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安妮
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往来越来越频繁,跨国资本大量流动,这些都对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上的可比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国的会计准则为了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节奏,正在逐渐同国际会计准则趋近同步。我国的会计准则出于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学界一些学者对于将公允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提出了质疑。但是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金融工具都将公允价值作为最常用最重要的计量属性,这是因为公允价值本身比历史成本有更强的相关性,可以为企业的决策者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具参考性的会计信息,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完善。
斯特林于六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提出,应该完全抛弃历史成本,其反应的信息是无用的过去的,市场价格才是资产最好的计量属性。贝尔和爱德华兹建议关注非货币性资产现金价格方面的变动,如果现行价格上升,应当将其计入当期的企业经营收益。国外通过证券市场披露的数据比较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发现使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会显著影响企业的业绩和会计利润。与国外相比,中国较晚才开始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国内的研究也因此较晚起步。黄世忠教授于1997 年发表了《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 世纪的计量模式》,文中指出历史成本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公允价值在未来将成为计量模式的主流。国内学者谢诗芬(2003)提倡广泛运用公允价值,认为其是最为可靠且相关的计量属性。她还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不单纯是会计上的问题,当前国际经济交往日渐增多,会计准则迫切需要趋同,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受人员素质、估值技术、市场环境等原因制约,演变过程历经曲折反复。早期为了使企业的债务负担得以减轻,资金结构得到合理化改善,二十世纪末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了“公允价值是以公平交易为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自愿进行交易的资产价值”,开始尝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随后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和《投资》准则均对公允价值加以说明,还要求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005 年公允价值开始有条件在我国试行,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达成协定,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表准则趋同。新准则有关公允价值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规定清晰之处,比如未确定应当选择到手价格还是脱手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何时确定公允价格等,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因此难以应用,审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规则制定。当前我国的计量准则已进入成熟阶段,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然颁布,在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加以完善的同时还引入了“计量单位”这一概念,明确了公允价值确认的时点是计量日,并且突出强调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是清偿价格而是转移价格。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本质目的是满足实际应用,当前我国公允价值准则相关政策的颁布使用更多的是为了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当代会计信息中信息系统仅仅是会计记录的信息集合,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信息中的所有细节,深刻了解信息所包涵的本质,才能对会计信息重新进行整合构造,将其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尽管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客观条件在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然而和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在我国广泛采取公允价值还是进展缓慢。估值模型的技术不够先进,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能一直借鉴国外的财务会计准则,应当充分研究我国的经济实际再制定合理的政策。
现行的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有序交易”,但是准则未明确规定如何确认有序交易,如何保证交易的有序性以及由谁来确认。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已无法准确反映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把双刃剑,盈余管理是指在遵循会计规则的前提下,单位管理者采取对会计相关的收益进行控制调整的方法,使企业的利益最终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存在差额,如果是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情况,这个差额可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现在很多企业高管的薪酬都是与企业利润相挂钩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乏一些缺少道德意识和诚信观的高管滥用职权指使或者强迫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来提高企业表面利润。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制约制度还有许多缺陷,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的推广必将面临企业某些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道德缺失所带来的风险。
交易双方目前在绝大多数时候很难获取可以完全反映真实价值的市场价格。尽管是同一交易,但是时间和地点的差异都会导致公允价格的差异,这些对于会计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都是更高的挑战。会计人员采取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时,他们不仅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还是公允价值的估价师。但是我国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会计从业人员都只掌握基础的会计职能,难以正确理解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再加上会计准则没有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方面面,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时难免掺杂主观随意性,所以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会缺乏可靠性相关性,参考价值降低。
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以新会计准则为指导科学合理地设置和分配会计岗位。尽管2014 年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了其概念定义,制定了统一的框架和披露要求,但没有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有许多实操性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例如当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会计准则在具体实践时各方规定有出入应当如何处理。所以必须尽快明确公允价值的运用规定,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这需要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深入合作研究,制定出更加细化的规定,由国家颁布作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交易市场也需要统一的规则,尽量排除可以避免的干扰因素,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各行业的经营准入门槛,扩大竞争市场,市场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获得更为公允的市场价格。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前提是会计人员有能力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拥有自己的公允价值观,深刻理解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企业管理层应当让会计人员尽到自己的职责,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划定各方的职权范围,防止管理人员破坏会计人员会计处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道德需要法律的约束,提高违规操作的成本,加强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我们必须防止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我们以现值为例简单了解一下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现值是指将估值对象在未来的现金流量按照现时的对应价值计算得到的金额,主要计量方法有运用比率的传统法,还有以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将一切不稳定因素出现的概率加权平均得出最终期望值得预期现金流量法。我们必须明确现值不必然能够成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尽可能地精确计量公允价值:首先,必须能够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必须能够预先判断出现金流量未来的变化;最后,还需要尽量排除其余不稳定要素的影响。对现值在公允价值中的运用要求如此之高原因有二:其一,现值是随机选取的利率和预计现金流量的联合,所以现值的结果注定具有多样化;其二,现值的存在本无计量公允价值的目的,也不具备独立的计量属性。综上所述,使用现值技术必须合理地预估未来现金流量和选取折现率,由此可见估值技术的复杂程度之高。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估值技术的相关规定未能清晰的应用指南明确不同情况具体的适用条件。提高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是促进公允价值使用的首要条件,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稳定性,才能获得合理可靠的计量结果。统一应用标准,规范会计操作,剔除评估方法选择运用的人为主观随意性,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