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旭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娄底行政学院、娄底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99)
《群书治要》是唐代名臣魏征会同虞世南、褚遂良等人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欲见前代帝王得失以为借鉴”[1]1的诏命,通过整理上始五帝,下迄晋代的古籍,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编辑成书的治国资政巨著。囊括经、史、诸子百家,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1]4为宗旨。《群书治要》中效法天道、天人合一的天道思想,修身为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三公施教、教导天子的平治思想,考公按绩、励精图治的吏治思想,虚心纳谏、忠言直谏的纳谏思想,居安思危、慎终始如的忧患思想依然能够使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像唐太宗那样“致治稽古,临事不惑”。[1]1
《群书治要》以“圣贤”之言作指导,吸取历史教训,形成了治国首在敬天道、要在爱百姓、本在修品德、明在三公辅佐以及善于纳谏、公正赏罚、防患于未然等丰富的管理思想。
天道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前提。“王所以成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2]204圣主明君之所以能够获得人间统治的权力,是因为得到了上帝(上天)权威的认可,君王通过顺应天道,“格天命”而行事。然而,君王为什么要顺应天道而行事,《群书治要·政要论》中给出了答案,“君,万物之焘也”。[3]368
天道是人的德行彰显的内在根据。中国古代认为“天地合为德”,而人的道德有四类:元、亨、利、贞。人应该具有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的德行。《群书治要·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4对于君主来说,“仁”是最高的德行。如果一个君王能够做到“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就是一个有德行的君主,因获得民众认同而获得合法性。
天道是国家治理效果的检验标准。在古人眼中,天道不仅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永恒的特征,还是判定国家治理的标准,即顺应天道国家就会吉祥,违背天道就会带来灾祸。《群书治要·管子》中提到“失天之度,虽满必涸”。[2]208因此必须按照《群书治要·墨子》中指出的那样将“爱人”“利人”当作顺应天道的一个引申政治理念,获得政治统治的稳定。
为政以德,孝为德本。《群书治要·孝经》开篇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352就是主张君王修德应从讲孝道开始,以孝治理天下。修身是摒弃私欲,达到惟德是辅的根本途径。《群书治要》在《尚书》和《老子》篇中讲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将天下为公作为自己的理想。儒家孔子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为政以德”,就能够像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德不称位,其祸大也。《群书治要》一书中特别重视人的德性,如果人的德性不能保持恒定或者与人的地位不相匹配的话,往往会带来灾祸。
道德教化能够起到使人知理,善化人心,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群书治要·潜夫论》中提出“人君之治,莫美于教”。[3]253然而,君王道德教化又不同于一般百姓,必须设立专门的职位对君王进行教育。《群书治要·尚书》中说道“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1]102三公一般由品德高尚和学富五车的大臣担当,如果君王一时之间找不到德高望重之人来担此重任,则宁可不用全部齐备,也不肯放弃道德选拔标准,由此可见古人对三公教化的重视程度。
吏治是中国古代实现中央集权的重要方面,“圣人治吏不治民”[5]。关于严格考核,依绩效进行奖惩,《群书治要·尚书》中说“三载考绩,三考”[1]55的形式罢免庸才,提拔贤明,使得国家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关于精简政府,减少办事官员方面。《群书治要·傅子》中说“量时而置官,则吏省而民供。吏省则精,精则当才而不遗力”。[3]467关于收入分配,公正赏罚。《群书治要·傅子》则用伯夷、叔齐举例论证俸禄对于维系官吏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君王只给伯夷、叔齐这样正直的大臣以微薄俸禄,那么他们便不能够养活家庭,孝顺父母,长此以往就会心生怨恨,从而丧失仁义,不会有“采薇于首阳、顾公制而守死矣”[6]的故事了。然而,重视增加官员俸禄,不代表忽视惩罚。诚如《群书治要·申鉴》中指出“赏罚,政之柄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3]302
明君善于纳谏,以致政通人和。昏君闭目塞听,以致国衰人亡。《群书治要·汉书》指出圣明的君主能“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7]就能达到“元首无失道之愆”的目标。然而,作为臣下直言不讳,必然一定程度上违背君主意愿,那些忠言逆耳的话语很可能被视作“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8],随时面临丢官、坐牢、甚至杀头的危险。因此,不仅君王纳谏难,臣下进谏也难。《群书治要》还特别举例姜太公、伊尹的意见被君主接受而名垂千古,向夏桀进谏的关龙逢以及向纣王直谏的比干却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故事,指出明智的君主一定要虚心听纳谏言,体恤臣下进谏之不易。
《群书治要·周易》“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46说明风险预见的重要性。《群书治要·尚书》中提到“慎厥终,惟其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戒慎终如其始也]”。[1]72要求人们形成风险治理的恒定思维。最后,勤于政事,朝乾夕惕是国运昌隆的重要保障。《群书治要》中指出凡是历史上有成就的帝王,无一不是“懔乎御朽,自强不息,朝乾夕惕”。要想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在危险面前做一个“清醒者”,否则就如《群书治要·周书》中说的那样“咎无日矣”。[1]316
当下,思政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师德师风缺位,不能掌握联系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管理民主化水平低,管理者忧患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群书治要》中的管理智慧为破解难题提供了一种视角,即通过“明道”,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修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自我教育的自觉;通过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和班干部新“三公辅佐”途径,掌握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量绩考核”,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居安思危”,增强底线思维意识,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律,是克服管理过程中形式主义层出不穷的根本出路。“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9]。为克服形式主义,一方面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切实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域文山会海的现象。高校党委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培训要在会议和文件质量上下功夫,避免浪费基层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获得根本解放,把全部精力放在服务管理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理论教育与渗透原则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同学生学习、社交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更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自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
《群书治要·尚书》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警训绝不用手中权力偏袒任何人,严把学生干部用人关口,守住国家奖助学金的公平底线。针对部分思政教育管理者维持与学生不正当关系,宗旨意识全无、道德缺失的现象,必须牢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的训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初心使命教育,使其在坚定宗旨意识,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强化自身道德境界,努力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群书治要·尚书》中“三公施教,教导天子”的管理方式,在新时代思政教育管理中,可转化为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班干部对学生实现管理的方式。“三公”由太师、太傅、太保转变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班干部。教导对象由“天子”转化成为“大学生”。在具体管理中,思政教育管理者要在决策方面坚持问计于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求证管理中尚不成熟的认识,不断修正偏差;坚持问需于党员学生干部,真情实意服务。针对学生最关心的学习、社交、扶贫、健康、就业等问题;坚持问效于党员学生干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容人之言的风度、闻过则喜的自我批评精神和知错就改的自我革新品质,让党员学生干部敢于监督、乐于监督,帮助思政教育管理者改进工作。
《群书治要·傅子》中指出“最亲民之吏,百姓之命也。国以民为本,亲民之吏,不可以不留留意也”。[3]469针对思政教育管理绩效公平和效率不突出、考核体系未能彰显管理价值原则导向、正向激励的力度不强等短板。首先,考核评价标准需量化。考核方面可分为政治、思想、智力、道德、通识、身体、特殊、工作业绩等八个方面。其次,考核体系管理价值原则应注意“法约尔14项管理原则”,高校人事部门制定的绩效考核必须是能够提高和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明确工作分工、谨慎使用权力、严明纪律、统一调度、统一领导、坚持整体利益、维护秩序、实现公平、提高工作能动性以及团结精神等方面能力的办法。最后,要提高思政教育管理者对工作的认同感必须从“丹尼森动机理论”获得灵感,即从对自身工作喜爱程度、对自己以及家庭福利的关心、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幸福感、对学校以及学院改革发展目标关注程度四个考评倾向进行整合。将非经济性激励因素与经济奖励适当结合,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对工作的忠诚。
《群书治要》为代表的经典中蕴含着尧舜设谏鼓、立谤木的听取民意,知晓民情原始民主决策文化。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率先进行民主决策垂范,让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在民主文化氛围下不断增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书治要·管子》中还主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利民思想,这就告诉思政教育管理者一切目标都是为了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活动一切都要依靠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成果由学生共享。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域对“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根本问题的有力解答。
当前,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使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风险安全责任加重。《群书治要·尚书》中的治乱兴衰风险防范思想对于今天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校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具有重要意义。在风险防范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校园暴力、金融诈骗等校园风险事件应保持高度重视。在风险治理上,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等手段加强受教育管理客体的风险监管。在风险治理模式上,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探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中心力量风险治理。在学生健康卫生、人身安全、经济安全等要素上进行整体性治理。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通过大数据手段以大学生寝室为基本风险单位,实现网格化治理。在风险治理过程中要做到“慎厥终,惟其始”,一如既往的注重学生心理信心建设以及思想舆论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