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核心素养,创新课堂促发展

2021-01-12 01:01:48苏丽专
启迪·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苏丽专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点理念,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学科化体现形式,体现了对小学生数学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兴趣喜好及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教师要直面核心素养,打造创新性课堂,通过搭建适合学生成长的探究平台,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与时俱进,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教育、培养策略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为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和逻辑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打造创新型课堂,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垫基础。教学的核心思路是“授人以渔”“学为中心”,因此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推出代入感强、趣味性强的创新型数学体验平台,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围绕数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一、直面核心素养,在快乐课堂中培养探究兴趣

数学核心素养指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的必要性,这说明增强学生数学自能学习能力的首要前提是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围绕核心素养落实创新教育期间,教师首先要创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愉悦的体验。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改变学生谈数色变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譬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面积》:在教学期间,为了增强课堂的代入感,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情境:老师的家里准备新铺一层地板砖,但是在动工之前需要计算一下所需要的地砖数量。请问如何购买地砖,才可以确保不会浪费更多的钱呢?这个问题比较开放,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开始争相思考、给出答案。比如有的学生指出“可以先算出一块地砖的面积和房屋的总面积,然后利用除法来计算出所需要的地砖数量!”。也有学生指出“可以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就这样,在思考中,学生将问题和生活进行了有机串联,从而让解答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同理,在“小小商店”中,教师要求学生给某个超市的日营业额进行计算,并合理运用乘除法,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探究体验。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均采用情境设计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让他们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直面核心素养,在举一反三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也指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在接触问题和解决问題时可以间接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认知更多的内容。

1.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实施思路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习题解答,让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比如习题“小刚和小明一起开车从A、B两地相对出发。行驶5个小时后,两人相遇。已知小刚的车速是每小时50km,小明的车速是每小时45km。在出发之前,小刚和小明相距多远?”。在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常规性解法,也即是“先计算出两人各行驶的距离,然后对两个距离进行相加”。这时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习题,观察一下是否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如“先计算出两个人相遇的实践,然后再用总距离除以时间,便等于小刚和小明二人的车速的总和”,然后按照上述思路列出方程,从而让问题得到更迅速地解决。当学生找到了新的解法之后,他们会有一种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这让他们兴奋无比。而教师则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思考“是否还有第三种,以及更多的解法?”,从而点燃他们的创新意识。

2.一题多变:所谓“一题多变”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改变习题题干或提问项目,以此培养学生数学概念和发散性思维。如上述例题:教师可以将题干条件改为“小刚和小明相距的长度为300km,两人一起开车相向而行。已知小刚的车速是每小时50km,小明的车速是每小时45km,两人相遇共用了多少时间?”如此一改,例题立马变成了新题。这时,学生需要重新梳理解题步骤,从而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尝试编改习题,然后采取自主实践或合作探究的方式计算解题方法。长此以往,既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需要注意:在学生自主编改习题期间,要提醒他们科学理清题意,确保题干无逻辑上的矛盾,以及确实拥有唯一准确的答案。

三、直面核心素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思维,让他们能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与现实生活中,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水平,这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打造创新课堂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实现“学以致用”的根本,因此,教师在课后阶段需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练习项目,改革传统作业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实践中参与数学探究,实现动手能力的发展。

如,在课堂尾声阶段,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想要买一些圆珠笔送给同学,现在老师的手里有100元,精装的圆珠笔20元两根,普通的圆珠笔3元一根,老师有多少种购买方式呢?哪一种购买方式更划算呢?请同学们帮帮老师!”。这个问题的开发性非常强,而且就发生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所以,他们立即踊跃地尝试计算出最佳的购物方案。在这期间,他们充分开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列出了多种解答方法。毫无疑问,此时学生的思维之火正在熊熊燃烧,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感知非常地敏感。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点拨,在“火上浇油”的过程中让学生绽放出更为闪耀的智慧之光。长此以往,不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能让他们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当他们再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及时运用数学知识完成解答,继而间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数学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四、直面核心素养,在知识复习中培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数学知识在初步形成阶段和实践应用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所学的知识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比如在学完了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这单元,在学生的头脑中它是一个又一个单独存在知识点,在复习时需要学生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网络。因此,教师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课前将单元知识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然后课堂上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整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构建了整单元的知识体系,在相互联系的的知识内容中充分体现出数学的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充分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总之,围绕数学核心素养打造创新型数学课,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数学,生成数学思维,并懂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性。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指导依据,教师要直面它的内涵,引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究载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探究,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盼.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7(10):15—16.

[2] 赵娜.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01):20—22.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31:41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1:48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53:25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47:47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0:26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6:1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