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和 方友浩
(1.江苏省连云港市和安中学 222100;2.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222000)
“三助三学”课堂是以连云港市教研室“三学课堂(真学、深学、乐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为依据,以学科教学基本范式为研究对象,以“智慧课堂”平台服务于教学为目的,改变传统的注重教学过程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为特征.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审视“三助三学”课堂,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学生由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科学规划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多元发展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物理观念、形成科学思维、学会科学探究、渗透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核心素养.
下面通过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为例具体说明“三助三学”课堂构建的一般程序和操作要领,有效发展学生认知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逐步达到“真学—深学—乐学”的目的.
课前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将导学单传到学生客户端,学生通过“自助”完成,促进学生“真学”,导学单的作用是助“兴趣培养”.导学单设计需要教师首先要过教材关,教师要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体系;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应选好教法和学法,用好教学手段.教师的这一“编剧”能力,是落实“三助三学”教学模式的基础.
科学家爱迪生说过:“一个人不下决心独立思考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创造”.在进行“三助三学”课堂构建过程中,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点燃他们兴趣的火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针对三维目标和实验室的条件,创设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情境或通过设计联系生活实验,提出探究问题.导学单设计如下:
(1)大家都参加过跳绳比赛,如果按如图1的装置将一根长导线两端接灵敏电流表,两位同学像跳绳一样摇动导线,能否让电流表的指针偏转?
(2)两位同学变换不同的站位,重复摇动导线,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角度,找出偏转角度最大的站位是什么方向?思考产生电流的原理是什么?
(3)用家中电磁炉将导线连接的小灯泡点亮,你能做到吗?说出你的操作方案并按图2的方法试一试.阅读教材第四章《电磁感应》的第二节《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解释.
教师精心设计导学单的两个实验,通过“智慧课堂”平台推送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在课前“自助”完成,激发了学生迫切想弄清产生电流的原因,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一定会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积极主动的探究实验现象发生的原因,剖析物理原理,兴趣促进了“真学”.
课中教师设计问题单,通过智慧课堂师生互动平台将问题分层次推送给各个小组,引领学习小组的生生互学,学生通过“互助”达到“深学”的目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为小组互学、探究和演练搭建好舞台.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有层次的问题,预设的问题要具体并有内涵,问题的解决者是学生,帮助学生“思维发展”,教师恰当使用教学手段,使每一位同学均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的这一“导演”能力,是落实“三助三学”教学模式的关键.
当理论知识传授达成后,探究的结论已经植入学生大脑,通过实验现象和理论分析明确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深信不疑.教师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将“自助”导学单的问题展示,将实验现象再现,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节课中教学过程设计的问题单如下:(1)用导线进行跳绳,可以让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变换不同的站位,哪个方向的指针偏角最大?小组讨论,用新课的知识解释一下.(2)有哪组同学查阅过电磁炉工作原理的与全体同学共享一下,讨论电磁炉工作的锅体有什么要求?铜、铝材料制作的锅体能正常工作吗?说出你的依据.(3)导线圈的面积不变,线圈内的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这和今天新课的知识矛盾吗?(4)讨论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关键词是什么?
导学单的问题是设疑激趣为前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再利用问题单引导小组讨论“互助”,争论、释疑、再生疑、再解释成为课堂司空见惯的现象.应用新课知识解决实验中的物理问题,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产现象,又可指导生活、生产规律.学生体验到物理是有用的,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思维发展”的目标.
课后教师借助反思单,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将学科知识引向“深水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情绪,达到“师助”升“乐学”目标.特别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耐得住"寂寞",甘当“观众”.当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难问题,作为“观众”要给予鼓励和掌声.教师这一解决问题中的“观众”能力,是落实“三助三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条件.
学生以实验为依据在教师的帮助下实现“能力形成”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及小组的合作、交流,尊重实验事实,运用已有知识和聪明智慧推理出物理结论,并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最后形成最接近本质的物理理论.成功的愉悦情操成就“乐学”,这是一个体现创造能力的过程,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三助三学”课堂教学的最终落点.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节课中也得到体现:师生从琐碎的实验现象中,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研究结论: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教师的反思单这样设计(教师将图3装置添加到“智慧课堂”平台的物理实验素材库,上课时可方便提取,应用时推送给全体学生).
磁通量可以形象的描述为通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请从磁感线条数方面分析下面实验现象原理并作出解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你能用这个规律解释观察的现象吗?
装置如图3所示,(1)让插有软铁芯的螺线管A的轴线与线圈C的平面共面,闭合电键.(2)让插有软铁芯的螺线管A的轴线与线圈C的平面垂直,闭合电键.
现象及结论:在操作(1)中,螺线管A中磁场发生变化,而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线圈C中没有感应电流;在操作(2)中,螺线管A中磁场发生变化,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线圈C中有感应电流.其中,操作(1)(2)的不同点在于螺线管A通电前后穿过闭合线圈C的磁通量(或磁感线条数)是否发生变化.
讨论: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有感应电流产生,大家能否从能量守恒观点出发解释电能是如何产生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一是外力移动磁铁和导体做了功,消耗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二是电能产生的磁场能转化.)
通过反思单的实验提升,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磁通量的变化而不单单是磁感应强度或面积的变化.使学生的的认识得到了升华.至此,“三助三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师助”升“乐学”,实现“能力形成”的过程让物理课堂妙处生花.
“三助三学”课堂科学规划了学生的学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探索并形成了能够指导一线教师“易理解”“好运用”“有效果”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与操作要领,为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