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等,治疗和护理不到位也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基于此,本文试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因素以及可行的干预方式。希望通过分析明晰当前状况,完善对应理论,为后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完善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7--0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治疗心衰的目标不仅要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要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延缓和防止心肌重构的发展,降低心衰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现状
1.1基本情况
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其病症的特殊性,往往难以根治和预防,部分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脏器功能衰退,也有部分患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的自我护理的必要性,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护理行为不容乐观。调查表明,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有接近33%会在3-6个月内二次入院,与此同时,人员进一步对二次入院的患者以及多次入院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半数以上患者对于自我护理意识严重不足,专业知识也较差,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设法解决。
1.2调查方式
目前针对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调查的主要方式是心衰自我护理量表,量表共有22个条目,即自我护理维持10个条目,内容有症状监测和治疗的依从性;自我护理管理6个条目,由症状识别、症状处理、处理后评价三个部分构成;自我护理信心6个条目,内容为自我护理管理信心和自我护理维持信心。心衰自我护理量表能够用于分析评价患者的自我能力行为以及能力、心理状态,是目前用于分析调查的主要工具。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2.1心理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经过分析,发现心理状态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而言,由于慢性心力衰竭会直接影响患者生活、劳动行为,而且有恶化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和无助的心理,这是心衰患者尤其是独居心衰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部分地区为患者提供能从事休闲活动的环境,并协助患者维持较好的心理状态,结果表明相关举措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情况,也会进一步使其自我护理意愿下降,可能导致心衰患者预后不良和死亡风险的增加。
2.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缺乏是限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该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心脏在人体的代谢、供血等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自我护理行为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在此前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发现只有45%左右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掌握关于饮食、体质量监测、活动水平、疾病恶化表现、药物治疗等知识内容,只有55%左右的患者出院后接受过随访预约以及其他的自我护理完整指导,而这部分患者的二次住院率仅相当于其他患者的12%左右,这体现了专业知识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2.3周围因素
周围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居住环境因素等等,一般来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应避免情绪上的波动,也不宜从事高强度劳动、持续性劳动,但如果患者需要进行诸如农事生产、保洁等工作,可能导致心脏休息不足,带来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家庭关系的和睦程度不佳,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会导致患者情绪波动,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同样是不利的。居住环境方面,如果患者居住地周围有工地,或者距离火车站、码头、工厂较近,可能造成休息不足、休息质量差,导致脏器负担加重,对于包括心脏在内的器官带来不利影响,进一步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护理行为。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干预方式
3.1提升专业知识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调查表明,专业知识的提升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专业知识的提升途径包括两个,一是住院期间来自护理人员的指导,二是出院后给予患者的建议和辅导[1]。以住院期间的指导为例,患者入院后,院方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区别,对患者进行分组,集中进行专业知识教授,包括饮食控制、健康运动等。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诉求,通过专业心理疏导培育患者信心,使患者具有较为健康的心态,同样有助于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
3.2家庭辅助
家庭辅助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将家庭成员等纳入健康教育的范围,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疾病管理,教授其专业的护理知识、技巧,并由专业医务人员定期随访观察的家庭康复治疗模式。家庭成员的参与支持、和必要的家庭辅助护理在患者自我护理和疾病控制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影响着患者自我护理的成效和行为改变的稳定性,如依靠家庭成员提醒患者进行锻炼、控制饮食等,较护理人员更为方便,也能够在家庭环境下长期有效的进行[2]。
3.3远程指导
遠程指导主要是指患者出院后,院方、护理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联系,通过专业指导和随访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调查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水平会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及时指导和随访会提高教育和支持的作用。
总结
通过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研究进展,了解了相关内容。目前来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情况并不乐观,二次、多次住院率较高,影响其自我护理行为的因素包括心理状态、专业知识、周围因素,可行的干预方式则有提升专业知识、家庭辅助、远程指导等。后续工作中,应用相关理论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许梦莹.研究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8):79-80.
[2]蔡琼兰,陈卓芳,罗苏霞.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6,29(03):57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