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无人机的法律风险及法律规制探讨

2021-01-12 11:14高荣林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法案机场

高荣林,付 超

(1.湖北警官学院,湖北武汉 430034;2.湖北省公安厅,湖北武汉 430064)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个人可以公开在市场购买无人机。无人机在方便人们娱乐、助力政府执法和履职等方面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但作为一种高科技人工智能产品,无人机的使用给社会安全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携带高清拍摄装置的无人机可以用来侵犯他人隐私权;无人机坠毁可能会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在机场附近飞行无人机会严重干扰甚至危及机场飞机起降的飞行安全;在军事管制区域飞行的无人机会窃取军事机密。针对当前使用无人机存在的各种法律问题,通过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无人机立法,提出若干规制无人机飞行的法案建议,为我国未来无人机立法提供参考。

一、无人机侵犯公民隐私权

(一)无人机侵入住宅侵犯隐私

“因民用无人机的机载摄像、传感、识别、定位等设备可从空中轻易收集大量个人信息,极易成为侵犯公民隐私的利器。”[1]在澳大利亚,2017 年某日,居住在悉尼市一栋公寓的安妮塔女士刚刚走出浴室,身上还裹着毛巾,正在起居室里寻找衣服的时候,其丈夫尼克发现一架无人机悬停在阳台外面窥探他们的隐私。当尼克做出一个粗鲁的手势时,无人机就飞走了。尼克说,它距离我非常近,如果我当时拿着扫帚,应该可以打到它。安妮塔说,是不是有人通过无人机窥探我,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待在家里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人盯着你。[2]无独有偶,某日,达尔文市居民Hyatta 在完成健身课程后,在自家后院的泳池中游泳时,发现一个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就飞到了她家后院的上空。Hyatta表示,起初对发生这种事感到很震惊,结果导致她对这个社区的信任出现危机,并且在自己的家里也觉得不安全。[3]

关于使用无人机侵犯隐私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是执法机关使用无人机;二是个人和私团体使用无人机。关于第一个问题,美国联邦及其一些州的立法明确要求执法机关使用无人机的审批程序。比如,美国2013“无人机隐私和透明”法案[4]之“全面监控的搜查令要求”:政府执法部门及其人员为执法或收集情报使用无人机必须申请搜查令。美国2012“确保免于无搜查令监控”法案[5]规定,禁止使用无人机。除非有例外规定,任何个人或团体(包括执法机关)必须在符合其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的基础上,并在申请搜查令后,才能使用无人机在刑事犯罪程序中调取罪证或搜集相关信息。加利福尼亚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①美国各州无人机法案的资料来源(以下各州无人机立法不再一一注释),参见:http://dronepilotsmarts.com/category/drone-laws-by-state/,2020 年2 月23 日访问。,政府部门(包括政府执法部门)及其代理机关不得使用无人机,除非根据本法案在有合理根据的基础上申请搜查令。佛罗里达州无人机飞行法案也规定,政府执法机关不得使用无人机收集犯罪证据或其他信息,除非向法院申请搜查令。其他州也都有相似的规定。美国联邦及各州之所以作出上述限制,主要源于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以及各州与宪法相似的规定。其目的是限制政府的权力,防止政府使用无人机进行非法搜查,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

在突发性事件的现场处置中,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通常只能采取经验型的决策方式。[6]为了公共利益或履行职务需要,这些立法又设置了一些例外规定,即允许无搜查令使用无人机的情形。比如,美国2013“无人机隐私和透明”法案规定,以下紧急情况无需申请搜查令:存在即刻的生命死亡危险或对身体健康的严重侵害;有可靠情报证实存在高度危险的个人或团体的恐怖袭击;搜索和救援的需要。美国2012“确保免于无搜查令监控”法案也有相关的例外规定(无需申请搜查令的情形):如边境巡逻,在国家边境巡逻,以阻止或威慑非法个人或团体或非法物质的入境;紧急情况,政府执法人员有合理的怀疑认为在特定的情形下,需要快速行动以防止对生命造成的即刻危险;高度危险,国土安全部门有可靠的情报显示有人或团体将发起高风险的恐怖袭击的。内华达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以下情形,执法机关可以无需申请搜查令,即可使用无人机:一是存在紧急情形,且有合理的根据相信有人已经实施犯罪、正在实施犯罪,或即将实施犯罪行为。二是获得他人的书面同意。三是为了实施搜救行动。四是执法机关相信存在对他人或社会公众的生命和安全的即刻威胁,包括恐怖袭击的威胁。五是政府宣布进入灾难或紧急状态。总之,从以上美国的相关立法,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例外”规定大都是为了“公共利益”或“履行公职”的需要。“例外”的规定平衡了“政府权力(打击犯罪或履行公职)与公民隐身权利保护的动态平衡”。

保护个人隐私除了要限制政府使用无人机非法监控和搜查以外,还得管制个人和私团体肆意使用无人机偷窥或偷拍他人隐私的行为。因此,美国各州和一些国家的无人机法案也禁止私人或私团体使用无人机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比如,佛罗里达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未经权利人(所有人、承租人、占有人、受邀请人等)的书面同意,任何个人、团体不得使用带有摄像装置的无人机,监视拍摄其拥有合理隐私期待的私人不动产和个人形象等信息。罗得岛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使用携带可以捕捉、记录、存储或传输视频形象装置的无人机,监视他人拥有的住宅或其他建筑。阿肯色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不得使用无人机或其他视频拍摄装置,拍摄或记录以下内容:未经被拍摄人同意,为了偷窥目的拍摄他人身体隐私部位,而被拍摄人对偷拍部分享有合理的隐私期待。未经私人领地的所有人同意,使用无人机偷窥他人拥有合理隐私期待的私人领地内的具体情形。未经同意,使用无人机侵入他人拥有合理隐私期待的住宅或住宅的组成部分。英国和俄罗斯的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飞行员在拍摄相关场景时必须注意尊重他人隐私。法国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未经许可不要使用无人机拍摄他人或车辆,没有权利人的明示同意不要存储和传播无人机拍摄到的视频录像。新西兰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在飞过某人上空时你必须获得其同意,在飞过他人私人土地上空时,必须获得其所有权人同意。

从上述的相关立法可以看出,个人对其不动产(住宅及其附属部分,如庭院)的上空、住宅(室内)、人体服饰覆盖的部分享有合理的隐私期待,未经权利人同意,他人不得使用无人机进行偷拍或窥视。

(二)因为侵犯隐私而击毁无人机的合法性

在美国,2015 年某日,威廉·梅里德斯的一个女儿正在自家院子里晒日光浴,此时他发现一架微型无人机正在邻居院子上空飞行,并且离自己家越来越近。梅里德斯认为这架无人机侵犯其个人隐私,于是他抄起一支霰弹枪连开3 枪,将这架价值1800 美元的无人机击落。随后,4 名男子驾车到他家门口,双方爆发争吵,梅里德斯拿枪把对方吓退,却招来警察并且被捕。美国联邦航空局称,向无人机射击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因为无人机可能坠毁,砸伤人或砸坏地面物件。[7]无独有偶,某日,年近70 岁的女子珍妮弗正在家里休息,突然,她发现有一架无人机在她家附近“转悠”。不知是无人机飞行的声音太过刺耳,还是无人机闯入的时间不对,发现无人机的珍妮弗迅速被激怒,并立即拿出家中的短管猎枪,击落了正在“侵犯”的无人机。当媒体问及其击落无人机的原因时,珍妮弗认为是无人机侵入了自己的私有领地。可是,该无人机的主人却控诉珍妮弗故意损害他人财物,因为自己并没有侵犯到珍妮弗的隐私权。[8]

2017 年某晚,西安市的金某利用无人机直播时,碰巧拍摄到一女子在家裸居的画面,当时观看直播的观众有100 多人。事后,金某还将直播截图发在了自己的直播群。某日,金某在西安禁飞区再次进行无人机直播时,西安无人机联盟群的飞友王钊(化名)悄悄跟踪,并使用干扰枪将金某的无人机击落。后来有人报案,金某被警方抓获,并被行政拘留10 日。[9]

上述案例引发的法律问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能否采取自力救济,击落侵犯隐私的无人机?美国联邦航空局表示,居民无权击落无人机,也不能干扰无人机驾驶员。虽然干扰无人机驾驶员的后果不像干扰民航客机驾驶员那么严重,但仍然属于违法行为。因为攻击任何飞行器包括无人机,都会造成重大的安全威胁,无人机一旦被火力击中,可能会坠毁,会对地面人身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坏,也可能同空中其他飞行器发生碰撞。美国联邦航空局还引用美国联邦法规18 USC 32 条的规定称,任何破坏飞行器或对飞行员实施暴力活动的人都可能遭到检方起诉。虽然这部法规并没有对所谓的“暴力活动”进行定义,但向无人机或其驾驶员射击显然可以归入其中。违反该法规可能面临最高5 年的监禁。[10]

二、无人机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无人机坠毁侵犯人身权

在美国,2017 年某日,西雅图市一男子Skinner 操纵的无人机失控撞伤一女子,致其失去知觉。这名男子因此被判入狱30 天以及500 美元的罚款。据悉,Skinner 操纵的无人机首先冲进一座大楼,而后向下降落并撞伤一名年轻女子,致其不省人事。Skinner 的辩护律师称,这一处罚对于一起意外事故而言太严重了,而西雅图检察院只是想通过Skinner 的案例警戒其他使用者,在公共场合要安全操控无人机。[11]

在日本,2017 年某日,一名飞行员正在操作无人机对一建筑工地进行航拍,期间因无人机与遥控器丢失信号触发无人机自动返航功能,在飞至70 米高空时与一起重机相撞坠落,砸向一名30 多岁的男性工人,致其脸部受重伤。警方初步判定事故起因是无人机飞行时受到无线电信号干扰,致使飞行器跟遥控器失联。警方透露,此次负责航拍的公司已获政府许可在住宅区域进行拍摄,同时飞行员也有一定飞行经验。日本相关单位表示,自2015 年12 月实施新修订的《航空法》以来,全国发生了约50 宗无人机坠落事故,这是首次严重的无人机伤人事件。据悉在法规修订前,2014 年11月,一架航拍无人机在拍摄马拉松赛事期间坠地,致一名女性工作人员脸部受轻伤。[12]

在我国台湾省某年端午节假期,著名景区日月潭发生一起无人机坠落致人受伤事件,一名女性被无人机砸中当场昏迷送医。[13]2016 年某日,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某高校的运动场内,一架正在航拍某中学运动会的无人机突然失控跌落观众席内,砸中了两名学生家长,其中一人眼角膜脱落伤势较重,另一人头部擦伤。[14]2017 年某日,在杭州西湖边飞行的一架无人机失控,撞到了一位路过的男性身上,旋翼正好碰到他眼睛上,受伤的陈某正在接受手术治疗。无人机机主表示,当晚他在西湖边遥控无人机起飞,没想到刚起飞3 分钟就突然失控了,猛地撞向人行道旁的树干,反弹回来,旋翼正中陈某的左眼。[15]

(二)无人机坠毁侵犯财产权

2015 年某日,家住深圳市福田区沙尾村的王先生声称,他正在店铺内做生意时,突然听见“嘭”的一声,出来一看,发现从天而降的一架无人飞行器正好砸在自己的车上,前挡风玻璃全部被砸坏,万幸的是没有伤到人。事发后,王先生将车辆和飞行器送到派出所,民警随后调取了附近的监控录像,发现一处监控中刚好记录下无人机坠落的一幕。[16]2016 年某日下午,一辆正在宁波绕城高速公路行驶的轻型货车被突然从天而降的“无人机”砸中,前挡风玻璃被砸碎,驾驶室内两人受轻伤。经调解,“肇事无人机”的主人赵某承担了伤者金某父子的医药费和汽车维修费。[17]

以上各案例涉及无人机坠落侵犯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法律问题。为了防止上述侵权事件的发生,各国的无人机飞行法案①世界各国无人机法案的资料来源(以下各国无人机立法不再一一注释),参见:https://www.heliguy.com/blog/2016/06/14/heliguys-guide-to-global-drone-regulations/,2020 年3 月23 日访问。大都规定了无人机飞行应该远离人群、动物、建筑物、车辆,或与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澳大利亚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必须与没有参与飞行的人群保持30 米以外的距离,禁止在人口稠密地区使用无人机。加拿大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离人、动物、建筑、道路和车辆500 英尺(152.4 米)飞行无人机,无人机不能飞越人群聚集的地方。爱尔兰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不得在离人群、车辆和建筑30 米以内飞行,不得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城市的市区)和人群拥挤的大型活动举办地飞行。巴西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除非获得许可,否则无人机飞行必须距离人、建筑物和人群30 米以外。日本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禁止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和输电线附近飞行无人机,禁止飞过任何道路上空。南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飞行必须在距离人、道路和建筑物至少50 米以外进行。意大利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不得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人群、海滩、国家公园、铁路、公路或工厂上空飞行无人机。

上述国家的相关立法规定:飞行无人机必须与人群和财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30 米或50 米;有的立法甚至规定:禁止在人群或财产上空或附近飞行无人机。如果无人机飞行员严格按照以上规定飞行,基本上可以确保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安全。

三、无人机危及机场安全

“空域资源作为国家领空的一部分,由政府及各相关主管机关共同进行管理与维护,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民用无人机违规、非法飞行,占用空域公共资源,扰乱国家空中管理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对空域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18]

2017 年,我国西南地区3 大机场——昆明长水机场、成都双流机场和重庆江北机场,频繁遭遇无人机干扰,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4 月份因无人机乱飞导致成都航班多次备降重庆江北机场和贵阳机场。5 月1 日下午,昆明长水机场出现无人机干扰,导致35 架航班被迫备降,28 架次航班延误,机场跑道被迫关闭45 分钟。5 月12 日,重庆江北机场夜间遭无人机干扰,240 余个航班的上万乘客出行受到影响,其中包括40 余个航班备降,60 余个航班取消,140 余个航班延误。[19]

2016 年2 月19 日,法国航空的一架客机在巴黎戴高乐机场降落时,飞机副驾驶突然发现了一架正在飞行的无人机。在紧急关闭了自动飞行模式进行人工干预后,客机成功避开了这架无人机。报道显示,距离最近时,这架无人机和空客飞机左翼只有5 米的距离,这被认为是一次“严重”的民航事故。[20]2016 年6 月13 日,波兰华沙肖邦机场发生无人机干扰民航客机降落事件,造成机场停止航班降落长达半小时。而就在同一天,阿联酋迪拜国际机场也因无人机活动的干扰,被迫关闭空域,停止飞机起降长达69 分钟。据美国巴德学院此前公布的一组检测数据显示,自2013 年12 月17 日至2015 年9 月12 日期间,无人机和遥控飞机与民航客机共发生了327 起危险接近事件,其中28 次导致航班为了避免与无人机相撞而改变航线。[21]2017 年7 月3 日,一架靠近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的无人机导致该机场跑道关闭,以及5 架飞机转移降落。[22]

以上案例引发的法律问题是:无人机对载人航空器安全造成威胁。为了防止无人机对机场飞机起飞、降落和飞行造成的干扰,甚至是危险,各国无人机法案大都规定了无人机飞行的限高和远离机场的距离。

美国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最高飞行高度400 英尺(121.92 米),未经许可,不得在距机场9 公里以内飞行。加拿大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飞行必须至少离机场9 公里,最大飞行高度限制在300 英尺(91.44 米)。澳大利亚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飞行高度必须低于400 英尺(121.92 米),无人机必须远离机场至少5.5 公里。新西兰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不得在机场4 公里的区域内放飞无人机(除非获得授权),飞行高度不得超过400 英尺(121.92 米)(除非获得授权)。日本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最大飞行高度492 英尺(149.9616 米),必须至少距离机场9 公里。新加坡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最大飞行高度200 英尺(60.96 米),机场附近5 公里内不得飞行无人机。德国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必须遵守至少离小型机场1.5 公里的飞行距离的规定。法国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飞行限高500 英尺(152.4 米),不要在机场附近飞行,确保至少离机场5 公里(离大型机场15 公里)。意大利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最高飞行高度230 英尺(70.104 米),至少离机场8 公里的地点飞行。

从上述国家的相关立法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无人机的飞行限高和远离机场的距离并不完全一致。其限高从200 英尺(60.96 米)至500 英尺(152.4 米)不等,大多数限高是400 英尺(121.92米)。其远离机场的距离从1.5 公里(小型机场)到15 公里(大型机场)不等,大多数是9 公里左右的安全距离。不过,以上规定都能确保机场飞机的安全。另外,必须强调的是,在可能危及载人航空器的安全时,无人机必须礼让载人航空器,即载人航空器有优先航行的权利。

四、无人机坠落造成的其他安全事件

(一)需要重点保护的建筑的安全

2015 年1 月26 日,一架无人机坠毁于美国白宫草坪上。白宫的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探测出这架无人机的来源,因此在此事发生后不久,白宫便进入防范禁闭状态。2015 年4 月22 日,一架无人机坠落在日本首相官邸的屋顶上。而在当晚,又有一架无人机坠落在英国驻日本大使馆内。

(二)需要重点保护的敏感区域的安全

2015 年6 月,2 名南京市民在使用无人机航拍时,机器受风干扰失控,竟掉进了地铁1 号线高架轨道内,造成列车延误。地铁工作人员称,若撞上列车或碰到接触网,后果将不堪设想。[23]“2014 年北京国遥星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黑飞’事件是近年来首次遭到刑事处罚的典型案例。该公司在明知不具备航空资质且没有申请无人机飞行获批的情况下,由公司的3 名工作人员郝某、乔某、李某实施航拍测绘工作,其间被解放军北京某军区空军雷达检测到而使其迫降。涉事的3 名被告被提起公诉。法院一审认定,郝某等3 人违反民用航空管理法规,在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且未取得无人机驾驶员资质的情况下,擅自操纵无人机进入首都空中管制区,造成严重后果,已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4]另外,据环球网无人机频道2015 年8 月3 日综合报道:在我国台湾省,一架无人航拍机意外撞上台北101 大楼,引发岛内“恐怖袭击”的联想。在英国,英国民航局惩罚了一名无人机爱好者,此人被指操控无人机飞越英国核潜艇基地上方受管制的领空。在印度,孟买警方逮捕一名房地产网站员工,该员工涉嫌使用无人机航拍印度高度敏感的原子能研究中心。报道引述印度情报部门的话说,他们发出过多次警告,恐怖组织将使用民用无人机袭击印度高级官员,印度总理莫迪是其中一个目标。此外,过去数月间,法国核电站、核潜艇的军港、总统府等敏感地点上空均出现神秘无人机的踪影,引发恐怖袭击疑虑。[25]

无人机的飞行除了可能会对机场飞机的起降造成安全隐患外,也可能会危及国家其他关键设施或建筑的安全,比如发电厂、总统府、纪念碑、核设施等;还可能窥探到国家的军事秘密,比如在军事基地上空飞行等;同时还可能扰乱执法和教育秩序,比如在监狱、犯罪现场、学校上空或附近飞行。因此,各国的无人机立法大都规定了禁飞区,以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现。

加拿大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禁止无人机进入受管制空域,如军事基地、监狱或森林火灾现场。美国罗得岛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了以下禁飞区域:距离西奥多·弗朗西斯·格林纪念州立机场和昆锡点海军基地5 英里(8046.72 米)内;距离任何军事基地5 英里(8046.72 米)内;距离任何州机场2 英里(3218.688 米)内;距离任何航空急救车辆2 英里(3218.688 米)内,或救伤直升机3 英里(4828.032 米)内;距离任何政府大楼0.5 英里(804.672 米)内;距离任何学校、学院和大学0.5 英里(804.672 米)内。日本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大阪和东京禁止在所有的城市公园飞行无机,禁止在首相办公室、皇宫、所有的机场和电站等禁飞区飞行无人机;违反上述规定,无人机的飞行员将被罚款50 万日元。南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飞行无人机要警惕禁飞区:例如发电站、国家纪念碑、犯罪现场和监狱。津巴布韦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监狱、警察局、法院和战略设施都属于无人机的禁飞区。俄罗斯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禁止无人机飞越军事基地、发电站或任何可能给地方当局造成困扰的地点。德国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无人机不得在柏林政府划定的禁飞区内飞行;飞过军事设施、核电厂、工业区、事故现场、大量人群时,需要官方批准。英国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在火警、警察或其他公共安全或紧急部门的行动区域飞行无人机。

五、无人机飞行安全的其他事项

除了上述的共同安全问题值得各国立法加以规制以外,为了确保无人机飞行的安全,各国也在以下涉及无人机的飞行安全问题上进行立法加以规制。

(一)关于无人机飞行的时空条件

加拿大、美国、新加坡、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国的无人机立法规定,无人机必须在白天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飞行,必须在飞行员的视线内飞行。津巴布韦、肯尼亚、法国等国的无人机立法规定,禁止夜间、恶劣天气,或在能见度低的条件下飞行。这些立法规定有利于为无人机的飞行创造良好的时空条件,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的无人机飞行事故。

(二)关于载人飞行器的优先权

新西兰和美国等国的无人机立法规定,在无人机可能与载人飞行器发生碰撞时,无人机必须给所有其他载人飞行器让路。此项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人类生命的珍视,无人机的损失属于财产损失,而载人航空器如果坠落,其造成的损害后果无疑是巨大的,是无人机本身的价值(财产损失)无法比拟的。

(三)关于武装无人机的禁限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除非获得联邦法律的授权,任何个人或团体(包括政府部门及其代理机关)不得使用能够造成身体伤害或生命死亡,或损害、毁坏动产、不动产的武装无人机。北达科他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政府执法机关禁止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携带致命武器的无人机。肯塔基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除了美国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力量,或海岸警卫队,以及上述部门的组成机关外,无人机不得携带致命装备。此项禁限的目的是为了管制那些试图改装自己的无人机以使其更具侵略性的无人机爱好者或潜在的违法犯罪者,以保护国家公民的人身或财产安全。

(四)关于无人机限制使用的高科技

美国缅因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限制使用携带高清摄像镜头、夜视技术、视频分析技术、面部识别技术、热成像技术等提升人类感官技术的无人机。肯塔基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收集目标以外的信息时,不得使用携带面部识别技术或其他生物特征匹配技术的无人机。此项限制的目的是为防止无人机使用这些高科技对公民隐私的侵犯。

(五)关于无人机的商业保险

在飞行无人机造成损害时,为使受害方得到充足赔偿,减轻无人机操作人的责任,巴西和意大利等国的无人机立法要求飞行员在飞行无人机前必须投保第三方保险。此项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时,保险对受害者给予充足的赔偿。

六、违反无人机法案的处罚措施

无人机的使用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他人(或团体)人身权、财产权的损害,或侵犯他人的隐私、商业秘密或国家秘密。因此,为了应对相关违法行为以及对受害方的赔偿,美国联邦及各州大都规定了罚则,从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方面对以上违法行为进行规制。

在美国联邦立法中,2013“无人机隐私和透明”法案规定的罚则有:一是提起民事诉讼。各州总检察长有权代表本州居民对于违反该“法案”的行为提起要求停止违法行为的诉讼。获得赔偿、恢复原状,或其他救济。获得法院认可的其他法律或衡平救济。二是私人权利诉讼。违反该“法案”的相关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受害人可以提起私人权利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要求赔偿实际损害,或要求赔偿1 千美元,两者数额高者优先,或同时要求以上两种救济。对于故意违反该“法案”的行为,法院可处以实际损害3 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原告可以获得法院判处的合理的律师费。原告应在知晓或应该知晓违法行为之日起2 年内提起该诉讼。三是提起行政诉讼。对于政府执法部门违反本“法案”规定的,受害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撤销许可。对于违反本“法案”的数据收集、数据减少声明和其他相关规定的,联邦航空局应撤销飞行无人机的证书、许可证或其他审批文件。2012“确保免于无搜查令监控”法案的“罚则”中规定,违反此法案的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受害者可以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得适当的救济。因为违反此法案而收集到的数据不得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

在美国各州相关立法中,佛罗里达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受害人可以对违反此法案的政府执法人员提起民事诉讼,以获得适当的救济。不动产的权利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违法行为人停止侵权,并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另外,违反此法案的规定,使用无人机收集到的信息不得在任何刑事指控程序中作为证据使用。内华达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违反此法案使用无人机侵入他人不动产领域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合法占有人有权提起非法侵入诉讼。威斯康星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任何人销售、拥有或使用携带武器的无人机将被定为“H级重罪”,将被处罚金1 万美元,或最高6 年的监禁,或两者皆罚。任何人违反本法案的相关规定,使用携带视频摄制装置的无人机拍摄、记录或监控他人拥有合理隐私期待的地域,属于“A 级轻罪”,将被处罚金1 万美元,或最高9 个月的监禁,或两者皆罚。罗得岛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使用携带可以捕捉、记录、存储或传输视频形象装置的无人机,监视他人拥有的住宅或其他建筑。违反上述规定构成犯罪的,将被判处最高3年的监禁,并处或单处最高5 千美元的罚金。阿肯色州无人机飞行法案规定,非法使用无人机属于“B 级轻罪”。违法使用无人机导致损害的,赔偿实际损失,或1 万美元,两者数额高者优先。非法使用无人机获利的,处以实际损害3 倍的惩罚性赔偿,或1 万美元,两者数额高者优先。法院也可判定败诉方给予胜诉方合理的律师费。

总之,以上立法“罚则”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反无人机法案获取的信息或数据不得在任何司法或准司法程序中作为证据使用。二是违法的行为人会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三是受害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民事救济,包括停止侵权、损害赔偿、获得合理的律师费用等,有的受害人还可以获得惩罚性赔偿。

七、结论及我国无人机规制法案(草案)

总之,世界各国的无人机立法主要是围绕“安全与隐私保护”进行的,涉及隐私安全、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安全、载人航空器的安全、国家关键设施或国家秘密的安全等。为此,各国无人机立法大都设立了:无人机的登记制度、飞行员的资格制度、审批制度(许可证、搜查令等)、信息保护制度、禁飞区制度以及惩罚和赔偿制度等。我国目前关于无人机的规范主要有航空主管部门颁布的《民用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办法》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因此,面对以上无人机引起的种种“安全”问题,国家的立法机关急需尽快颁布相关的法律,对混乱无序的无人机飞行行为加以规制,以维护社会的基本价值——“安全”。有学者研究认为,“无人机专门法的制定迫在眉睫。”[26]可根据以上各相关法例,模拟绘制我国的无人机法案,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一般规定

1.1 禁止规定。禁止任何个人、团体(包括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飞行无人机,除非获得航空管理部门的批准。禁止使用无人机监控或拍摄他人拥有合理隐私期待的住宅(包括庭院和室内),或人体的隐秘部分(除非获得权利人的同意)。禁止使用携带致命武器的无人机。为了保护安全和隐私,作出以上规定是为了将无人机的飞行为纳入国家管理范围。

1.2 紧急情况例外。执法机关使用无人机进行犯罪侦查或搜集犯罪证据必须向检察院申请搜查令,紧急情形除外:存在即刻的生命死亡危险或对身体健康的严重侵害;应对恐怖袭击;进行边境巡逻;阻止犯罪行为;阻止嫌犯逃跑或毁灭证据;其他紧急情况来不及申请搜查令的情形。一般情形下放飞无人机需要管理部门的批准,但是,情况紧急,来不及报批时,设置若干例外,以应对紧急情况,打击犯罪,保护民众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全。

1.3 履行公职例外。为公共利益或履行其职责的需要,政府部门也可以在未经航空主管部门批准时使用无人机。如:交通事故紧急响应;应对即刻的环境危机或灾难;监控水电和天然气设施的安全运转;确保公共设施的安全运行;搜救和救援;国家宣布进入灾难或紧急状态。政府部门常规的履职行为也属于适用无人机的例外情形,以免因审批程序延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使国家应该保护的合法利益遭到即刻的侵害。

1.4 教育科研例外。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可以使用无人机,以完成其承担的与无人机的技术、性能、运用等有关的研究、教育、培训和测试行为。此条规定主要是为教育科研的自由而设,以促进对无人机技术的研究。

2.放飞无人机

2.1 主体条件。无人机的飞行员必须年满18 周岁,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必须经过培训并获得飞行无人机的资格证书。飞行员在飞行前不得饮酒或吸食毒品。由于放飞无人机可能会产生侵权责任以及危及安全的问题,故飞行员要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责任能力),并保持清醒的意志。

2.2 客体条件。被放飞的无人机必须在航空主管部门注册登记,有航空主管部门颁发的飞行许可证,无人机飞行前必须保持其处于适航状态。必须给无人机投商业保险。此条规定主要是为了使将要放飞的无人机“合法”和“适行”,并为其可能导致的风险投保担责。

2.3 时空条件。无人机的飞行必须在白天能见度良好的有利天气条件下进行,必须在飞行员的视线内飞行。此条规定主要是为了无人机的飞行安全。

2.4 区域条件。无人机的飞行限高400 英尺(121.92 米),距离机场9 公里以外。禁止在发电厂、核设施、军事基地、总统府(或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地点)、监狱等国家关键设施上空或附近飞行。禁止在执法现场、森林火灾现场、学校上空或附近飞行。远离人群聚集区50 米以外飞行。此条规定主要是为了保障特殊地域的建筑和人员的安全。

2.5 礼让。在可能危及载人航空器的安全时,无人机必须礼让载人航空器。此条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载人航空器航行的绝对优先权,以保障生命安全。

2.6 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扰或击落(使用枪支、物品或采用黑客技术等手段)他人正在合法飞行的无人机,除非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因上述行为给合法的无人机飞行者造成损失的,其有权向侵害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补偿。此条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合法飞行人员对其无人机财产权的维护。

3.信息保护

3.1 一般规定。任何个人或团体有义务确保其通过使用无人机获得的隐私信息的安全。信息主体享有对被收集的信息的更正权和删除权。此条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使用无人机收集的隐私信息安全,以及信息主体行使的更正权和删除权。

3.2 减少收集。执法机关或政府部门应该尽量减少收集与履职无关的信息,如果碰巧收集到上述无关信息,应该及时销毁。此条规定体现了隐私信息收集的最小化原则。

3.3 禁止信息共享。信息收集者不得故意将收集到的信息泄露给任何个人或团体,不得将上述信息上传到互联网上,除非有法律的授权,才能在相关诉讼程序或未决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而披露给其他政府部门。此条规定禁止隐私信息共享,以免造成隐私信息的泄露。

3.4 信息公开。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即该信息经过匿名化处理(不再具有识别性),该公开行为是为了履行该政府部门的法定职责,政府部门也可以公开其收集到的上述信息。此条规定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也是政府信息公开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

3.5 信息销毁。上述信息必须在一年内永久销毁。为了履职训练、教学和科研、监测环境等履行公共职能时,政府部门可以保留上述信息超过一年。此条规定是为了防止隐私信息在后续存储过程中的泄露,使不再具有公务价值的信息归于消灭,以保护信息主体的隐私利益。

3.6 禁止作为证据使用。违反本“法案”使用无人机收集到的任何信息不得在任何司法或准司法程序中作为证据使用。此条规定是为了防止执法机关违法使用无人机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

4.救济及罚则

4.1 救济。行为人违反本“法案”的相关规定,遭到损害的受害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救济自己的权利。此条规定赋予受害人民事和行政救济措施,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4.2 罚则。违反本“法案”的相关规定,行为人应该受到相应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此条规定通过处罚违法使用无人机的行为人,促使其合法使用无人机,从而保障公民和国家的安全。

猜你喜欢
法案机场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Industrial Revolution
展开大兴机场的双翅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
航Sir带你逛机场——东京国际机场
新机场与城市未来
美参议院未能通过控枪法案
从机场的安全检查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