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卫华
(河南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先后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座谈会、发布规章制度等多种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顶层设计和细化指导,深刻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下简称“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根本思想遵循。总观“重要论述”的历史生成,是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大局”的大历史背景,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的历史传承和新时代发展,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分析解决问题一以贯之的历史思维方法,是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历史思维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34理论从实践中来,也为解决实践问题而生,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并得到检验和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理论之问,应该也必须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样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2]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已经实现,现在正处于向第二个奋斗目标前进的历史交汇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奋斗目标,不是敲敲打打就可以实现的,伟大事业需要进行伟大斗争,伟大斗争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5。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的有用人才,更是要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有用人才,是知识技能和政治立场均需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阐释基本原理、讲好中国故事,为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小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终生的伟大志向,是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4]77。“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5“两个大局”是新时代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的基本出发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新“局势”。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际局势的最新的、总体性判断,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国际大背景
一百年前,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军事优势侵略、殖民东方国家,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和中国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重塑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升全球治理加快变革,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得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均衡,大国战略博弈推动国际体系深刻变革。上好思政课视野要广,要有国际视野,要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去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放在国际背景中去,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才能在横向的对比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世界大变局下,“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5]。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告诉青少年学生,要认清国际形势,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迷失,而要自觉树立起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信心,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
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2]7。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这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伟大的革命和建设达到的。学史增信、学史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以这伟大的实践为基础,讲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过程,讲清楚离未来真正完全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还需要经历那些困难,付出多大努力,教育青少年学生传承英雄模范人物的家国情怀、革命斗争,肩负起年青一代的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奋斗。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前人已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这一生命线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2]2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及时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经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各级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红色政治基因。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20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把党建设的坚强有力,在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革命边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教育,是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信任,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不二法宝。“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在列宁小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解放区的小学、陕甘宁边区的中学开设‘政治常识’课程。”[2]2这些课程的开设,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吸引了一大批国统区的爱国青年投身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红色的政治基因,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注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武装学生,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接班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就召集清华大学等十九所高校负责人,指出高等教育改造的方向是“一切服务于国家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并提出“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政治课学习”[7]3。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高校要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的国家建设人才而努力”[7]12。1958年,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7]135。学校把这一系列会议和精神作为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开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体制机制,进而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就要求专科以上学校必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7]3,1950年,政务院《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规定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课程,[7]16“以开展新民主主义的学习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7]2“进行马列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7]11。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聚焦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并得到积极拓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意见的通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真正地把高等学校办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强阵地”[7]6。1994年,中共中央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2001年,江泽民同志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即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六大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7]9。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系统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并确定了新的课程方案(“05方案”)。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1.系统谋划,加强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
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意义、发展定位、面临任务和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重大问题,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从战略高度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为新时代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南。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7年底,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南,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2.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2015年7月,教育部实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调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做出历史定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殷切期望,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的精辟指导,对各级党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领导和支持提出了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在总结历史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的开创性工作,更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以贯之的关注和思考,其中蕴含的思维方法尤其是历史思维方法,也是我们领会贯彻“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线索。
历史思维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方法。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运用历史思维,就是善于从唯物史观出发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进而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思考。“重要论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置于“两个一百年”和“两个大局”的大历史背景中,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视野的开阔与历史资源的运用,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去思考擘画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蓝图的智慧和伟力。
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8]302也只有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把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内,才能搞清楚其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的进步发展不但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顺利解决。解决好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问题,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提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范围内,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培养能完成“两个一百年”历史伟业,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从根本是讲清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提到如此重要地位,一是实现伟大奋斗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5二是培养人才任务艰巨,“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5,更何况,“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2]5,就需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主渠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初心使命的完成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基本立场、深沉的人民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40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开篇就首先简要回顾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思政课建设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历史成绩,为新时代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历史借鉴。以史鉴今,新时代以来,党之所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就在于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历史教训的吸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优势和不足的分析,也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也要有历史视野。要有一种大历史观,把历史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打通贯穿进行考察研究,把每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置于历史发展的整体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抓住某个特殊历史时期,从而割裂开与前后历史发展的有机联系。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一百七十多年中国革命斗争史、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融会贯通,把每一个历史时期放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条件下来考察,搞清楚每个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任务及与前后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关系,才能对历史发展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才能对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得更深刻,对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得更准确,才不会犯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9]22,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形成历史视野,如何在课堂上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树立正确历史观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历史视野,目的就在于要使教师们学会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精准鉴别收集整理历史资源,并对这些历史资源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以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10]6,历史中包含着前人在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一系列智慧总结,也凝聚了前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许多关系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思考。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囿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不能从事必躬亲的实践中取得所需要的知识,而历史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人们获取知识的限制。通过对历史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从历史中获取智慧,从历史中坚定信念,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使历史资源真正做到发挥“教科书”和“营养剂”的作用。其中,挖掘历史资源,讲好历史故事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2]22。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出现了无数具备深厚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思政课教师以这些精神为引导,挖掘能充分体现这些精神的案例事例,用心讲、动情讲,把学生带到这些伟大历史实践的场景中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生成的视角探寻“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对于我们整体认识、深刻理解、准确贯彻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就历史过程而言,其必定有“重要论述”得以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和实践来源,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历史的思维模式,这些都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论述”精神需要重点把握的。把握住了这些理论要点,也就能从整体上、彻底地领会贯彻“重要论述”,就能在思政课建设上出实招。另外,“重要论述”是历史发展的,它不是已经完成的封闭的理论,而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论述”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还要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谋新篇、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