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君 陈超
本文为四川轻化工大学“校园失物招领‘联码’”(项目编号:S201910622012)阶段性成果
摘要: 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前失物招领平台的广泛运用,正是适应了高校内屡屡发生的物品丢失问题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各大高校也出现了诸多的失物招领平台,比如失物招领群、失物招领公众号等等,但存在着大量信息沟通不畅、交换模式繁琐、浪费资源等情况。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校内失物招领这一问题,一直是高校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将失物和拾物联系起来,解决现有失物招领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团队的实践,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搭建多样化的公益活动平台和营造良好的校园公益文化氛围,让大学生逐步接受、认同和传播公益精神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高校活动;公益精神;培养路径
一、公益与公益精神的内涵
每个人不仅是个自然人,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是看这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公益是相对于“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是社会公众追求公共利益的活动和对共同善的向往[1]。公益处于不同的词性时,他所展现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用名词词性来解释公益时,他多指的是一些公益的活动和项目,是静止的事物;而当我们用动词来看待公益这一词语的时候,他代表的就是人们做事的过程,体现的是公益的精神。当然,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公益事业不仅仅是只用做出公益行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采用正确的方式参与,能正确地传递公益精神。公益精神,即一定的群体通过各种服务性或贡献性行为向社会各界传递并潜移默化地形成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心理,以公益活动为依托,以公益品质为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失物招领方式——“联码”作为一项公益性的项目,相比传统方式,更好地弥补与解决其弊端,创造一个更为有效的失物招领方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有效帮助失物者,发挥大学生的公益活动的作用。
二、传统境遇下失物招领方式存在弊端
1.找寻过程繁琐,个人回报匮乏。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变迁和日益推进,传统的失物招领方式往往通过群消息或空间说说形式公布失物消息,这也直接导致失主找回失物过程相当繁琐,需要失物者和拾物者共同加入相关的群或校方相关联系方式,拾物者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平台,平台工作人员处理后,向外公布,寻找失主,这样的寻找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直接的不足就是过程繁琐。这种繁琐的过程容易导致拾物者在经历一次之后可能不会在轻易拾物,当高效率高质量成为人们日常的要求后,耗时耗力的活动自然会被大众所规避。同时拾物者耗时耗力通过平台将失物交还给失物者,回报是失物者对拾物者自愿的行为,平台并未涉及对拾物者的回报,拾物者个人公益体验感不足。造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从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经济谈起,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利有弊 ,首先,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意识的形成,成为更加独立自主的人,对待未来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忽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不考虑除去自己之外的任何事情,成为极度自私的人,当个人需求长期未被满足时,则会形成漠视、冷酷等社会情绪。
2.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萎缩。马克斯·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现象的分析,按照理性的内在结构将其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2]每个学校的失物招领平台有很多,不一定每个同学都加了所有相应的公众号和群,同时丢失者和拾得者必须加共同的空间平台或好友,否则,失主可能看不到自己物品被拾回的信息,因此会出现信息发布的公众号或群与失主了解到的公众号或群不完全匹配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有较高参与热情和兴趣,但是由于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个人需求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或者是说在公益活动中索取部分只属于自己的利益,如志愿时长累计、社会实践经验、物质报酬以及评优评奖条件等,想要得到这些回报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公益也并非是只单单靠一颗爱心就能做到的。可是,具有强功利性的行为动机是完全不符合公益精神的要义的,而且,过度地强调工具理性的获得,便会忽视集体主义的内涵,难免会造成公益行为缺乏它本身应有的奉献、友爱的精神,也阻碍了公益活动的精神内涵从价值层面向行动层面的转化。因此,学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培养和公益行为的正确引导。
3.负面情绪蔓延,正面能量欠缺。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日常情绪。传统失物招领方式具有极其耗费时间的工序,平台工作人员身份目前多为校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寻找失主上。由此,处理时可能会出现拾到的失物失去时效性的情况,由于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此时的物品可能对失主已经失去了价值。找到物品后,如何协商交还时间及地点也存在问题,因为拾得者往往无法直接联系失主,这时需要借助失物招领平台作为桥梁。若是人员收集失物,当失物堆积过多时会则出现过多占用公共区域的问题。这种种情况都极易消耗工作人员的热情,重復而无效的工作,同时也会让同学们做好事的热情被逐渐消耗。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校肯定是以繁重的学业为主,而是否可以更好的做公益,做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就没有那么的重要。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思潮日益激荡,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更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也更容易受这些事物所传播的各种情绪的影响和诱导。
三、“联码”项目下的项目创新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
1.将公益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传播校园公益精神。当代大学生总是被大学的各种各样的群或者公众号烦扰,有用的、无用的数不胜数,各种群消息也使得学生无暇兼顾,从而忽略失物招领消息,而使用“联码”则不需要加许多的公众号或者失物招领群,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免受过多无用消息的干扰;对于工作人员而言,没有繁琐的信息处理过程,总体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向大学生传播公益精神的重要场所。大学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树立服务意识的场所。正如罗尔斯所说:“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总是个体出于明确的理性意识而自觉自愿选择的行为。”当大学生将公益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时候,就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将公益精神的传播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公益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公益精神理念,使学生清晰、深刻地理解公益精神的内涵。
2.搭建公益活动平台,大力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在找到物品后不需要失物招领平台协调双方等中间环节,拾物者可以通过扫码直接得到丢失者的姓名以及电话信息,从而直接联系失主,并且双方可以直接协商交还时间和地点,大大提高了失物招领的效率,解决了拾到他人东西无法归还的问题。青年是当代公益事业活动的主力军,是公益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播者[4]。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对当前公益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各高校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对公益实践活动的参与和践行,并为大学生提供多平台、多样化、多方式的公益实践机会,让大学生能够按照其自身情况去选择并实践,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将公益精神铭刻于心。
3.营造积极的校园公益文化氛围,自觉参与公益行动。“联码”的出现,节省了存储空间,不会出现失物堆积占用公共空间的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联码面向的群众更加广泛,不仅是学生,全体教师职工同样可以使用联码。由于自身身份限制和工作原因,一般来说,教师职工很少会加入学生创建的失物招领公众号和群,而联码可以相对巧妙的避免这样限制。在众人参与的氛围下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行动,营造出积极的公益文化氛围,高校大学生在此种氛围的感染下便會自觉投身于公益行动的队伍中。在此方面,学校应加大力度挖掘和传播公益精神。首先,挖掘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公益精神的部分。其次,宣扬社会和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校风。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理解并认同公益精神,营造良好积极的校园公益文化氛围。其次,老师应该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教师职业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的主导作用,规范言行、以身作则,更好地引导学生。
四、总结
总之,“联码”保持帮助他人找回失物的初心,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致力于将失物招领推入到一个有别于传统失物招领方式的新世界,真真切切地让失物能够回到失物者手中。失物招领从来都不是一个鸡肋的存在,“联码”新型失物招领方式将会通过物品的寻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共同信任的高校校园,营造出独特的校园公益精神,发挥校园公益活动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珺、孙其昂:《社会转型境遇下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6年第三期。
[2] 黄珺、孙其昂:《社会转型境遇下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6年第三期。
[3] 廖婷婷、邹枝玲、杨勋、丁薇:《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15期。
[4]唐喜平: 《启蒙运动的发生与影响》[J],《学园》,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