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柄珉
在中韩近代交流史上,中国现代爱国进步人士黄介民(1)黄介民(1883-1956),原名时,后改名觉,字定保,号介民。1913年赴日考入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面见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与李大钊、高一涵等参与留学总会创办的《民彝》的编辑工作,反对袁世凯称帝。于1916年组织中韩人士成立新亚同盟党。1917年12月在上海成立新亚同盟党本部。1920年1月30日新亚同盟党党名改为大同党。黄介民先后任《救国日报》(1918)编辑、中华工业协会总务部主任(1920),江西省水利局局长兼赈务处长(1926)、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1934)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检察厅副厅长。主要论著有《救国的方法》(1918)、《粤游百韵》(1918)、《三十七年游戏梦》(1920),以及由其长子黄志良编辑的《黄介民书信选》(2011)、《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及其领导的大同党与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黄介民的主导下中韩人士共同建立大同党(新亚同盟党),面临东亚新秩序的构建,中韩人士能够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主动构建互为主体、平行多元的关系,积极促进了近现代中韩的交流与合作。其次,黄介民作为大同党的负责人一贯支持韩国的独立运动,包括大同党的方略,即新亚计划的实施、上海临时政府的成立与发展。最后,黄介民作为大同党负责人支持申圭植、赵素昂等的办刊、著述活动,这对于中韩进步人士之间形成共同话语与相互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对黄介民与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的交流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本文根据新发现的黄介民的回忆录,即《三十七年游戏梦》(2)“黄介民于1920年撰写‘三十七年游戏梦’一文,历时数月,全文约四万五千字,该文或详或略记述了截至1920年末黄介民的经历及其社会政治革命活动,并记述了由他本人亲自晤叙后加入新亚同盟党及其后的大同党的人士达二百多人的情况,其中许多人是在中国、朝鲜革命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记录下了黄介民的七十多首诗词,展现了一个革命者兼诗人的胸襟和情怀。”(黄志良选编:《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年)以及相关文献,探讨黄介民与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的思想文化关联,以求还原历史真实、重估历史价值。
大同党成立初期被称为新亚同盟党,1920年改称为大同党,是由以留日进步人士黄介民为首的留日中韩热血青年于1916年在日本东京建立的进步组织。(3)李丹阳在论文中对大同党的性质进行阐述,认为“大同党算不上一个健全的政党,更像一个松散的社团”,并就大同党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大同党确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但视之为无政府主义党团却不妥”。(李丹阳:《慷慨悲歌唱大同——关于民国时期的大同党》,《晋阳学刊》2019年第2期。)大同党在“主持亚洲大局,维持世界和平”旗帜下,以“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4)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75页。为其基本的宗旨。
其次,黄介民在韩国亲自体验和考察,对韩国、韩国人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几十年如一日支持韩国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新亚同盟党成立后,为了加强中韩合作,全面实施新亚计划,黄介民决定经韩国到中国。1916年12月下旬,中方余揆之和韩方何相衍陪同黄介民前往韩国。黄介民在韩国通过多方交流,广泛开展新亚同盟党的发展事宜。到韩国后经何相衍介绍“与安在鸿、赵素昂、孙正道、申翼熙、金明洙、尹弘夑、朴珥堂、李相天等分别相见深叙,各有特别精神,或以日语问答,或以汉文笔谈,饶有无限深情,无限感慨”,(8)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5页。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韩国独立运动的热切希望以及对韩国美好未来的期许之情。黄介民在韩国经安在鸿介绍认识赵素昂。安在鸿向黄介民介绍赵素昂时说道:“此人品学兼优,百折不挠,并可同往中国共筹一切。”(9)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5页。对此,黄介民特别高兴,立即召见,“一见如故,欢若平生”,(10)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5页。便约赵素昂来中国从长计议。黄介民通过在韩国的交友和考察,对日帝在韩国的侵略行径产生了深刻认识,也对韩国文化精神有了一定的认知,如其通过倾听韩国的音乐,产生“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感触,进而发现“杀伐之音”,即民众的抗争精神;还通过席间红椒白菜,发现“国民性多好辛辣”,由此深信“终非屈服于人下者,独立之举,当在不远也”。(11)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55页。离开韩国前,黄介民和何相衍、赵素昂约定速来中国再图一切。综上所述,黄介民通过首次韩国行,对韩国及韩国文化产生了好感,并表现出高度认同,也对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行径表示极大地愤懑。
最后,黄介民回到中国后,密切关注来华韩国志士的独立运动,亲自会见韩国志士,并将其纳入大同党,同韩国志士一道全面推进新亚计划。从韩国到北京后,黄介民一方面同李大钊、高一涵等商议新亚计划,另一方面又通过金匡一会见严柱天等,又通过严柱天的介绍会见申圭植、申献民等。黄介民又与申圭植、申献民、何相衍等多次交流,就新亚计划达成共识,并决定将金匡一派往韩国进行反日活动。之后,在黄介民的领导下,申圭植、张德秀、赵素昂等也直接参与上海、北京、东北等地的新亚计划的落实以及组织发展。
1917年12月28日在上海召开新亚同盟党上海本部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中方人员有黄介民、姚净生,安南人黄国臣、阮海臣等,韩方人员有申圭植、赵素昂、张德秀等,由赵素昂介绍的波斯人李石石也参加了会议。中国公推黄介民,韩国公推张德秀,由其二人共同主盟。“成立本部,采无党领制,内部平列八部,并无部长,统以某部干事名之。以总务部统领各部。”(12)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60页。在这次会议上黄介民、申圭植等人互相赠诗勉励。黄介民吟道:“四海会风云,同是椎秦者。相期各努力,定国平天下。”(13)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60页。申圭植也赠诗,其文如下:“风云会一堂,同气相求者。明血格神人,妙香满天下。”(14)申圭植:《赠界民华友文士黄介民》,金东勋、李先汉等编:《申圭植诗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
为了加强同韩国志士的交流与合作,黄介民移居到韩国人在上海集聚的宝康里,与“韩国同志,迭为往返,相机策应”,一时“中韩同志往来如织”。(15)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黄介民一方面在国内积极发展党员,推进新亚计划,加强与韩国志士的交流。比如,同来上海的张德秀“密计一切”,也通过张德秀的介绍将赵榕庭发展成党员,并安排他在《救国日报》任助理翻译。又如,1918年赵素昂从东北来上海与黄介民“计划一切”,黄介民对其落实具体任务,即在“中国方面于有行动时归易梅园驻沪,韩国方面归申圭植驻沪,相互主持进行一切”。与此同时,同年,在上海由张德秀介绍将吕运亨、金雄(金弘一)、金仲文纳入大同党,又将由吕运亨介绍从美国来到上海的吕运弘以及朴殷植也纳入大同党。由申圭植介绍李东宁、李始荣加入大同党,并由董世显介绍从远东来上海的李镛、李东辉也加入大同党,由李东辉介绍的金笠也加入大同党。1920年1月30日(农历)在上海举行会议把新亚同盟党更名为大同党,中韩同志普遍认为更名有利于扩充工作范围。在此次会议上确定党证、党旗和暗号,并进一步将党旨正式定为“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参加会议的中方人员有:易梅园、张梦九、姚作宾、许德珩、周平卿、陈仲孚;韩方的主要人员有:申睨观(申圭植)、吕运亨、李东宁、李始荣等。通过大同党的成立与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中韩合作是中韩两国共同的需求,是两国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乃至世界强权的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黄介民在领导实施新亚计划过程中多次应邀参加韩国志士的聚会,发表演说,阐明大同主义和新亚计划,并亲自会见,共谋计划,达成共识,共同实施等。韩国志士也积极主动参与大同党的活动,出色完成在推进新亚计划中的各项任务。
黄介民等中国志士与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紧密接触和交流,共同关心韩国独立运动的方略和发展路线。随着上海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来华韩国流亡志士集结在上海,而且曾经流亡在苏俄远东以及流亡在美国的流亡志士也来上海活动,因此上海成为韩国爱国志士的主要活动据点。1919年,在上海的韩国流亡志士开始策划建立韩国临时政府。据黄介民回忆,此事由赵素昂先与黄介民沟通,当初黄介民建议“以先实后明名,从长计议为妥”,(16)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后又由赵素昂听取韩国流亡志士的意见,韩国人士都一致主张尽早建立韩国临时政府。对此,黄介民、易梅园、张梦九等全力以赴支持,并赞助成立基金。黄介民认为,韩国临时政府建国政纲体现着“三平主义”(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思想。黄介民回忆当时情况曾写道:“遂于三月一日成立,首揭载明三平主义,党名则仍隐而不显也。”(17)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韩国上海临时政府政纲第一条便是“宣传民族平等、国家平等及人类平等”,这充分说明了大同党对其的直接影响。因为“三平主义”(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是新亚同盟党的党旨,是由易梅园于1918年提出修改党旨建议,并广泛征求各方面同志的意见,最后按照原来的党旨大意正式修订为“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18)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赵素昂作为韩国上海临时政府的宪章和政纲的起草人,把大同党的党旨即“三平主义”写在韩国临时政府的政纲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修改大同党党旨前后赵素昂在上海与黄介民、易梅园等多次接触,并高度认同“三平主义”。大同党的党旨不仅反映在韩国临时政府的宪章和政纲中,而且也体现在韩国光复军的建设方向,即赵素昂在韩国光复军的成立大会上强调把实行“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作为重要任务之一。(19)赵素昂:《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成立报告》,《光复》1941年第1期。
黄介民不仅支持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而且还大力支持韩国流亡志士为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而斗争。比如,1919年5月,大同党的中韩人士共同决定派人参加巴黎和会,当时黄介民亲自介绍中国人士何乃人等与赵素昂同行,并挥笔写诗以作赠别,其诗云:“千辛万苦来,与我结同好。临岐无别语,努力牺牲道”。(20)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75页。字里行间表现出与赵素昂的深情厚谊,也有对其未来行程的殷切希望,其情真意切,跃然纸上。赵素昂等前往巴黎后,与金奎植、李灌镕、吕运弘一起参加万国和平会议,也访问了法国、瑞士、美国、英国、苏俄等国家,参加各国的重要会议,并同各国进步人士进行对话与交流,为争取韩国的独立作出不懈的努力。
从历史资料看,韩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黄介民对韩国独立斗争乃至韩国临时政府的支持从未间断。比如,同韩国的吕运亨等共商计划,推进与参加大同党的苏联密使博达博夫的深度交流,即共同商定派人到苏联拜见列宁,并参加相关活动,但因故未能成功。(21)黄介民:《庚寅冬雪登楼感赋七古自传》,黄志良编:《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年,173页。再如,黄介民等中方志士与赵素昂“密计本部一切”,派中方志士周平卿到吉林教韩国斗士学制弹药数十日。(22)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75页。又如,黄介民又决定把李东辉与中华全国学生会理事长派往苏联参加会议,但有情况未能成功。(23)黄介民:《庚寅冬雪登楼感赋七古自传》,黄志良选编:《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年。
1922年赵素昂同韩国义烈志士金相玉在上海组织成立世界韩人大同党,即韩萨任(韩国语! 誠! 来! 辜,即一家人的音译),其纲领也深受大同党党旨的影响。据赵素昂回忆,当时赵素昂同金相玉一起探讨《人类、民族与国家三平之旨》《韩萨任要纲》等。(24)韩萨任著、赵素昂:《韩萨任要纲》,《金相玉传》,上海:三一印书馆,1925。之后,金相玉潜入韩国国内为发展韩萨任成员进行活动,又爆破首尔钟路日本警察署,轰动韩国国内外。为了搜捕金相玉,日警动用几百名警察,金相玉机智勇敢,坚持战斗十几天,单枪匹马击毙警察数名,最后英勇就义。赵素昂所著《金相玉传》(三一印书馆,1925)出版时,黄介民不仅为该书写序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还出资印刷5 000册在国内发行,以扩大社会的广泛影响。(25)韩萨任著、赵素昂:《金相玉传》,上海:三一印书馆,1925年。又如,1932年上海临时政府从上海逃避到杭州,在极其艰难的杭州避难中,赵素昂不仅创办《震光》杂志,还坚持著述活动,黄介民对赵素昂的著述活动一向给予鼎力相助。再如,赵素昂撰写的80多名义烈传记《遗芳集》出版时,也是由大同学会支持出版,黄介民亲自写序文和跋文给予高度评价,(26)赵素昂:《遗芳集》,大同协会,1933年。这些无疑是对韩国独立运动莫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抗战时期,黄介民对韩国临时政府及其韩国流亡志士的独立运动关心倍加,一直到1940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搬到重庆乃至1945年光复后返回自己的国家为止,始终给予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比如,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先生六十寿辰之际,黄介民创作了一首诗表达对金九先生的崇敬与祝贺,其诗云:“邦家多难见忠诚,险阻艰难集一身。肝胆相期千载重,金刚山上老人星”(“白凡志兄六秩大庆”(27)黄介民:《白凡志兄六秩大庆》(1935),黄志良选编:《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年,第135页。),在诗歌中高度赞扬爱国志士金九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独立忠贞不渝、奋不顾身、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又如,1937年黄介民高度评价安恭根之兄安重根的义举,在“贺新郎题赠安恭根同志”(28)黄志良选编:《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年,第141页。一诗中写道:“万里中原存大耻,自属男儿昭雪。更说是,兴衰继绝。贮看新韩成独立,算杜鹃、不用长啼血。人共醉,金刚月”。诗歌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韩国抗日志士的高度认同与敬仰以及对韩国、韩国人命运的关切与希望。再如,1937年黄介民到重庆时,曾与金九、李青天、赵素昂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并大力支持韩国的独立运动。黄介民也曾给张凤九、胡纳生、许德珩(29)黄介民:《致许德珩书》(1939年2月9日),《致胡纳生书》(1939年9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4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86-187页。写信,阐明自己对韩国独立运动的见解,并建议要方方面面支持韩国的独立运动。其在给张凤九的信中说道:“备闻韩国复国运动并助我抗战一切情况,殊为高兴。并悉韩国光复军自经我军事当局核准在渝成立以来,进行尤为勇猛。”“关于西北东北我战区军政长官对于光复军之进行事宜,应极端了解,无条件予与一切便利,方收事半功倍之效。”(30)黄介民:《致张凤九的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4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89-190页。从上文可知,黄介民对韩国光复军的成立及其参与中国的抗战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其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同时,也希望中国相关部门对他们的抗日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因为此时事关东亚大局的发展。
黄介民对韩国独立的支持与关心还表现在抗战胜利后韩国临时政府的同志即将回国时,他写给金九、金奎植、李青天的一封信。1945年11月2日,黄介民与韩国临时政府主要人士聚在重庆,畅叙友谊,共商未来。黄介民写下《渝都赠别金九诸友》(31)黄介民:《渝都赠别金九诸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4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96-197页。一文,在场的韩国临时政府7名要员金九、赵素昂等纷纷签字,互相勉励,以作永恒的纪念。在文中黄介民回顾了大同党的党旨以及其与韩国的关系,也表达了对韩国光复的喜悦之情,并向韩国志士提出三点希望:“希望诸同志返韩后真正开诚布公,融洽各党各派意见,积极组成正式政府主持一切,不致再生枝节。希望诸同志返韩后领导全韩民众参用大同主义,互策进行,必能有利无弊。希望诸同志返韩后以和平建设、信仰自由、士农工商一律参政为创国新猷,永垂不替”。从以上三点希望可以看出,黄介民不仅表达了大同党的党旨和主义,同时也明显反映其近代民主主义国家理念和思想,通过其理念和思想也恰恰可窥见其逐步放弃无政府主义思想要素,渐渐树立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轨迹。综上所述,黄介民对韩国临时政府及其独立运动给予无私的援助,且彼此之间常接触、共谋划、求发展。通过此不难挖掘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霸权,中韩两国有志之士患难与共、共商大计,为中韩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而努力的文化跨越精神。
黄介民三十多年密切关注韩国、韩国人的命运,支持韩国志士的独立运动,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同韩国志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黄介民一生辛勤笔耕,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回忆录、政论、诗文以及信件,其中一些与韩国、韩国人相关的鲜为人知的内容也被发现,有与韩国、韩国人相关的十多篇诗歌和多篇散文。通过这些历史资料,充分看到了一个中国志士的韩国认知与情感心路,具体说来既有对韩国独立运动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评价,也有对韩国革命志士的一片爱心与追思。
首先,黄介民高度评价了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的独立斗争和民族精神。大同党本部设立于上海之后,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申圭植、朴殷植、赵素昂等主动参与大同党的活动,并同黄介民有过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也得到了黄介民的鼎力相助。如黄介民为申圭植1920年创办的《震坛周报》亲自书写《祝震坛旬刊》(32)黄介民:《祝震坛旬刊》,黄志良选编:《黄介民遗稿选集》,2011年。一首,高度评价《震坛周报》的办刊理念与社会影响。黄介民又于1928年发表诗歌《题申睨观汕庐图》,(33)黄介民:《题申睨观汕庐图》,《先导月刊》第一卷第2号,1928年,第10页。以追念革命志士申圭植。在其诗歌引言中回忆了在北京和上海与申圭植的交流情况,特别是相互交流诗文的情况。其在引言中写道:“顷出汕庐图示见,内设数十首,历咏邦家变故,并师友死亡,与夫父子骨肉之生离死别,生生血泪,有类谢皋羽黄梨洲之风概。爱展其意而重赋数言,以志慨云。”从中可知,黄介民是见申圭植诗文汇编《汕庐图》而写此诗。其诗全文如下:
人世由来重风节,读罢汕庐心掩咽。
遗民孤子良足哀,山河破碎鹃啼血。
等是天涯踏冰雪,檀黄互助连环结。
相从患难冬复冬,梅花落罢横云裂。
天明斗转幽乡绝,长虹贯日丹霄烈。
尤期四海歌升平,水云鱼鸟咸相悦。
其在诗文中高度评价了申圭植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也赞美了中韩革命志士的友谊和对韩国未来的良好祝福。
1917年黄介民在上海会晤何相衍时,回忆往事,感慨万分,便写下一首长诗赠与何相衍,(34)黄介民:《三十七年游戏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2号,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2010年,第169-170页。之后,此诗又收录于赵素昂所著《金相玉传》(三一印书馆,1925年)一书中,即黄介民为该书而写的序文一并发表。以此互勉。诗歌激情奔放,格调铿锵,思想深刻,感人至深。首先,在诗歌中高度赞扬安重根、罗喆(35)罗喆(1863-1916),号弘岩,韩国大倧教创始人、教主,是韩国反日独立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6年以身殉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时写道:“闻到韩广两人杰,安公重根罗公喆。”其次,在诗歌中也抒发了对中韩两国悲惨命运的痛切心情,其诗句如下:“檀君黄帝等兄弟,棠棣花残互幽咽。”在诗歌中,通过回忆在韩国时的激情岁月,歌颂了中韩革命同志的友谊与合作。
黄介民的诗文表现出对韩国革命志士的一片爱心和追念。无论是洪斗杓的突然病故,还是何相衍和金匡一的不幸逝世,都为黄介民带来无限的悲痛,对此,黄介民都以诗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以留永恒的纪念。金匡一既是黄介民的老朋友,又是大同党的中坚人物。自大同党成立之后,金匡一置生死于不顾复返韩国落实任务。1919年,黄介民在上海得知金匡一因病在北京去世的消息时痛苦万分,便挥笔抒怀,表达对同志的一片追思。首先,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听到噩耗时的悲痛之情和彼此深厚的情谊,其诗云:“寒云万叠凭空起,黄郎(36)黄国臣,安南人,大同党成员,日本留学时与黄介民相识。报到金郎死。漫道交友满天下,如此相知能有几。忆昔相逢在离伤,无谄无骄互相尚。”字里行间流淌着彼此虚怀若谷,相互爱戴和尊重之情。其次,黄介民在诗歌中赞美其为民族独立与祖国的光复而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为孝为忠辞老父,山长水远路茫茫。”黄介民高度赞扬革命志士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异国他乡为革命奔波的精神境界。此诗共44句,是一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近代古诗,通过此诗能够了解近现代中韩志士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而形成的相互认知与共同话语,以及兄弟加友谊的情感世界。
自从1918年在上海与何相衍分手后,黄介民对其身体时时挂念,放心不下。后来,当黄介民得知何相衍因病去世的消息更加悲痛万分。三十多年后黄介民也难以忘怀,便写诗赞赏其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以留下永恒的记忆。其诗歌《贺新郎》(37)黄介民:《致赵素昂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24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91-192页。是追思何相衍之作,是于1944年特意寄给赵素昂等韩国来华志士的佳作。他在给赵素昂的信中写道:“佚他日成功,盼宴我于金刚山上,再将此词刊石存念,彼此当掀髯共笑,浮一大白也”,并且在诗歌引言中写道:“甲申冬月有怀汉城明月楼悼何相衍,柬赵素昂并致大韩民国金九、金奎植、李青天、柳东悦、申翼熙、李始荣、赵畹九、濮纯、金若山诸老友”。其诗云:“漂泊天涯路。忆当年、东征舞剑、鸡鸣风雨。慷慨何郎谈大计,须得深谋远虑。雷起蛰、贤才何处?!雪碾关山千万里,到龙潭,拜母登堂去。顷意气、盟殴鹭。登楼一醉堪回顾。共陶然、临风玉树、鸾翔凤翥。更有佳人弦解语,流水高山同赋。已卅载,依稀朝暮。多少知音伤早逝,数兴亡、成败浑无据。期再进,开云雾。”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革命志士的高度赞赏与深切怀念,也闪现着当年到韩国时的难忘的记忆,同时充满了对韩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1925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总统朴殷植逝世,噩耗传来,黄介民因失去革命同志而禁不住内心的悲哀,他怀着对革命同志的深切怀念,拿起如椽大笔亲自撰写了《朴殷植祭文》(38)黄介民:《祭朴殷植文》,《五九月刊》第11号,1925年。《朴殷植传赞》,(39)黄介民:《朴殷植传赞》,《大同学报》,1925年。在表达永恒怀念的同时,高度赞扬了其人格、学术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作者在《朴殷植祭文》中高度评价朴殷植:“领袖贤豪,开府杀贼”“韩国之师,人群之哲”。《朴殷植传赞》刊登在大同学报,是一篇传主形象鲜明、人格人品高尚、思想意蕴深刻、文章华丽精炼的人物小传。文中既评析了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的生平和贡献,又评价了历史学家、文人和记者的著述价值。同时,也对彼此的交流作了真挚的回顾,还对其人格和人品、风度和个性作了高度评价。比如,书写朴殷植在韩国国内参加爱国启蒙运动,即评价《皇城新闻》《大韩每日新报》等媒体言论活动时写道:“以锐利之笔锋,热烈地论调,日揭协约真相与时局之险状,广布内外全国人心,并为激昂。自公卿大夫,以致贩夫走卒,为义愤而自尽者,不可胜纪。”(40)黄介民:《朴殷植传赞》,《大同学报》,1925年。
又如,对朴殷植在华政治活动与著述活动时写道:“颠沛流离,备尝艰苦,而不少挫。恒手不释卷,恂恂然,有儒者气象”。(41)黄介民:《朴殷植传赞》,《大同学报》,1925年。朴殷植阐明自己的历史观时曾说道:“历史,即国魂也。敌焚我史,魂何寄也。”黄介民对朴殷植的民族主体史观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同。又如,黄介民在谈到彼此交流关系时写道:“吾友吕运亨的介绍与白岩(朴殷植之号)先生相识,订为同志。以人类平等、世界大同为最后主旨。历有年所,过从殊密。今不幸,遽返道山。回忆旧情,曷胜怆恻”。(42)黄介民:《朴殷植传赞》,《大同学报》,1925年。可见,黄介民把传主当作大同党革命同志,并倾注真诚而深切的情感撰写了人物传记,所以,整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传主的敬仰和爱戴以及赞美与追思。
黄介民与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的交流在中韩近现代交流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通过相互交流,对日本的亚细亚主义有了积极的回应。在历史上日本的亚细亚主义经历了从兴亚到侵亚的蜕变,最后发展到对韩国、中国以及东亚各国的侵略。在黄介民的领导下,中韩志士共同建立新亚同盟党,推进新亚计划,即以民族平等、人类大同为社会发展目标,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以求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尽管其政治理念具有一定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因素,但不可否认其对回击日本的大亚细亚主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其次,中韩人士通过相互交流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韩国的独立运动。韩国亡国之后,韩国的有志之士纷纷来到中国,因辛亥革命发现了“东亚的曙光”,(43)闵弼浩:《韩中外交史话》,《石麟闵弼浩传》,首尔:罗南出版,1995年。通过同辛亥革命党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韩国独立乃至东亚解放。20世纪初韩国的申圭植、朴殷植等与中国的戴季陶、陈其美等共同组织新亚同济社,以图中韩合作以及东亚和平与发展。大同党(新亚同盟党)的成立与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韩合作,可谓其与新亚同济社(44)新亚同济社是中韩志士于1912年在上海共同建立的社会进步团体。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继承和发展新亚同济社的中韩合作,具有反对强权的理念与精神。大同党作为包容性很强的进步组织,吸纳和包容了众多来的华韩国独立斗士,这些无疑在客观上营造了韩国流亡志士的和谐团结环境,即来华韩国流亡志士申圭植、金九、李东辉、李东宁、吕运亨、朴殷植、赵素昂、金若山等都是大同党的成员,虽然在政治理念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一度能够在大同党的思想影响下共谋独立运动,直至能够共同促进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促使在华韩国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最后,通过交流推进了韩国义烈斗争。在东亚近代抗日斗争史上,韩国独立斗士的义烈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尽管是以暗杀、炸弹袭击等暴力手段为主,但其人其事当时震惊中外,对日本帝国主义给予了沉重的打击。无论是金相玉的爆破首尔钟路日本警察署的事件,还是尹奉吉的虹口炸死日本陆军大将白川的事件,都与大同党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实际上暴力活动的组织者恰恰是韩国大同党要员赵素昂和金九等。大同党通过各种途径支持韩国义烈事迹的出版发行,扩大了其在中国的积极影响,比如,赵素昂的《金相玉传》《遗芳集》、金光的《尹奉吉传》等的出版发行无不得到黄介民及其大同党的支持。
黄介民与韩国流亡志士的交流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无政府主义思想因素和组织上的松散性使得其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也不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尽管如此,黄介民与韩国流亡志士的交流还是在近现代中韩交流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一页,尚需要继续认真回顾和总结。笔者认为,有关历史资料尚需继续考掘,有关影响关系尚需深入分析,比如,韩国临时政府与大同党的关联、新亚同济社与大同党的关系以及申圭植、赵素昂的思想与黄介民及其大同党理念与思想的关系等,都需要从跨文化、跨语际的角度深入研究,真诚期待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