成巨大冲击。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塑造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对各类文化思潮的理解未免有失偏颇,容易在西方文化浪潮中迷失自我。
现今,网络娱乐文化盛行,粉丝文化制造着大流量,明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粉丝的价值认知。粉丝间为了偶像引战漫骂,更有狂热者为应援打榜奢靡消费,此类现象屡见不鲜;部分网站为博人眼球,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舆论、色情广告、暴力视频引发群众热议,滋生了不安的社会因素。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引发了诸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物质诱惑,与其以往学习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突,造成学习兴趣减弱,生活目标缺失,强烈影响着个人价值观的塑造。
2.2新媒体传播特点带来的挑战
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发布需经过多级审核、校对,能够有筛选性的为读者提供正能量且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3]新媒体具有自由、多元、交互的使用特点,自由的言论平台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负面新闻、虚假言论穿插其中,造成网络舆情泛滥。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审核机制暂不完善,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发布者甚至可以匿名发布虚假消息,以偏激的观点引发舆论导向。隐匿性的信息来源增大了监管难度,甚至滋生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不良因素的传播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大高校思想引领的难度,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2.3新生代“0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带来的挑战
现如今,各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呈现了新生代的时代特点和成长烙印。第一,大学生擅长接受新鲜事物却往往对事物的认知不求甚解。“00后”大学生从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拥有活跃的思想,然而受自身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的限制,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表象,缺少深入思考,容易被片面的见闻及舆论导向所引导;第二,大学生思想活络却缺乏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热情。在高校学习中,他们对意识形态教育留有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单纯把思政教学内容当作学习任务,通过线下课堂被动地吸收理论知识,缺乏理论学习主动性。
3如何正确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成长需求,适应媒体发展新形势,引导网络正能量,传播媒体主旋律。新媒体时代下,通过逐步完善网络信息审核机制,制定管理人才和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以“强化管理、加强建设,提升教育”三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
加强内容审核,规范平台监管。高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与审核制度。一方面,落实审核审批责任制。通过设定专人专岗,完善网络媒体和校园新媒体的建设工作,制定内容审核和校对制度、规范化网络发文语言标准,对公众号的建立、话题的发布、留言的刊登等加大审批力度,保证新媒体内容的高质量发表;另一方面,普及新媒体法律法规。制定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公约,进行24小时网络舆情监督,对于敏感词汇及影音资料开展智能化筛查,通过人工与智能相结合,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反馈不良上网行为,并给予纠正和教育。保障主流网络媒体和校园自媒体发布内容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构建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
强化队伍建设,引领思想导向。高校辅导员队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教育大环境下的受教育者,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有助于更好的落实做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重要使命。首先,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理论学习教育。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才能更好的传道受业解惑。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及时关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巩固正确的思想认识,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党建引领。提高青年教师党性修养,鼓励更多青年教师骨干加入党组织,提升高校整体教师队伍的思想水平,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新媒体的交叉融合。
提升个人修养,增强自我教育。在信息共享的新媒体时代,教育不再局限于“教”,更重要的在于“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首先,强化理论学习。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树立牢固的思想根基,才能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其次,提升道德素养。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大学生应该始终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清醒的辨别意识,注意甄别真假信息,提高政治站位,不信谣不传谣,不去恶意攻击和发表不当言论,文明网络行为,展现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最后,注重实践培养。在网络正能量的引导下,大学生要积极主动投入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中,发挥大学生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和公益服务,将媒体宣传转化为实践动力,为社会民生服务贡献力量。
4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
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要深入大學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扩大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力度和深度,探索传统教育和新媒体融合模式,实现教育信息化革新,本文提出构建“互联网+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
打造“互联网+课堂”新型教育平台。高校的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探索新型的网络教育模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微课程”,通过录制“思政微课程、心理微课程、时政微课程”等,聚焦社会热点,教育学生正确把握时政热点和形势政策,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录制的视频课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学习时间灵活、可重复学习的优势;活用“微平台”,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同于面对面的交流,积极与学生通过“微信、QQ”等时下热门通讯软件进行日常沟通,通过关注“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个人动态,实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与指导;进行“微直播”,打破室内教学方式,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学生足不出户探索社会现状,实现跨空间式教学和答疑互动,以多样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搭建“互联网+论坛”线上讨论平台。新形势下的教育倡导互动式教学,摒弃“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互联网为学生开通了自由言论的渠道,增强了人与人思想间的碰撞与交流。通过建立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微博账号,针对“就业民生、科技资讯”等社会热门话题,为广大学生提供官方发声平台,以正确的观点加以引导和评析,带动正面网络舆论导向,使“微论坛”成为学生获取一手信息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次,针对新生代“0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特点,使用热门网络表情、网络热词、LOGO、动漫人物等时尚元素创新论坛内容表达形式,使意识形态教育更加灵活有趣,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带动意识形态教育的广泛传播。
建设“互联网+服务”管理服务平台。意识形态教育具备“学”与“做”的双重功能,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载体,高校要打破“学”与“做”之间的壁垒,积极打造校、院两级新媒体服务平台,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开展“微行动”,在新媒体平台设立“志愿服务、就业指导、学业帮扶、勤工助学”等结对帮扶功能模块,呼吁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党团员先锋模范作用;設立“线上跳蚤市场”模块,帮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置换闲置资源,实现“变废为宝”;设立“资源共享”模块,支持师生免费上传、下载各类学习与娱乐资源,丰富师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设立“服务专区”模块,聚焦师生所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及时回应师生关切,落实“我为群众做实事”的工作目标,提升高校基层工作的服务效率和成效。
5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迎来了广阔的前景,高校要善用新媒体这一有力推手,着力探索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新方法新路径,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大伟,孟宪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65-171.
[2]杨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20(10):39-41+44.
[3]汪金英,黄小元.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逻辑、困境、对策[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1):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