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娇娇,杨志勇
(河北北方学院 公共体育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农村学校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不断进步是解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的关键。后疫情时代,农村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适时作出改变。
体育教学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早已开始重视体育,但基层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关注仍远远不够。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落实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后疫情时代这些影响尤为明显。
少年强则中国强,农村小学体育教程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疫情期间,农村小学体育课一再被忽视。疫情过后,体育课程由线上教学回归到场地教学,但学校为了弥补疫情期间耽误的文化课,大部分体育课被用来上文化课。此外,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上级领导和学校不够重视;专业教师少;体育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供应不足等[1]。相较于城市而言,重文轻体的落后现象在农村更加严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与健康卫生脱节,大多流于形式,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由于学校和家长并不重视体育课程与卫生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小学生的近视、肥胖和心理问题等大幅增加,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薄弱。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人们深刻意识到运动是最好的药物。
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两者相辅相成。当前,学校与家庭的联动并未形成,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家长大多缺乏体育常识,而更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农村家庭基本上是由老人抚养孩子,留守儿童日益增加[3],老人对体育教育的关注更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后,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家长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后疫情时代,体育有必要、有责任且有义务充分发挥出其在增强学生体质、推进中国健康建设和助力科学防控疫情等多方面的价值,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4]。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正常实施,切实将体育的益处带给学生。
小学生朝气蓬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对小学生进行灵动的体育教育并塑造其强健体魄是刻不容缓的,这就要求在后疫情时代下学校体育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学校领导应具有高度的体育强国思想觉悟,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管理,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以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全面地培育小学生。学校应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素养,并推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更有能力凸显体育课程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也更能灵活地依据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场地设施为增强小学生素质教育、自身健康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运用现有体育资源设备,对学校空余场地实行合理利用,使用现有资源自制器材,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利用。一方面,为当前在经费短缺和器材缺乏现状下能够顺利实行体育课程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可从侧面培养师生的体育教学创意和动手能力。
学校领导应切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树立健康教育理念。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落实好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使参与体育锻炼的小学生获得健康愉悦的身心体验,学到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的知识,从而让体育真正回归教育。开展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来构建体育运动与日常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体育活动融入和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学校在课间安排眼保健操和晨跑、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体育卫生知识、学校组织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等。体育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应该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5]。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和社会体育活动,学校和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6]。在后疫情时代,家长更应意识到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重要性。家庭体育是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起点,没有父母参与的“体育”是不完整的“体育”。对父母而言,首先要转变自身思想,增强体育运动意识,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起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融入家庭生活。学校也应该积极动员家长支持学校的体育活动。总之,体育锻炼不应该成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盲点,而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后疫情时代,体育教育将会向体育运动效率化、体育课程衔接化和体育意识终身化方向发展。
要改变体育课可有可无的观念。体育教师要树立“体育自信”,家校携手强化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思想,使学生明确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益处,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课程要做到灵活多样,发挥出每堂体育课的最高教育效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于素梅表示,体育课程的衔接不足问题存在于学生的小中大学各个阶段。从表面看,学生每个阶段都会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但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一项专门的体育项目。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划分出系统完整且递进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大中小学阶段的衔接过渡。
7~12岁是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和培养体育意识的黄金阶段,但小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没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应在确保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能够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的同时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7],让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后疫情时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引起人们的关注,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也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体育教育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但挑战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国家、社会和学校在后疫情时代做到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推进农村小学体育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