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同治在慢性便秘中的运用心得

2021-01-12 05:41:00余悦鲍新坤林爱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7期
关键词:脾土运化肝气

余悦,鲍新坤,林爱珍,*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林爱珍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慢性便秘研究,她在临床过程中发现慢性便秘患者在就诊时亦多伴随情志变化,比如明显的焦虑、紧张、抑郁倾向,当患者出现情志异常时,又会进一步加重便秘病情,故在临床上对慢性便秘患者辨证施治时尤其注重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思虑伤脾”的角度着手,把握对肝脾二脏的调畅,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辨病相结合,运用“疏肝、健脾”二法在临床上收到了很好的疗效。故在此将肝脾同治在慢性便秘中的运用心得与同道分享。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便秘又称“大便难”“后不利”“脾约”等,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1-3]。“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便秘的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饮食、情志、劳倦、内伤、年老体弱等均可导致便秘,“魄门亦为五脏使”(《素问·五脏别论》),便秘与五脏皆有关系,但长期慢性便秘患者情志方面的因素占很大比例[4],从传统中医理论认识来说,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木不舒,肝气失于调畅,气机的疏通受到影响,则木郁克土,加之思虑伤脾,导致脾运化失职,使得脾土传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失调,则进一步加重便秘,故慢性便秘的发生虽与五脏皆相关,但与肝脾功能失调尤为密切[5]。林爱珍教授一直从事便秘相关临床研究[6-8],林爱珍教授着重从肝脾二脏同治的角度入手,因为生理上二脏相互联系,病理上二脏相互影响,若单一疏肝而不健脾则失中焦运化之效,若单一健脾则失肝木条达之功,不能单一治疗某一脏,故二者需同时兼顾,不可偏颇,舒肝木,健脾土,二法并行,进而肠腑功能得以恢复如常。

2 肝郁、脾虚与便秘的关系

2.1 肝郁与便秘的关系

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转;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升降有序,在气机的推导下肠道正常排出糟粕。郁怒伤肝,肝气郁滞,气机的疏通和调畅受到影响,则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可致便秘的发生,故《金匮要略》云:“肝气既逆,则不疏泄,故大便难”,肝郁日久化火,煎灼津液,更会使得大便燥结。

2.2 脾虚与便秘的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脏腑气血充盈;“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五经并行”。若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均会导致便秘。脾胃还有运化水湿的功能,通过脾胃的运化,水液正常敷布全身,濡润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水液不能正常敷布,肠道失于濡润,大便不通。

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肝脾宜升,胆胃宜降,肝胆与脾胃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关系密切。长期便秘患者情志因素较重[9,10],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倾向等,肝木不舒则失其条达之性、疏泄之权;肝木横克脾土则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水湿津液,纳化升降失常。无论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郁不畅;或者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脾土虚弱;亦或肝郁脾虚二者皆有,均可招致木胜乘克脾土,木郁土壅,肝气郁滞,失其疏泄,横克脾土,思虑伤脾,失其运化,可导致糟粕传导失司,大便难以排出。

3 肝郁脾虚证型特点

临床中我们发现肝郁脾虚证便秘患者的焦虑状态比较严重。大多表现为纳差、气短、乏力、胁腹痛、口苦咽干、郁闷叹息、排便无力,舌红或淡,苔白或黄,脉弦细。多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情绪不宁,思虑过重,多伴胁胀胸闷,嗳气不舒。此证型患者便秘与焦虑常互为病因。特别是老年长期便秘患者,深受其苦[11]。多因情志焦虑,致使肝气郁结,气机郁滞不得宣达,肝郁横克脾土,加之思虑伤脾,使得脾运化传导失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糟粕内停终致便秘。故治宜疏肝健脾二法同行,肝气疏则郁结除,脾气运则传导通。

4 治则治法

针对肝脾同病的慢性便秘患者,林爱珍教授制订了基本治法“疏肝健脾,调畅气机”。慢性便秘从肝脾入手,进行诊疗,突出病机之本。在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中,运用疏肝健脾法以畅脏腑气机,使津液输布如常,此为治疗该类病症的关键。同时辅以改变生活习惯,调畅情志,便可显著改善便秘。常用方剂为自拟化郁通便汤:太子参10g,麸炒枳实15g,厚朴10g,炒白术15g,山药15g,炒白芍15g,茯苓15g,法半夏10g,莱菔子15g,砂仁6g,甘草10g。

4.1 随症加减

大便秘结严重者,加柏子仁、火麻仁;纳差者加鸡内金、神曲、陈皮;舌尖红者加黄连;口渴口干者加玄参、麦冬、玉竹;腰膝酸软、畏寒着加肉苁蓉、肉桂、制附片;舌苔腻、自觉困重者加扁豆、法夏、薏苡仁;月经量少、失眠多梦者加当归、夜交藤。

4.2 常用药对

从林爱珍教授临床常用方剂用药中,常用的药对有:①枳实配厚朴,枳实可消痞除满,厚朴可宽胸下气,二药配合,温凉并行,行气之力大增,重在行气宽中,除满消胀。②太子参配薏苡仁,太子参性能缓和,清补之品,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③白术配茯苓,白术味苦甘性温,为补脾之要药,茯苓味甘淡性平,为健脾渗湿之要药。二药相配,守中有通,白术促进脾胃运化水湿,茯苓使水湿从小便而去,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

5 典型案例

患者陈某,女,56 岁,2018 年2 月28 日初诊。主诉:大便排出困难伴焦虑5 年余。现病史:大便排出困难5 年余,便质软,难排出,无便意,大便四五日一行,长期靠泻药及开塞露辅助排便,用药后症状稍可缓解,停药后症状反复,曾于多家医院就诊,经肠镜、全腹及盆腔CT 等辅助检查后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结肠传输试验示:排空试验明显延迟,盆腔乙状结肠、直肠见大量高密度造影剂。排粪造影示:直肠内粘膜脱垂。刻下症见:大便4 日未行,脘胁部胀闷不舒,伴隐痛,纳食不香,思虑较重,易乏力,夜间入睡难,晨起口苦口干,小便调,已绝经8 年,舌质红、边有齿痕、舌苔黄,脉弦细。分析: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因七情郁结,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或阴血暗耗,则出现胁痛、口干,舌红、苔黄、脉弦;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则易肝气横逆犯脾,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则见乏力,纳差,脘腹不适,脉细之征,进而影响下焦运化,肠腑不通。治宜疏肝健脾,理气通便。经加减逍遥散治疗。处方:柴胡15g,黄芪30g,法半夏10g,白芍15g,当归15g,茯苓15g,炒白术10g,山药15g,扁豆10g,砂仁6g,百合10g,柏子仁15g,炙甘草6g,薄荷6g,鸡内金10g。14 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晨起空腹服。嘱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适量运动,并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摩腹及提肛。

二诊(2018 年3 月14 日):服药后排便较前好转,有便意,便质软,二三日一行,睡眠可,腹胀有减,口不干,时有嗳气,舌质红,苔薄白,脉弦。在上方基础上加旋复花15g,炒枳壳15g,通降胃腑气机。7 剂。

三诊(2018 年3 月21 日):患者诉排便较上次通畅,纳食可,寐可,但白天仍易疲惫,胃脘部偶有隐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守上方加太子参15g,炒白术改为20g,补气健脾。7 剂。

按:本案患者守上方服用一月后,患者诸症明显缓解,大便排出通畅,质软成形,大便每日晨起一次,无其他不适,有效。患者5 年前出现大便排出困难,久治不愈,思虑较重,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暗耗阴血,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液气机运化失常,进一步加重便秘症状。患者本病迁延日久,累及脏腑,不从脏腑论治则难去其根。本案辨证,紧扣肝脾,从脏腑论治,抓住便秘日久,胸胁隐痛,纳食不佳,乏力,口苦口干,舌红、舌边齿痕、苔黄,脉弦细之主症。次证如眠差,可因肝血暗耗,血不养神而见症。林教授在诊治中首先注重主症,结合病机。本案用逍遥散加减,逍遥散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配伍黄芪、太子参补气健脾,扁豆、山药、砂仁、鸡内金温补脾胃,理中焦气机,百合、柏子仁养阴清热安神。本案始终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立法用药贯彻始终。同时注重随症加减。

6 讨论

便秘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机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魄门亦为五脏使”便秘与五脏皆有关系,但长期慢性便秘的发生与肝脾功能失调尤为密切。肝气郁滞可横克脾土,思虑过重亦伤脾,故影响脾土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及水湿的输布,从而导致排便不畅。鉴于肝脾在功能性便秘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故在辨证治疗中应明辨虚实,肝脾同治,标本兼治,拔除沉疾。《丹溪心法·六郁》中记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表明了情志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林教授认为,在临床治疗中要把握根本病机,从脏腑入手,从肝脾论治,一方面疏肝木,调畅郁结的气机,另一方面健运中焦的脾土,拨通气机枢纽,恢复肠腑的传输功能,使得津液正常输布,糟粕顺利排出。

猜你喜欢
脾土运化肝气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2:08
春季养肝食何“味”
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养生阅刊(2020年11期)2020-12-23 04:37:54
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
中医药通报(2020年6期)2020-01-10 21:12:29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哈尔滨医药(2015年6期)2015-12-01 03:58:25
总是悲伤可能是肺出问题了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