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莹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表现:组成人数单一,由个人或少部分人员出资所形成,在员工的雇用上人少,企业经营的营业额不多,经营过程由业主直接进行监管,受外界的干涉小[1],但是中小企业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到了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为80%左右的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从GDP 的贡献率来看,已经超过了60%,可以说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大,并且是关键组成部分[2]。比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格局下处于一个劣势地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期欠缺技术人员、资金不足、规模小、管理层面不足等问题现状突出,使得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把贷款服务提供给他们,不但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方的统一,三者一起结合形成一个结构性整体,让链上参加者都发挥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提升资本与实体企业的相互合作,让每个节点资金变得流动顺畅。供应链金融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可持续性,上游实力强的企业与下游实力弱的中小企业的交易是多次性的,也是反复性的,如果中小企业得到了商业银行信用额度以后下次贷款时无需再次审核就能完成快速贷款。二是准确性,传统的融资模式下易受到企业经营规模等要素的影响,使得贷款受阻,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企业需向银行等中间商提供详细具体的融资用途、规模和时间等详细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准确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的交易,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就会得以解决。三是多元化,供应链金融下资金的供应方包括传统的银行单位,借贷平台,电商和物流等平台企业。
(一)应收账款融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是弥补中小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尤其是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销售货后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从销售商手中拿回应收账款,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就变得十分短缺。采用应收账款融资方式是把自己的债权应收账款质押进银行,以此获得贷款,从而达到弥补销售货后长时间拿不到账款形成的现金流缺口问题。这种模式下银行的追偿权更广,在供应链上,中小型企业是债权融资需求一方,核心企业变成债务企业同时对债权企业的融资采取反担保。当中小企业每年按照约定时间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就可以向核心企业进行请追偿。
(二)存货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备货的过程,提前购入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一部分用于企业的正常生产,剩下部分就需要保存在仓库里面做日后生产所要,留存的材料自然会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采用存货融资方式就是将中小企业自己的存货质押给银行来获得企业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资金。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对于这种贷款方式并不擅长对企业质押的货物进行市场评估,也不善于对货物物流监管,这时需要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工作。
(三)预付账款融资方式。预付账款融资方式是中小企业以预付账款方式向自己的供货商买进自己日常生产经营所需求的原料,然后把这批货物质押给银行,以此获得银行贷给自己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该模式下融资购货的中小企业只需要支付部分贷款就能从指定仓库里面分批次提取货物,然后用以后销售的收入分次偿还给银行的贷款。核心供应商把仓单抵押给金融机构后,通常承诺购货企业不能支付贷款时将有权对所剩货物给予回购回来。
多年来,供应链融资方式有效实施,市场规模获得了不断快速增长。从2013 年的市场规模有1.4 万亿元左右,到2019年的约2.1万亿元,到2022年预计会突破2.4万亿元,可以说供应链融资方式为企业的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7 年)来看,在2007年时,每个大型企业的应付账款虽然大,但是总额高度一致。在随后几年供应链金融快速有效推进,他们的应付账款总额从2007 年到2017 年这10 年间爆发增长,从1.37万亿元到7.24 万亿元的增长过程,10 年间增长了5.3 倍。而从中小企业应付账款总额来看,10 年间从1.15 万亿元到3.14 万亿元的增长过程,只增长了3.4 倍。从这些数据表明中小企业的资金还是紧张,大量的资金还是集中在大型企业手中,自身的积累资金积还是少,流动资金依然要银行信贷的方式来获取,他们依然存在一个怪现象就是一边在“输血”,另外一边又在“失血”的过程。这也说明中小企业在这种方式下的融资问题还是存在。
一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问题。随着供应链融资方式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和中间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某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长期采取不正确的行为,在不断积累过程中,极易集中爆发大量的风险,使得供应链断裂,其中的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益会极大受损。二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下市场竞争非常混乱。例如P2P 公司加入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大肆为自身企业项目融资,关于项目具体信息和投资者资金流向并不关注,而P2P 投资者对项目资金并不了解,只要出现企业资金把控能力出现问题,平台就会产生兑付风险,经营不久就出现跑路现象,也严重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三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下的合作问题。企业间的合作过程中上游企业还是会从资金优势上设计一些偏向自身的方式,下游企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性实施违约策略,可以说供应链中的企业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一些不真诚的合作行为,严重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难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融资,并不利于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强化中小企业自身的规范化建设。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少、经营范围窄的企业。中小企业虽然小,但是结构体系和大型企业区别不大,只是企业小,一人担任了多种角色,看似一两个人承担了企业的所有工作,其实细节工作是和大型企业一样的。因此要解决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首先中小企业要完善自身的做事情流程。例如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要做好动态评估企业价值,从长远利益进行提升企业形象。不能只聚焦于眼前利益,用尽一切办法手段进行融资,最后又以亏损无法还贷进行结束,这其实是对中小企业形象的一种损坏,恶性循环下就是无法融资贷款。做好动态风险评估与风险调整主要考虑的是所承担的风险和项目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收益受到影响的分析,同时结合环境的变化特点考虑,分析是继续投资还是保持现有情况,当出现持续性亏损时就要及时止损,结清亏损项目。其次是加强自身的管理制度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最关键是对企业的信息掌握,如从核心企业的掌握获得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物流方的信息反馈,知道中小企业质押物的价值,才提供一定的贷款。银行和中小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中,银行的办法是放贷、不放贷,中小企业的办法是为守约还款、违约不还款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缓解链金融融资困境,要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改变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看法,才能获得更好的融资额度。
(二)完善相关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政策的不完善是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普及率更广,业务种类变多,信贷市场存在的不安全性更大,这对供应链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不利。为了减小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要加速信贷市场朝着正规化、适宜化方向发展,分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环境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制定一些可行性政策,帮助其商业机构监督管理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环境下的中小企业朝着正规化经营模式前进,其次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让其融资问题更容易解决。
(三)构建完全的信用机制。商业银行等金融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获知企业的信息其关键点是要知道中小企业信誉情况,同时信用机制还有在市场引导、规范管理里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通过建立健全信用机制是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稳步运行的前提,更是引到中小企业战胜发展困难点。构建完全的信用机制可以采取个人信息与企业信息合二为一的方式,搜集并整理出中小企业在银行的有关信息,建立起一个全方位覆盖的庞大信息数据库。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从企业来了解企业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银行的相关信息获知中小企业的信誉等级,从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不放贷或者贷款多少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相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对他们更是一种无形的督促,让他们不自觉的去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以此提升自己的信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