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1-01-12 06:21白璇
当代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丁苯氯吡格雷

白璇

(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七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近年来,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断增多,该病起病迅急,且发病机制复杂,若未在有效时间内予以科学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已获临床证实,但同时有研究指出,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存在一定的损伤,容易使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量增多,增加血液黏度,导致血栓形成[1]。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他汀类、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治疗可获得一定成效,但难以达到理想疗效[2]。有研究证实,在运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的同时加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增强疗效。本研究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分析其对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53~70岁,平均(62.38±3.58)岁;合并症:高血糖18 例,高血压2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13 h,平均(4.21±0.78)h。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4~69岁,平均(62.41±3.60)岁;合并症:高血糖19例,高血压2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12 h,平均(4.19±0.82)h。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等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均符合《内科学》[3]中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首次发作时间≤24 h;无严重意识障碍;入组前7 d内未使用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丁苯酞治疗;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周围血栓栓塞者;静脉溶栓者;合并肿瘤与感染类疾病者;心、肝、肾功能异常者;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类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脑神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血糖、调节血压等。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424,规格:50 mg)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规格:75 mg]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 次;氯吡格雷每次75 mg,每天1 次。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每次100 mg,每天2 次,静脉滴注给药,滴注时长需>50 min,两次用药时隔6 h 左右。两组患者均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 ①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0 d 时神经功能,量表共包含11项内容,总计42分,评分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②以Barthel 指数[5]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0 d 时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包含10项内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 d时取患者外周静脉血4 mL,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监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予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 评分更低,Barthel 指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IHSS评分治疗前6.22±0.58 6.24±0.61 0.148 0.882治疗后4.31±0.89 5.23±1.06 4.151 0.000 Barthel指数治疗前62.41±14.06 62.38±13.85 0.010 0.993治疗后82.71±7.01 71.44±8.13 6.556 0.000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值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9)对照组(n=39)t值P值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1.88±0.26 1.89±0.25 0.173 0.863治疗后1.34±0.14 1.64±0.27 6.160 0.000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14.19±1.28 14.20±1.31 0.034 0.973治疗后9.09±0.91 12.81±1.03 16.903 0.000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0.23±0.04 0.24±0.05 0.975 0.333治疗后0.12±0.02 0.20±0.03 13.856 0.000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生于睡眠时或安静状态,发病最初无明显症状,但病情在数小时内便可迅速恶化,造成患者昏迷或偏瘫。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栓预防,临床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但研究显示,运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栓效果并不理想,用药后发生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卒中的几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且长期用药存在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较多[6]。故本研究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的同时加入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以增强疗效。

人体内凝血功能亢进及血液黏稠度升高是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素,临床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受其影响。阿司匹林属血栓素A2 抑制剂,能够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有效预防血栓,同时可直接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抗血栓作用。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可对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产生抑制作用,同时阻止耦连糖蛋与白纤维蛋白原结合,且能够协同阿司匹林共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无明显影响,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起效机制,联合运用效果优于单一用药,用药后可有效抑制机体内血小板聚集与活化,可预防血栓形成与扩张,从而改善机体血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7]。但有研究发现,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其疗效仍待加强[8]。丁苯酞为自由基清除剂,是由芹菜籽中提取,目前在脑血管疾病中应用日益广泛,可对神经细胞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对其作用机制分析可总结为以下两点:①能够对神经元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营养神经的效果,改善脑部微循环以及能量代谢,保护神经功能;②能够对花生四烯酸产生抑制作用,改善脑部血流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对血栓素A2产生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 评分较低,Barthel 指数较高,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值均较低(P<0.05),提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双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丁苯氯吡格雷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