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坤,夏 勇
(1.长春市海峡医学美容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2.辽源市中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肺癌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趋势,故而需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其中外科手术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肺癌早期、中期患者的首选方式[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的方式也逐渐改善,自1992年有学者首次报道在胸腔镜下实施手术治疗肺癌开始[2],该术式在临床中得以不断开展和应用,其优势也逐渐突显出来。本文即将该术式治疗肺癌的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进行了对比,现将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共选择66例肺癌患者,时间2018年6月~2019年10月,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男39例,女29例,年龄44岁~57岁,按术式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33例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44~56.5岁,平均年龄(47.99±3.26)岁,病程1个月~4个月,平均(2.11±0.53)个月;对照组33例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5~57岁,平均年龄(47.68±3.53)岁,病程1个月~3个月,平均(2.06±0.55)个月。两组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①年龄40~60岁。②均符合肺癌的诊断标准[3],明确诊断为肺癌,无远处转移者,且有手术指征、可以开展手术治疗。③肿瘤长径>5cm者。④排除不能耐受手术者,预期生存期不足6个月者合并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⑤签署手术及研究知情同意书等。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应用x2检验、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全部肺癌患者均在术前完善必要的检查,以明确病情及手术方式,做好病情的全面评估。同时告知患者做好接受手术的准备。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合的抗生素以预防发生感染,并给予镇痛药以止痛等对症治疗。
本组肺癌患者实施传统开胸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切口多选择在第5肋间,切口长度一般在20mm~25mm之间,但不超过30mm。嘱患者取仰卧位,全麻起效后开始手术,先逐层切开皮肤、肌肉、胸膜,入胸后将癌变的肺叶全部切除,再对淋巴结进行全面清扫,再给予闭式胸腔引流及常规缝合等。
本组肺癌患者实施胸腔镜下手术治疗:一般在腋中线第7肋间或第8肋间做切口,切口长度在1.0~1.5cm之间,嘱患者取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上举并固定,常规全身麻醉起效后,采用胸腔镜系统,呈30°置入胸腔镜后开始探查,主要观察肿瘤位置及大小、浸润程度、纵隔淋巴结肿大、与临近血管关系、胸膜粘连等;然后在在腋前线第4~5肋间、腋后线第6~7肋间分别做切口,以开展手术及相关的辅助操作,包括分离粘连、病灶解剖、切除肺叶、清扫淋巴结及止血等操作,最后冲洗胸腔,确保无漏气后,给予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缝合等。
①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引流量等。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引流量等指标分别为(102.46±11.57)ml、(130.63±11.28)min、(5.18±1.06)个、(509.68±79.25)ml,对照组分别为(151.33±15.29)ml、(166.38±16.79)min、(5.27±1.13)个、(712.46±88.67)ml,两组比较,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33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3%;对照组33例患者中,有3例术后感染,1例发生呼吸困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肺癌的危害性极大,属于重大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病后应立即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如及早的给予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4]。胸腔镜下手术至今已近30年,在早期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该方法未能够得到有效的临床应用[5],而随着其逐渐的使用开来,应用病例数也逐渐增多,技术成熟度也日臻完善。本次研究即比较了胸腔镜下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胸腔镜下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亦少,同时引流量也少,与相关报道结果[6]大致相当,而其清除淋巴结数目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提示该术式亦可有效的清除病变淋巴结,另外,该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传统开胸手术,以上结果均提示该术式治疗肺癌具有良好而肯定的效果,故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