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 钰
(德州学院 山东·德州)
[提要]基于科技兴国的背景,科研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突出,科研经费也在逐年扩增,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暴露出大量漏洞。相关部门在该背景下及时颁布制度文件以及政策,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放管措施。基于此,为提高放管服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本文首先从“放管服”对高校带来的影响角度入手,探讨高校在实施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国家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已经转变成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营地。然而,伴随高校科研资金的不断投入以及科研立项的持续扩增,高校科研自主权很难完全发挥出来。在“放管服”形势下,高校如何充分提高科研经费管理的综合效益,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的自主权。现如今,高校在对科研经费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能够按照本身发展项目科学分配以及使用科研经费。高校在发放科研工作人员的工资时能够主动调节比例大小。而且高校能够主动把年度结余资金进一步实施结转,还有对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分配时产生的相关开销。此外,高校能够按照本身发展情况来购买科研设备以及仪器,并且有关手续将愈发便捷。
(二)有利于提升信息公开程度。“放管服”的深入变革实现了高校的全新管理,于是需要高校充分提升信息公开程度,进而对各科研资金的具体使用流程开展深入监督,使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性获得提升。经过对高校经费开展标准化管理,能够很好地避免经费使用时的不合理行为。规范管理需要高校公示经费的具体流向情况,使人们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并且对具体流向情况有效开展解释。
(三)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放管服”的深入改革需要高校对相关人员的工作环境进行完善,为他们带来高品质的科研服务。高校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信息。并且应对经费申报系统进行完善,对科研经费的具体流向情况进行简化。高校应该在项目申报以及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工作人员进一步提供优良的服务,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从而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一)科研经费制度欠缺完整性。科研经费一般取自于国家以及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于是高校经费管理的权力自主性很小。同时,高校要通过很多层审批才可以申请到科研经费,而国家逐渐提高了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以前的财务管理已不能更好地顺应高校的飞速发展,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另外,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与科研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密切,高校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欠缺良性的交流,进而使得财务管理不能实现统一,经费管理以及科研项目管理不在同一个发展轨道上,使得高校不能很好地控制科研项目的相关进程。
(二)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欠缺合理性。以前的预算制度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科研活动的相关实施需求,乃至进一步约束了高校工作人员。同时,相关人员没有充分掌握科研经费的相关要求,在新时期背景下,项目预算申请不太规范化,进而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不符合现实开展情况。另外,一些高校财务核算出现错误,不能全面反映预算管理情况。同时,一些学校太重视科研预算的固定准则,这就不便于员工提出科研经费的申请。同时,国内有大量的预算审批部门,有关部门按照经费来源的差异,在开展审批管理的过程中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标准,这也不利于高校预算编制的顺利开展。
(三)科研经费不易报销。一些学校实现了有关财务制度的合理制定,进而强化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加强经费管理中预算的核心作用。但是一些学校开展经费报销的时候,手续很复杂,科研工作人员一般不能及时报销经费,从而与财务部门出现矛盾,对于相关人员实施科研工作极其不利。同时,每个高校的财务管理手段也有所区别,可针对政府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来说,应该按照主管部门有关要求进一步实现科研经费的管理。此外,高校有一部分的科研经费来源于公司,关于这些科研经费管理欠缺完整的手段,不利于相关人员对经费进行报销。
(四)科研经费监督体制欠缺完整性。现如今,一些学校的科研经费监督体制不太完整,外部检查部门很多,并且每个部门的检查要求不同。同时,因为各部门欠缺良性交流,进而使得一些审计内容出现重复的情况,效率不高。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内部的绩效考核体制不太完整,科研项目进一步存在重视申报以及忽略实施的现象。另外,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系统很繁琐,一般借助于科研成果开展评价,欠缺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五)多头管理情况十分普遍。高校科研经费的相关监管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涉及了大量的职能部门,因为每个部门管理分工与权限的区别,审核的出发点与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尽一致,每个部门之间又欠缺协调体制,难以实现意见的统一,不利于科研经费的正常使用。比如,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科研项目做大以及做强;而财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重视的是对风险管控的考量与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这种多头管理情况,也是引起“放管服”政策不能获得有效落实的核心原因。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一般来说,学校财务部门进一步实现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但是科研活动和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区别,常规的财务管理不能对高校的科研活动开展精细化管理。于是,学校应该实现科研经费制度的不断优化,在管理人员的组织架构上,高校应充分遵守“放管服”变革的核心要求,更好地管理科研工作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将科研团队的核心作用全面施展出来。同时,学校还应该有效规范科研管理的具体流程,创建有效、可行的风控预警与全过程监控体制,保证各个科研项目的规范性、安全性。另外,财务部门应该对有关数据进行实时核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查处,防止风险的不断扩展。学校的科研部门以及财务部门之间应该分享信息,将学校的科研系统以及财务系统充分结合起来,借助于网络化的控制流程,对风险开展全过程识别,充分强化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
(二)完善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学校应该对各方义务与权利进行充分明确,推动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转变成事中以及事后监管,进而提升科研经费的监督力度。学校还应该创建科研经费信息的相关披露制度,实现科研资金具体流向情况的公开、透明。学校应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创建以及优化风险预警体制,强化问责力度,将科研财务管理的核心责任落到实处,保证每个职位之间互相监督以及约束,使高校经费管理的综合水平获得提升。同时,学校还应该对绩效考核体制进行优化,对科研工作的相关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进而深入开展学校的科研财务管理。另外,高校还应该实现绩效考核体制的创新,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合理设置,把高校的教学贡献率、社会影响力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率等不断引入到考核指标中,进而提升高校相关人员的工作兴趣。
(三)细化科研经费报销细则。高校在有效制定科研经费的相关报销细则的过程中,应将本身现实情况充分结合起来,保证高校报销细则的合理性、有效性。同时,高校还应该对经费核算内容进行充分规范,并且按照相关标准来制定报销细则,充分保证科研财务支出的科学性,深入开展高校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使科研财务管理与服务充分联系起来。
(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应该按照各个类型的科研项目对领域进行划分,同时在财务管理的开展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项目的基本属性,按照科研项目具体需求有效建立工作体制,对项目的核心发展趋势开展有效评估。同时,高校应对预算报表进行合理编制,将科研项目的预算和实施全面整合起来,保证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另外,学校应全面激发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主动性,防止产生重编制以及轻执行的问题,进而完善科研项目的相关预算体制。
(五)制定领导牵头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放管服”政策尽管有助于学校科研资金的使用,但是不利于经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充分落实这个政策,需要高校各部门开展合作,按照本校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制定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这就需要引起高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充分发挥带头指引的作用,切实地产生各部门统一的观念,避免产生多头管理的问题,最好防止每个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情况。同时,要创建以及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注重内部管理的有效监督以及考核,完善内部环境,将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充分调动起来。首先,领导者要更好地开展系统调研,第一时间发现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倾听相关人员的建议,在现实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充分加强主体责任,同时要实现统筹兼顾,实现传统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其次,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联系密切,二者互相推动与结合。学校的财务部门进一步影响了科研项目的决算、报销以及预算等,密切关系到财务部门。于是,学校的财务部门要仔细开展早期的介入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相关职责进行充分执行,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宣传以及解读科研经费,进一步防止产生相关人员盲目预算的问题。最后,学校内每个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也需要将自主权放开,经过认真考察以及分析,将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全面结合起来,充分明确科研经费管理权限的具体尺度。
总而言之,科研经费管理为强化院校整体竞争力、提高科研人员专业水平以及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进一步提供了保障。在“放管服”形势下,高校唯有充分提高经费管理能力,才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活动的参与主动性。当然,合理的经费管理要借助于财务工作才可以实现,这就需要高校创建系统以及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以更好地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持续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