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含玥 浙江传媒学院
灾难片作为类型电影类别之一,近三十年来发展迅猛,数量激增。然而学术界关于灾难片的定义众说纷纭,始终没有统一标准含义。甚至在很多解释中将灾难片作为科幻片的亚类型将两者混为一谈。《电影艺术词典》里对于灾难片的解释是:“以自然或人为的灾难为题材的故事片。其特点是表现人处于异常状态下的恐惧心理,以及灾难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并通过特技摄影造成感观刺激和惊惧效果”。郝建教授在《类型电影教程》中写道:“灾难片是以自然界、人类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大规模灾难为题材,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的电影类型。”
笔者在学习与考证的过程中研究了灾难片的多种灾难主体与叙事类型,参考宋云在《灾难片研究》中所划分的特征,结合以灾难本身为核心的研究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灾难片是以“灾难”为核心,自然力为源推动力,事件场面大,殃及范围广,表现人类在不可预测灾难发生下的状态的类型影片。关于灾难片的界定,有两项常见误区需要澄清:
灾难片是现代科技技术发展与人类忧患意识萌生的大环境下迅猛发展的类型电影,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才迎来井喷式爆发。故而在许多较早的电影研究文献中,科幻片与灾难片的界定模糊不清,甚至一概而论。
诚然,许多灾难片中包含有科幻元素,例如:《独立日》中直接使用了科幻片青睐的外星幻想题材、《后天》中大胆的故事背景构想即是将温室效应基于科学推理得来。然而虽有科幻元素的加入,灾难片与科幻片有着根本的不同:科幻片以科学幻想为基础和主要故事内容,展现对未来或过去的虚构空间和未知世界的探索。灾难片则以灾难本身为核心,正面描写灾难的现实面貌以及灾难之下的人类状态。科幻元素在灾难片中只作为辅助的表现手段参与,并不成为影片故事核心,故而灾难片是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不应与科幻片混为一谈。
灾难片是一种描述灾难的类型电影,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与“灾难”有关的电影皆为灾难片。1990 年,莫·亚科沃在《地毯里的臭虫:论灾难片》中论述到灾难电影至少可分出八类:自然灾难、旅行灾难、城市灾难、怪物灾难、劫后幸存、战争题材、历史题材、喜剧性题材。这样的分类没有将灾难与灾难片区分开来,甚至将其他类型电影类别也囊括入灾难片之中。
灾难一词的释义为: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带来对生命的重大伤害。随着时间推移,由于人们对灾难词义的延伸理解,导致了灾难一词的扩大化运用,甚至将“灾难”与“困难”在某种程度上画等号。这种对“灾难”的解释与灾难片的定义逻辑产生了偏离。因为每一部故事片在叙事上都包含主人公与困难的对抗,而灾难片之所以是灾难片,是因为主人公在影片中陷入的困境即是一场将“给生命带来重大伤害的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他们需要对抗的困难就是灾难本身。
如溯源灾难片,早在默片时代就已经出现灾难片雏形。但在这些早期影片中,灾难只是作为一种戏剧元素参与影片内容,并不是电影的主角。虽然在无声电影时期,灾难片还未成为一种完整而独立的电影类型,但这些有益的创作奠定了灾难片的基础,这一时期也成为灾难电影的萌芽时期。
20 世纪30 年代,灾难片开始显露出它作为类型电影的典型特征,题材逐渐广泛,由此进入第一个创作潮流。1929 年出现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大萧条时期。然而,美国的影视行业却逆经济周期快速发展:经济危机来临前的科技快速发展使得电影创作拥有了较以前更为优渥的技术条件。美国政府对电影行业提供大量支持,使得电影摆脱“昂贵的娱乐”外壳,成了社会的必需品。大量民众在大萧条时期通过观看电影以获得短暂的精神慰藉,借此疗慰内心的空虚与焦虑。此时期诞生了《金刚》(1933)、《庞贝末日》(1935)、《火烧旧金山》(1936)、《飓风》(1937)等多部经典灾难作品。
其中《金刚》作为30 年代最声名大噪的灾难片,在当时的特效技术还未达到栩栩如生的技术限制下,给观众带来的新奇体验与感官刺激毫不逊色于如今的影片。《金刚》利用新奇大胆的角色设计、紧张刺激的剧情、惊险激烈的“人猿大战”场面,在灾难片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灾难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此时,灾难片已经成为观众喜爱和追捧的一种独立类型电影。此时期经典灾难片有:《海神号遇险记》(1972)、《火烧摩天楼》(1974)、《大地震》(1974)等。而伊尔温·艾伦执导的《火烧摩天楼》和马克·罗布森执导的《大地震》更是入围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由此可以看出,70 年代的灾难片,影片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由单纯的描述灾难场面进入到新的层次,将哲学思考融入了影片内涵,把人和社会与灾难联系起来,人类的行动与思考在影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观众在灾难片的感官刺激之余更体会到导演传递的价值观念。
20 世纪90 年代,灾难片进入黄金发展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突飞猛进,为灾难片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的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背后,人类对地球资源贪婪的索取使得自然灾害接二连三的发生,天灾与人祸的凄惨结果使人们对地球未来和人类命运的忧虑意识逐渐被唤醒,这为灾难片的创作提供了意识基础和主观条件。
以《侏罗纪公园》为开端,灾难片进入了崭新的高潮。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1993)不仅是当时商业片的里程碑之作,更带领灾难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热潮。在绝妙的感官刺激之外,斯皮尔伯格通过这一场“恐龙灾难”犀利的讽刺了工业社会的弊病,毫不避讳地批判了人类在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驱使下的贪婪无度,悲观的预言了不断发展的先进科技与人类毫不抑制的贪欲如若碰撞则会酿成巨大的惨剧。《侏罗纪公园》的巨大成功使得众多制片公司看到了灾难片的发展潜能,自此灾难片数量激增、题材迅速扩张,出现了《龙卷风》(1996)、《独立日》(1996)、《后天》(2004)、《汉江怪物》(2006)等一系列优秀灾难电影。
由乔治·潘·考斯马托斯执导,1976 年上映的《卡桑德拉大桥》是灾难片影史上重要的丰碑。影片讲述了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遭到保安人员追击,一名恐怖分子直接感染了追击过程中意外释放的肺鼠疫病菌并快速发病丧命,另一名感染后逃至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上,一场关于致命病毒的追逃自此拉开序幕。
影片中的追逃关系有两层:初层追逃关系即是染上鼠疫病菌后逃入火车的恐怖分子和追捕他的国际警局人员之间的关系。而随着影片进入高潮,深层的追逃关系渐渐浮出水面:以负责执行上级死亡命令的麦肯齐上校为首的黑暗政治领导阶级和以张伯伦医生及他的作家前妻为首的被困火车生死未卜的乘客们之间的追逃关系。
《卡桑德拉大桥》摄制于20 世纪70 年代,以高传染病毒元素、封闭死城境遇以及最后死亡时限作为建置类型结构的前提。将张伯伦医生作为片中的正面英雄人物与以麦肯齐上校为首的黑暗政治力量构成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由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延伸出的两股人性力量的对抗,是影片阐述警世内涵的核心。
《卡桑德拉大桥》借用了“类型模式和精巧有机的戏剧化处理批判异化的国家机器或国际政治关系”。由此,灾难片不仅仅只是描述灾难场面,带来惊惧奇异体验的类型电影,它还可以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批判意义。《卡桑德拉大桥》将辛辣的政治讽刺融入影片,使观众们在体验同以往灾难片相似的感官层面的惊惧之外,还感受到一种心理层面的恐怖与恶寒,细思恐极的白色恐怖氛围充斥其中。由《卡桑德拉大桥》来考察灾难片,可以发现这一类型电影片在表层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之外,还包含有对当代人生存境遇、荒诞感、绝望、恐惧的一种存在主义表达,一种对绝望、恐惧的认同性表达和对绝望、恐惧的超越或者抵抗。
罗兰·艾默里奇作为灾难电影大师,代表作有《2012》(2009)、《独立日》(1996)、《后天》(2004)等,他在灾难片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电影《后天》讲述了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阻断了北大西洋暖流,导致北极冰川融化,最终使得地球气候异变,人类经历第二个冰河世纪的故事。在电影中,致命飓风、海啸、冰雹等自然灾害场面通过特效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以刻画出在铺天盖地的劫难来临之时人类的弱小和无力。在《后天》之后,好莱坞乃至全球电影市场都形成了一股对“地球覆灭”“世界末日”主题的消费狂热。
艾默里奇通过刻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传递他深刻的自然理念。在《后天》当中有大量震撼的灾难场面镜头:直升机接触飓风后立刻被冰冻导致坠毁,飞行员还未爬出驾驶舱就已被冻僵。滔天的海啸席卷而来,淹没了一切高楼大厦,将人类吞噬等。艾默里奇通过对极端灾难场面的描绘,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人类对自然破坏产生的灾变,仿佛一种因果报应。《后天》通过对虚构的人类浩劫的描绘,呼吁观众关注严峻的生态现实。这种摧毁性的劫难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与反思正是《后天》希望表达的警世意义。随着人口激增、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森林火灾、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是不可争的事实,正如影片中文译名《后天》所寓,昨天,人类的欲望拼凑今天;今天,不变的贪婪铺向明天。而如果人类始终贪得无厌,那么未来面临的将是带来灭顶之灾的后天。
灾难片作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它的存在与演变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脉脉相通的关系。近年来以人为的错误酿成的灾难作为影片主体的灾难片数量渐多,这背后便蕴含着面对人类内心的黑暗、邪恶产生的害怕,来自我们面对人类社会的异化、国家机器的失控产生的荒诞感、恐惧感。
不同于大多数的恐怖片与惊悚片,灾难片的恐惧效果不仅在于描画灾难的极端震撼场面,更在于影片结束之后留存在观众心中的警示意义。这种由人求生本能而萌发的恐惧是人无法避免的,由此使灾难片具有了一种现实意义与教化功能。作为信息科技时代最大的受益者,灾难片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不断汲取着由其他领域而来的思想意识,逐渐发展成为更完整而全面的类型电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之中,灾难片的主题仍将与人类未来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