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建,刘翠敏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础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脱贫攻坚战仅解决了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宜产宜居、农民生活富足,还需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乡村振兴道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虽能显著提高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但大量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层面上,老人、妇女、儿童长期留守,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人口外流导致乡村文化凋敝。经济层面上,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导致乡村建设主体力量不足,文化水平较低,抑制现代农业的推广,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土地闲置。可以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严重抑制了“三农”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乡村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党建是把握方向和组织队伍,但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依靠内生力量,即能够将本土资本、劳动力聚合起来,具备企业家精神且能长期扎根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们可以是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退休社会贤达等。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8年、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分别高达780万、850万,由于疫情冲击与国家政策的鼓励,估计2020年返乡创业人数可有1010万。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气旺则乡村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没有人才的乡村,政策难以充分实施,资源难以合理利用。能人返乡创业,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还凭借其外出积累的各项资本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带动地方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能人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历史的选择和农村发展机遇的耦合。返乡创业能人作为其中的少数精英,在城乡配置间寻找盲点并进行资源的均衡配置,给乡村产业兴旺添加活力,支持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充实乡村治理、帮助农民生活富足。
1.能人返乡创业给乡村产业兴旺添加活力
习近平曾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规律,立足当地资源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关键是乡村产业振兴。能人返乡创业,不仅推动各种人才、资本、技术向农村集聚;而且通过延长产业链,引进新兴业态,在家乡扎根建厂;挖掘地方资源禀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产业兴旺就是对乡村经济价值的重新发现[1],返乡能人依靠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乡村广阔市场,引进新产业,利用积累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源,修建所需要的配套设施,充分利用乡村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资源,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或面向乡村独特的生产要素,如地方特有的高山河流、历史遗迹、稀有物种、古老传说、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创办独具区域特色的相关产业,如地方特色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返乡创业者各项资本与地方资源完美结合,发展地方产业,以返乡能人构成的创业集群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产业集群全面发展。[2]
2.能人返乡创业支持乡村生态宜居建设
农村是我国广大农民土生土长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乡村振兴是把乡村建设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即乡村生态宜居。首先,能人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外出人员回流,青壮年的回归有效改善乡村“空心化”“留守化”“老龄化”问题。其次,返乡能人思想与时俱进,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生态保护,对村民生态环保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带领家乡人民治理改善家乡环境,在保留乡村原始面貌前提下,为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返乡创业能人中不乏新型农业创业人才,他们坚持走生态路线,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同时,注重绿色优质标准农产品的供给,延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如粮食主产区、农产品生态保护区、特色产品优势区、现代产业区等。能人返乡创业在保留乡村原貌与乡土气息的同时,注重对农村资源与绿色经济的有效开发,助力乡村生态宜居。
3.能人返乡创业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灵魂。“乡风文明”指形成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俭自强的道德风尚。在乡村“空心化”背景下,“乡风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奢望。而返乡创业能人作为亦城亦乡的两栖者,长期漂泊的艰辛、归根故里的期盼,使他们对乡村问题有更深刻的“社会知觉”,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3]首先,返乡创业能人以其专业的知识、创新的精神、前瞻的眼光、不服输的毅力、雄厚的资本、回报桑梓的情怀等,一跃成为引领“乡风文明”的新乡贤,通过言行举止、企业文化等引导并培养村民积极向上的心态,孝老爱亲的情怀,认真工作的职业素养。其次,返乡创业能人兼有城市与农村的生活经历,又是现代信息与乡土文化的承载者,以“主体性”和“领导性”的姿态回归,促进城乡文化的冲撞交流,带领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现代先进文化,加强城乡文化的融合互补,助力本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最后,返乡创业能人以其“经济人”角色发掘乡村文化商机,把文化软实力与资本硬实力相结合,利用文化渗透功能建立非遗文化产业,推出文化教育、文化观光旅游等。返乡创业能人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城乡文化的融合,更有助于乡村文化价值的发现,助力乡村文明。
4.能人返乡创业充实乡村治理
返乡创业能人积极加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以其杰出的现代化意识、政治能力,不仅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而且有效促进乡村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转变,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首先,返乡创业能人以间接的方式助力乡村治理,依靠经济优势建立企业,成为地方致富带头人,把分散的小农经济、零散的乡村工业、低端的服务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改进,同时成立企业党支部,吸纳地方优秀党员加入,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不仅打破市场隔阂,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而且还能改善行政化倾向,提高农民互动互助、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治理。其次,返乡创业能人直接助力乡村治理,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社、相关产业服务协会、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以其多年的管理经验、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充当乡村治理的“智库”,[4]或以新乡贤的身份对乡村治理提出建议,同时对村民事务处理进行监督,提高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水平,确保村民安居乐业,乡村社会安定有序,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能人返乡创业帮助农民生活富足
乡村振兴,生活富足是关键。生活富足不仅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需求的满足。能人返乡创业,实现农民精神与物质需求双重满足。首先,能人返乡创业,开辟就业新渠道,激活农民就业新思想,增加致富信心,促进更多能人回乡创业,不仅以就近就业代替长期钟摆式的迁徙,而且父母得到了关心、孩子得到了照顾、妻子得到了陪伴,老人满意、孩子开心、夫妻和睦,人民幸福感增加。[5]其次,能人返乡创业促进乡村市场主体的发展,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就业途径与就业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的职位与机会,实现人民生活富裕。能人返乡创业衍生出大量工作岗位,吸纳留守人员就业,提高农村整体就业水平。返乡创业集群可降低附近居民的居住成本与生活成本,从而增加家庭收入。[2]创业企业改变村民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为适应企业发展或追求薪酬、提升自我价值,积极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由普通员工变管理人员,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身兼数职而从容面对。[6]能人返乡创业或因承担社会责任,或因延长产业链,或因项目需本土人士参与,会主动为当地贫困居民提高就业岗位,实现脱贫致富。
能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是多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返乡能人作为创业主体,能力突出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有本土优势是扎根乡村的根本,政策支持是助力乡村的保障,实现外出能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1.返乡创业能人能力突出
能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人才回归、资源回流、创业引领。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我国正发生人力资本革命,返乡创业能人是乡村发展新的人口红利。[7]首先,返乡创业能人的回归是人才的回归。多年的外出务工、经商、求学、创业经历,返乡创业能人熟悉了市场、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人脉、积累了资金、磨练了意志,拥有创新精神和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能及时发现创业新渠道;他们顽强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可以引领返乡创业顺利进行;他们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的心态,能战胜返乡创业中的一切困难。[8-9]返乡创业者杰出的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对创业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0]其次,返乡创业能人的回归是资源的回流。返乡创业能人外出积累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后期创业活动的开展有重要作用。雄厚的经济资本为创业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丰富的人力资本为返乡创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更有助于初期创业资金、市场信息、客户资源、经营许可的获取。以亲属为对象的特殊信任在创业初期发挥重要作用。[11]最后,返乡创业能人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返乡创业能人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精湛的行业技艺、运营良好的产业链条,结识众多志趣相投的同乡人,打破传统农业经营和外出打工谋生的思想牢笼,以其独特的领导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返乡创业能人有本土优势
能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返乡创业能人有本土优势是基础,乡村能人的回归具有主体性、长期性特征,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懂农村、有闯劲、留得住的返乡创业能人,是乡村振兴的希望。首先,返乡创业能人大部分是农民出身,无论是对地方气候的适应能力、当地文化习俗的驾驭能力、家乡一草一木感情的投入程度,还是对地方资源优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程度等,与外来人员相比,返乡创业能人不仅不会有“水土不服”的毛病,还可以很快干事创业,是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的主体性回归。[3]其次,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对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极度重视,受中国传统文化“落叶归根”的深刻牵引,外出者始终心系那个“根”、那方“土”,又因对家人的关切、家庭的牵绊、家乡的思念,主动返乡、长期扎根始终是他们的终极人生宿命。最后,源于其原住居民的身份,外出者在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后,都会产生回馈家乡、共同富裕的想法。与村民一样,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共同的感受,对家乡的发展有共同的期盼。选择返乡创业,以一己之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乡村面貌,提高生活水平,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家庭福祉的理性选择,也是对达则兼济天下中华文明的最美传承。[12]
3.返乡创业区域有政策支持
能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返乡创业区域有政策支持是保障。农村市场前景广阔、政策利好、具体措施要求到位,为能人返乡创业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农村地区普遍自然资源丰富,创业成本较低,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空白区域,因此农村创业机会更多,市场竞争压力更小。其次,返乡创业政策利好。返乡创业是我国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作用的结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推出鼓励外出者返乡创业的政策,如《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19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极大提升了外出者的返乡创业热情。最后,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到位。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交通物流越发便利,各项服务也越来越到位,不仅在项目孵化、场地提供、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等方面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具体的配套措施,而且在户籍流转、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创业保障等方面为返乡者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返乡创业大军在全国落地生根,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但仍存在市场变化快、创业环境不稳定、政策落实难、创业服务不到位、项目问题多、发展前景不乐观等问题。
1.市场变化快,创业环境不稳定
对创业环境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是成功创业的前提。农村地区是返乡能人创业的主战场,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实,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市场变化迅速,创业机遇瞬息万变,农村的创业环境呈现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13]创业环境越来越复杂,有创业意向的外出者提前做好的返乡创业准备或计划可能在短期内失去价值,或在创业期间面临技术、人员、设备等更新替换的风险。创业环境不稳定,便要求返乡创业者及时了解发展动态,掌握前沿信息技术,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创业机会进行精准识别;然而,分析发现,选择返乡的农民工普遍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不高,[14]部分返乡创业者面临经验不足、创业资金有限的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农村市场变化快,创业环境不稳定,严重影响能人返乡创业成功率。
2.政策落实难,创业服务不到位
政策支持是创业成功的保障,为返乡能人成功创业保驾护航。然而,从政策执行效果看,政策落实较难,创业服务不到位,严重影响返乡创业成功率。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在落实中存在多种问题,第一是门槛过高。针对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都存在申请程序过于繁琐、附加条件较多的问题,导致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者较少,或由于流程过于复杂而拒绝享受优惠待遇。第二是地区间缺少联动,各区域政策落实不均衡。[13]创业项目一般会涉及多个区域,由于创业政策的系统性和整体衔接性不足,影响创业市场的扩展以及各区域间创业致富的交流。第三是政策落实中存在变形。地方针对返乡创业的文件内容都丰富具体,然而实际返乡创业环境呈现明显的市场型创业环境滞后政策型创业环境,[5]因政策吸引的返乡创业能人往往被实际情况劝退。第四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在资源供给方面主要考虑政绩考核,因此更注重前期的引进,然而对后续的金融支持、创业指导、能力培训等缺乏持续性的帮扶,政府资源供给的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率降低。[15]
3.项目问题多,发展前景不乐观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返乡创业项目选择是关键。能人返乡创业正如火如荼开展中,但项目选择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是返乡创业企业层次偏低且农村数量少。相较于地级市,农村的创业环境仍远远落后,因此创业层次相对较高的企业更偏向于地级市县乡镇,而选择直接回农村的创业者极少。[4]第二是返乡创业企业规模较小。首先是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返乡创业者个人素质相对不高,存在创业经验不足、相应的理论知识缺乏等问题。其次是创业者更喜欢在熟悉的领域创业,有前期投入较大、后期可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倾向于小规模企业。[16]第三是创业项目中种养业偏多,低端制造业偏多。由于返乡者对农业情况比较熟悉,追求小风险、稳收益,纷纷开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附加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部分制造业存在污染性较大、技能型不高等问题。第四是返乡者创新性不足,项目重复率高。近年来,旅游观光、农家乐等返乡创业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也存在盲目跟风、一拥而上的现象,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为促进乡村能人主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地方政府需在多方面改进提升,信息上,地方政府加强联系沟通使返乡能人获得有效信息;政策上,地方政府加快创业资源的落实使返乡能人享受政策便利;环境上,地方政府完善乡村建设为返乡创业提供有利外部支持。
1.地方政府加强联系沟通使返乡能人获得有效信息
时代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及时信息就是一项宝贵财富。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老乡是宝贵财富,政策是成功信号,及时了解并掌握人才、政策、技能、市场等信息,是返乡创业成功的关键。地方政府需对乡村人才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建立优秀人才数据库,及时统计更新外出创业、返乡创业、留守创业的优秀人员信息,并安排专人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定期联络,可以通过微信群、公开信等形式进行网上联络,也可挑选出杰出代表,在节假日登门拜访进行“点对点”联系。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走访联谊等形式实现“创业成功有人知、创业艰难有人帮、创业失败有人管”。[6]针对政策信息,可通过问卷调查或走访的方式了解返乡创业能人的实际诉求,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特殊信任在创业初期有促进作用,但会抑制其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1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会资本正逐步取代部分现实社会资本提高返乡创业意愿。[17]因此,主动上门推送,并借助社会网络与大众传媒的方式推广宣传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及时了解政策内容与地方执行情况。同时,农村地区可设立如合作社、农村公会的地区经济组织,定期邀请成功返乡创业能人开展座谈会,分享创业经验并帮忙答疑解惑,以正规渠道扩大交际圈。
2.加快创业资源的落实使返乡能人享受政策便利
政策真正落实才能实现创业资源与创业项目的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管理、精准服务,市场型与政策型创业环境同步改善,提高返乡创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具体表现在金融支持、流程管理、保障机制、咨询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资金支持方面,返乡创业者与当地人员享有同等创业扶持政策,设立返乡创业专项补贴基金,降低用水用电用地费用,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免费入驻创业园区,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提供融资平台、丰富融资渠道,以政府担保的形式融资。流程管理方面,遵循供需匹配原则,设立返乡创业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安排专人集中优先办理,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贷款、培训申请、注册登记、税收减免、户籍管理、社保关联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务,返乡创业者享受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方面,把返乡创业者纳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返乡创业风险预防和补偿机制,降低返乡创业风险,同时保证返乡创业者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与资源,解决返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咨询指导方面,设立专门的咨询窗口,随时为返乡创业者答疑解惑,定期组织专家对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巡回辅导,为企业献计献策。技能培训方面,一改只关注培训人数与证书发放的形式主义,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政校企合作、产业融合、咨询指导等方式提高创业就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3.地方政府完善乡村建设为返乡创业提供有利外部支持
良好的乡村环境是返乡成功创业的基石,创业环境不仅直接且通过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间接影响企业绩效,[10]完善乡村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乡村能人主动回归。地方政府立足资源比较优势编制全局发展规划,在保证乡村道路、电力、垃圾处理、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普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水平,推动乡村对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吸引优秀青年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两委干部的年轻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开放的热情。乡村治理,加强“普法”宣传,培育村民法治素养,增强村民法治观念,营造乡村法治环境。[4]乡村文化建设,在保持文化“乡土性”的同时,注重吸收现代文明,培育与乡村有情感共鸣、能凝聚各方资源、引领乡村发展的“新乡贤”。[3]营造良好、公平、文明的乡村创业环境,吸引乡村能人主动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