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飞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株洲行政学院、株洲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29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和鲜明优势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对百年政党的政党制度探索历程以及政党关系作出理论回顾和经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理念、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从政治地位、优势所在、实践原则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展开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系列阐述,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萌芽、成型及其发展成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进行摸索、寻找、比较、研究、选择、践行、认可、推进的一个重要成果,经历了较长时间,付出了很多心血和代价,也收获了让当今中国屹立于世界政党政治之林的喜人成就。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对于政党制度的选择是无比正确、无比明智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复杂形势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精华思想融入中华传统“大一统”“和合”等政治逻辑,将马克思“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的倡导和嘱托转化为建党、兴党伟大实践,并建立最能凝聚人心、汇聚多方力量的政党制度、政治体制,极大动员了中华大地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到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激情与能量,从而形成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的辩证互动———党的领导越来越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越来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又进一步鞭策、推动党的领导力的提升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人民呼声,实现了“新思路”与“好传统”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新制度”与“实情况”的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把握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历史脉络、精准定位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历史基础和文化根基,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2]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政治论断,并用三个“新”和三个“有效避免”,系统深刻地概括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系列重要论述,着重从核心价值、结构要素、制度实践层面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民主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民主既是众望所归,真正的民主又总是难以期遇,人类对民主的追寻始终在路上。不管是希腊式的民主,还是当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噱头式”的民主,既承载了人类对民主的追求与期许,但都存在着诸多“瓶颈式”发展困境。当前美国种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政策和作派,离“民主”的政治理念相去甚远,民主的核心要素“民意”经常被白宫的政治寡头肆意践踏,各种偏离民主甚至抛弃民主价值理念的政治乱象让民众丧失信心,甚至严重撕裂了社会的整体性与和谐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的失序并引发各种社会乱象,无非一个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统治集团设计系列政治制度、开展系统执政活动,其价值目标不是所有民众当家作主的政治自由和幸福美满的日常生活,而是实现资产阶级最大限度的利益最大化、最大可能的社会掌控自如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一路拼搏过程中建立、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的就是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以真实的民主实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诺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恰恰是通过架构新型政党制度等系列政治制度体系,创造了和谐团结的政党关系,凝聚了社会各界的蓬勃力量,弘扬了优秀政治传统,在各个历史阶段克服了重重风险挑战,办成了利国利民甚至利于世界的大事,发展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最经得起考验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28
政治制度的规范、科学程度,是一个国家的治理实践是否有序、有效的关键方面。新型政党制度主要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政治协商制度。三个要素之间关系清晰,各个要素的内容所指定位精准,三者相辅相成,一同支撑起规范、系统、完整的新型政党制度立体框架,彰显了新型政党制度的规范性,三者“一体两翼”,统一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伟大制度体系中。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力量。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定海神针”,如果说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两翼”,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一体”。相对于另外两个组成要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是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16我国政党制度作为基本的政治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脱离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方向,更遑论实现斐然成效。
2.多党合作制度界定了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以及与共产党亲密无间的关系。多党合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势,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在长期摸索利于人民、利于社会、利于治理的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过程中,认识到要实施多党合作的重要性。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一切愿意和我们合作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存在的地方,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和它们一道工作的态度。”[4]在创建“三三制”政权、提出“五一口号”、领导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出于拯救中华民众于水深火热、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政治共识,逐步形成了当前合作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模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兄弟”般的感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基础上,多党合作制度引导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通过参与重要大政方针和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法律法规法典的制定和执行监督,通过积极踊跃投身重大社会活动,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3.政治协商制度勾勒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新型政党制度规范了协商民主的运行基础和基本运行规则,也提供了多党合作以及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可行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3]29-30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未来发挥作用来看,政治协商与多党合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政治协商既汲取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要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党外人士开展新春座谈时就指出“虚心公听,言无逆逊,为是之从”,既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具备博大胸襟,也道出了新型政党制度为参政党议政提供了广阔平台的客观现实。
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包容性、生命力,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3]17-18
新型政党制度自确立以来至今,正因为焕发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凸显了鲜明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的好与劣,关键是要用事实说话。习近平总书记以及理论界对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总结,都是基于历史实践,基于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政治实践中产生的重大影响、带来的良好制度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多种形式鞭策、激励、引导新型政党制度为中国发展强大、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在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事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展各种合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事前商议、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督查提出建议等多种形式的协商,确保重大事项的方向正确、顺利实施并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既能形成共识度高的重大政策和路线并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的贯彻落实,又给不同界别、不同党派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表达和参与的平台,广泛凝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错综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新型政党制度始终能确保形成真正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并且取得持久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成功实施,以其惊人的成效证实了其科学性、先进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3]124对于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看得很重,对其在新时代政治实践中的坚持和发展提出了两个维度的根本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论是实践前行的旗帜和号角。在政治方向、政党制度等重大理论问题上,我们要坚定自信、要有坚定的政治定力,决不能支支吾吾、言辞含糊,更不能自乱阵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用先进理论“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3]62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站在伟大奇迹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点上却经常面临发展模式、政治制度等话语“瓶颈困境”。在深刻掌握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要不断推进政党制度理论创造和创新,主动掌握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的话语权。要讲清楚“新型政党制度从哪里来、新型政党制度是什么、新型政党制度好在哪里”等几个关键问题,要树立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基本范畴、观点原理到理论内容,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基本方向、贴合时代特征、说服力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出发,要求通过强化执政党和参政党的能力建设,着实践行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制度科学内涵,最终实现新型政党制度更高水平的效能。
1.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巩固并拓展新型政党制度内涵的重要保障。党的执政能力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稳固,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领导核心,其执政能力、政治领导能力的高低必然直接关乎制度实施进程中的效率高低、机制健全程度、效果好坏以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秉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立足实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充分汲取历史智慧。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从严部署:一是搞好党的建设尤其要狠抓政治建设,要提升党员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能力、提升党员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尤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的能力。二是加强和人民群众之间密切联系,增强依靠人民攻坚克难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做足够的调查研究,从群众当中掌握经济社会的真实情况与各种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关键原因。我们党必须传承与人民血肉相联的优良传统,增强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幸福的能力建设。唯有做到这一点,在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领导地位才能得以保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也才能得以真正实施并产生良好效应。三是锻造在新时代攻坚克难的本领,提升推进发展的能力。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既立足于良好的起点,又面临许多见所未见的风险挑战。破解“到底以何种理念指引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部署什么样的发展格局”的时代难题,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首要问题和重大任务,也是动员多党合作、推进政治协商的关键要素。未来,中国共产党应当进一步立足国内高质量发展起步奠定的坚实基础,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调整提供了重大机遇的客观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拓展领导发展的路径、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战略框架中引领中国再创辉煌、彰显超强领导能力。
2.加强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是实现并延伸新型政党制度内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2月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提出了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重要政治论断和新命题对民主党派的能力建设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要求,即各民主党派与执政党之间还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参政党不同于反对党和在野党,参政党的身份要求各民主党派有参政的情怀、有参政的智慧、有参政的能力和有参政的行动自觉。于是,参政党的能力建设便成为摆在各民主党派面前的急切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政党要提高思想站位,认清形势要求,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抓自身能力建设,弘扬优良传统,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按照总书记多次作出的明确部署,“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5]。如此,各民主党派才能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自觉服务大局、维护大局,协助党和政府凝聚民心民力、推动改革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共产党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创美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