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1-12 04:12刘新新门艳军郭金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躯干患侧角速度

刘新新 门艳军 郭金龙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康复科,天津市 300452

脑卒中后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中以步态异常最为常见,肌力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肌力下降可影响患侧下肢负重及重心转移,以及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等,进而影响患者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1]。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安全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可对功能障碍的肢体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方案[2],本文主要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美国型号为HUMAC NORM的多关节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增加患侧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并且应用了向心/离心性收缩的模式以观察疗效,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2007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出血与脑梗死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脑组织受损;年龄<70岁,病程<6个月;生命体征平稳,无认知障碍;患侧下肢及躯干肌力>3级,且Brunnstrom分级Ⅳ~Ⅴ级;改良Ashworth肌张力痉挛评定<Ⅱ级。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40min/次,2次/d,5次/周,持续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选择持续被动关节活动(CPM)运动模式和等速向心/离心模式。(1)髋关节等速CPM模式:仰卧位,角速度设置15°/s,共5min。等速屈肌和伸肌向心/离心模式:角速度分别设置为60°/s、90°/s和180°/s,20次/组,共3组,组间休息1min,1次/d,持续6周。(2)躯干等速CPM模式:立位,角速度设置15/s,共5min。等速屈肌和伸肌向心/离心模式:角速度分别设置为45°/s、90°/s和120°/s,20次/组共3组、组间休息1min,1次/d,持续6周。

1.3 评定标准

1.3.1 多关节等速测试与训练系统:准确调整设备,安装适配器,设定好模式、角速度和次数,进行重力补偿后开始分别进行髋关节与躯干屈伸肌测试,测试间隔1h,测试完毕获得评定指标为角速度为60°/s(5次)髋关节与躯干屈伸肌的峰力矩(PT)及角速度180°/s(15次)屈肌和伸肌的总功(TW)。

1.3.2 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测试前在踝关节处正确佩戴F-传感器,穿戴胸带/背心装置,使用减重系统预防患者摔倒,获得在患者治疗前后步速相同、步行30s后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频、步长、触地时长。

1.3.3 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共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与躯干的伸屈肌的PT及TW值比较 治疗前2组等速相关指标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均增加(P<0.05),且试验组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与躯干伸屈肌的PT及TW值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髋、膝和踝关节ROM及步频、步长、触地时长比较 治疗前2组步态时空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侧下肢步长和触地时长延长,髋膝关节屈伸角度扩大,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扩大(P<0.05),且试验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髋、膝和踝关节ROM及步频、步长、触地时长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结果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SF-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2组患者SF-36均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的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结果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康复理论及治疗技术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力下降是由于中枢神经因素与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共同作用,而适当的肌力训练并不增加肌肉痉挛,且能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利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彭杰等[4]研究在观察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等速肌力训练,也证实了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临床研究证实等速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但以膝关节等速训练研究居多,而以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等速肌力训练研究不多,本研究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的等速向心/离心训练模式,此训练模式更能反映运动肌群在活动状态下的实际功能,因此这种肌肉收缩方式的测试和训练正逐渐被临床应用。本文结果显示下肢步行功能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1)躯干和髋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增强了躯干姿势调节的先行性及躯干的稳定性,及其与下肢的交替运动协调性,从而最终促进脑的功能性重建[5],改善下肢的步频、步长及站立相。(2)治疗过程中髋关节及躯干的主动和被动的运动,有助于形成新的感觉运动通路,促使患者下肢神经功能恢复[6]。(3)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膝过伸及膝关节和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易引起摆动期廓清障碍,使步长缩短,可进一步影响患者步行速度,考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臀大肌肌力低下,伸髋受限无力,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伸髋屈膝受限导致摆动延迟[7]。陈小虎研究发现[8],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提高髋关节屈伸肌群的肌力,尤其是增强伸肌群力量能提高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和步行速度,增强屈肌群力量能够提高屈髋屈膝能力,并能够稳定骨盆从而改善步行能力。

本文结果表明,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改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及应用。

猜你喜欢
躯干患侧角速度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的研究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横摆角速度信号估计方法的研究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居家运动
——肩部练习(高级篇)
树与人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高中物理角速度矢量性问题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