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民,金 娇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用其所代表阶级的政党理念、道德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思想政治引领,使其形成符合该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力量。其目的就是通过展示其所代表阶级的政治文化,引领全体社会成员了解并认同该阶级统治地位的政治合法性。①该概念来源于本文第二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是本文两位作者多次商讨后议定。作者尚未在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使用过该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建立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以及“力”这三个关键词汇的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概念。“引领”意指引导并带领跟随者向某一方向行进,强调的是靠自身魅力让客体自觉自愿主动跟随主体向前行进,具有指引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中的“力”是物理学中的“力”在精神领域的借代,是一种双向且正向的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培养“政治社会人”的重要教育载体,具有启民智、凝民心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由其天然使命所决定,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魅力与功能发挥程度的直观反映,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达到理想状态的目标设定。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身的引领力是使命所然、时代之需。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在学理上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生成逻辑,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命题贡献力量。
坚实的理论根基是思想理论产生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和社会意识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生成根基和逻辑起点。
第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提供了立论之基。其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命题上:一是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p778)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的自我意识产生的开始,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以,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时,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受众定位于现实的、活生生的有自由自觉的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逻辑基点。二是人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01)这就是说,只有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p571)的论断。换言之,社会共同体是人的自我意识生产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的实践场域,人唯有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因而,人占有自己本质的前提在于通过外界力量的干涉实现个人社会化。这一特征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依据。作为一种政治倾向性选择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目标就是通过传递并解读其所代表阶级的政治文化来提升社会个体的政治文化素养,唤醒社会个体的主体意识,引领社会个体正视自己在社会共同体中的嵌入角色和主体价值,自觉做出倾向性选择,实现政治道德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完善,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三是需求是人的本质特性。马克思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2](p15)不断增长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因,也是刺激人完善自我的内因。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精神饥渴”和“思想骚动”的精神危机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对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的观照为基调,从社会成员思想矛盾的根源出发,通过传递本阶级的先进价值理念为社会成员提供“理想意图”的政治意识,以此来引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同时引领社会成员正确看待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解决社会成员的信仰迷失和心理问题,启迪社会成员的个体自我认知自觉、实现个体自我认知协调、弥合个体的精神危机和赋予个体强大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引领,就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一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生根于社会存在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味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必然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社会存在的多面性导致了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反映社会存在积极方面的社会意识具有积极性,相反反映社会存在消极落后方面的社会意识具有消极性。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所起的社会作用也是有区别的,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引领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社会推进功能;相反,消极落后的社会意识延缓甚至妨碍人的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社会阻碍功能。社会意识依赖、反映社会存在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传输先进的社会意识的基础上,帮助社会成员了解落后消极社会意识的根源、性质,揭露错误社会意识的虚假性,形成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从而达到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价值理念方向与改善社会成员思维的目的。因此,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这一特征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二是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的群体影响力。所谓社会意识的群体影响力是指社会意识作用于社会成员的广度和深度。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化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换言之,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如果掌握社会成员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就会导致社会黏合效应不足,群体意识涣散,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就会陷入混沌,最终造成社会动荡。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存在的现实价值:在多元化社会中,作为传递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解读代表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政治观、价值观、利益观等思想观念进行塑造,并与落后的社会意识进行较量,争取社会成员对其思想理论的自觉信服和认同,吸引社会成员心甘情愿地向本阶级靠拢。因而可知,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要想占据上风,就需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助力。
“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p603)在我国,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不懈追求。因此,要阐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就必须梳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极为注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启迪民智、引领群众形成正确的政治判断力。从1921年伊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进行了探索。1932 年,《中央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首次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著名命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到革命、经济和文化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革命、经济建设等工作的全面引领。1938年,抗战的残酷性让部分共产党人信念动摇,军队士气低落。面对这一形势,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论述了战争的发展方向和抗战前途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4](p511)的科学论断。同时,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领力,必须“抓住每个时期的中心问题来扩大党的政治宣传”,[5](p885)及时主动地用正确的理论阐释清楚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让社会成员在了解局势的前提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帮助人民群众脱离剥削压迫的政党。这一论述为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整个抗战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建设工作始终围绕着“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4](p481)这条主线进行,同时认真分析干部、士兵、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群体差异,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运用与之相应的内容和形式,“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众晓得党的理论、主义、政策”,[6](p345-346)帮助军民了解共产党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引领军民同心向党步调一致,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强大新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部分成员居功自傲的情绪开始出现,为了防止党内骄傲情绪的滋长,中共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场以“三反”“五反”①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要求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开展“三反”斗争。1952年1月,中央决定在私营工商界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60,161页,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运动,教育引领运动的目的是“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7](p256)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运动,全党上下认清了革命道路的任重道远,抛开私心杂念众心一致地跟随中国共产党继续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为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稳定人心、凝聚共识的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加速和优化发展的过程。为了解放人民群众被“两个凡是”禁锢的思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下,自1978年始,思想文化界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运动。中共通过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广大干部群众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贡献了巨大能量。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建设的任务进行了正确把握,即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建设要以服务党的任务、目标为方向,立足社会建设的实际问题,引领社会成员思想与党中央同向同行。这一论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准确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作用下,我国社会政治经济迅速稳定并发展。1985 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四中全会上,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经济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割裂的倾向,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防止经济建设走偏走歪上的方向引领力。在邓小平同志的号召下,全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了引领魅力,保证了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为我国各项事业的繁盛发展提供了合格的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格局的扩大,思想文化界受到国内外多种不良社会思潮的攻击,思想战线上的精神污染开始蔓延且日益严重,导致人心浮动、思想躁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被弱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遭受了威胁。面对这一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8](p306)他明确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在凝聚民心、保证党的基本路线顺利落实的必要性,充分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在夺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中的“定海神针”功用。中共中央积极吸取教训,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指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引领力,提升宣传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站位,纠正了思想界错误思潮横生的乱象,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维度,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力。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中国向全世界敞开了更大的怀抱。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总结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生成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把加强制度建设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9](p1693)的重要论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建设摆在与制度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遵循“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0](p425)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传递,引领社会成员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中主动辨识、自动选择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激发和调动社会成员为社会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以思想统一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1](p376)进一步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他指出,在我国面临的诸多矛盾、风险、挑战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发挥“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1](p378)要在传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引领社会成员分清合理需求和非合理需求的界限,认清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休戚关系,同时引领社会成员明白任何一个国家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从实践理性的原则出发、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解决方案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论述,为强健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2](p544)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生成的内生动力。立足新时代,国家要维护本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保证本国的经济建设平稳运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意识形态安全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关键。信息社会背景下,辨别能力弱的个体的思想和情感容易被符合自己审美的信息所裹挟,这些信息所携带的情绪会感染个体,让个体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深信不疑,这种“夹带私货”的认知会随着情绪链条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传递形成群体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信息社会中个体易受群体情绪影响的这一特征导致了后真相问题的出现。所谓“后真相”,意指相较于客观事实,公众更易被社会舆论所挟带的个人情绪所影响这一情形。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挑战:人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上面,这就意味着人们会将想象力叠加在事实上面,导致事实被幻想所掩盖。因此,“后真相”问题的出现极大地威胁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p170)如果我们对“后真相”问题放任自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就是深刻的历史教训。面对“后真相”问题给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关键的问题不是被领者消极的和间接的同意,而是单独个人的积极的和直接的同意。”[13](p23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引领力的作用点,“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4](p79)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向,以严密的逻辑对社会情绪鼓动者所传递的错误信息展开擘肌分理的剖析,直面舆论热点和政治经济社会中的敏感问题,让社会成员以清醒的头脑看待社会情绪鼓动者的不良动机和阴暗心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件的客观真相、看清西方形式民主与我国实质民主之间的区别。同时,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警觉,加大引领力度,做到及时主动发声,划清是非界限,消除杂音,从而破解“后真相”问题所带来的困扰,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经济建设平稳运行的保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5](p15)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必须服务于这个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能够引领国家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能够凝聚共识,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正确的方向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经济发展史也同样证明,经济发展效率不仅取决于资金、技术等客观因素的投入,同时也取决于方向是否正确。因此,保证经济发展方向不偏不倚、稳步向前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创的经济时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未能充分发挥其引领力,及时回应和矫正社会成员的悲观心态,无疑就会影响经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正如马克思如言,“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16](p687)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矫正社会成员的悲观心态、保证国家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就必须协同多方力量,从社会成员心理入手,高度关注经济建设中人们的思想政治方向问题,向社会成员普及我国抗疫防疫发展史,以及对比国内外疫情防控现状,有理有据地剖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面对危及人民利益的重大事件中所彰显出的政党优势和制度优势。同时,运用数据向社会成员展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让社会成员以理性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对待当前疫情对我国经济所造成的暂时性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建设中现存的一些困难,引领社会成员积极展开逆向思维,从危机中见新机,从而为社会成员注入强心针,帮助其纾解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能够凝聚社会共识,为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提供动力。没有广泛共识,经济建设就很难顺利推进。齐泽克曾说:“脱离了信服的服从不是真正的服从”,[17](p51)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目的就是引领社会成员因信服而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多角度剖析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社会思潮的根源和本质,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使社会成员看清社会建设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实质,让社会成员明白稳健渐进的改革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才能引领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减少改革的阻力,并增强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信心,保证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感显著增强,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发挥集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新兴阶层诞生,利益阶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利益阶层多元化所带来的迥异的利益诉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最终都成了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如何调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冲突、化解阶层矛盾、让不同利益群体都能拥有获得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的出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调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引领社会成员正确看待群体利益差异。列宁认为,“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绝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18](p147)显而易见,思想政治教育倘若没有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作用点,不能引领不同利益主体正确看待利益诉求,就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最终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指导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成员的现实利益,保持理想与现实的适度张力,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需要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思想转化介质,把高屋建瓴的理论体系与社会成员对生活的现实感受融会贯通在一起,使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价值理念融入社会成员的生活,让社会成员能够将其与自身的价值愿望相连接,让这些理念变成触手可及的理论形态。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还要认真直面、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变化背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困境,为人民代言、为群众发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不同利益主体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消除不同利益群体间差距的努力和成绩,让不同利益主体能够从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所有社会成员看到中国共产党是民生福祉的保障者。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引领人们培养正确的需求观,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弥合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思想间隙,化解现代社会中利益冲突所带来的思想观念间的矛盾,从而更好地引领社会成员认同并信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激发和调动社会成员主动调整自我行为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