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势与特色及时代意义

2021-01-11 00:54李爽冯向辉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

李爽 冯向辉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世界政治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与实践。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指的是全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参与、协同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的过程。通过对治理环境、治理主体、治理手段等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三要素的比较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鲜明特色。在党和国家的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中三大治理优势和特色已经形成,即具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长远的治理规划、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以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民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在于,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国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5-0006-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共同体目标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研究”(19SHH03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治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概括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项显著优势,明确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并结合当下国内外发展形势,指明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前进方向。与西方国家治理相比,中国国家治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思想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同时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以及独特的治理模式。这一理论体系及治理模式在运用执行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活力,使中国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中西方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不同。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学者使用“治理”一词用于表达政府放权和社会授权之意,主张社会自治和多元共治,达到社会组织与政府平等民主的结果。[1]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形成的,是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统一的产物,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之治”,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统,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特别是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治理智慧和治理经验,在不同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得以改革和完善。在近代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一直处在领先位置。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革命派、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亦或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真正地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开始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反对外来侵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严重缺乏各种自然、人才、工业资源,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自力更生开始探索实现现代化之路,在完善制度体系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广泛参与、协同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国家的治理制度及其运行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善治,即消除国家运行中的各种风险,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3]具体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就是寻求合理、科学的治理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渐进演化的内生性结果,是一套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集合;国家治理能力是党和政府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社会等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渗透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提升治理能力以不斷适应社会发展。

二、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的比较

治理模式通常是指管理事务的一般方式,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曾在企业管理中广泛使用。国家治理模式主要是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元主体管理、参与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规范行为,包括政党治理模式、政府治理模式和政社关系调整模式等三个层面。中西方国家治理模式可比较的内容很多,这里仅通过治理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手段三要素的比较分析阐释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中西方国家的治理环境不同

治理环境是就治理的国内外历史背景而言的,包括国际环境、国内主要矛盾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状况等。它往往是国家治理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演变和发展必然会有相对应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有属性,这些都奠定了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一般来说,国家治理模式是有迹可循的,具有强烈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即便经历多次王朝更迭,多次革命和改革,其路径选择都很难有较大的方向性偏差。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政治设想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嬴政实现。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实现了大一统的治国理想。而早期的美国发展和建设就是重视家族和产业利益,阶级分化明显;现在美国地方州的权力依然具有相对独立性,民众贫富之间差距逐渐加大。

历史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思想的传承,文化积淀成为影响治理模式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在西欧国家的历史中,出于反对封建君主制的需要,中世纪后期在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权利本位”的思想。对比之下,古代“父母官”的治理思维更多地影响了传统中国“义务本位”理念的形成,以至为民伸张正义、排忧解难的责任意识一直延续到今天。两种观念分别吸收并凝结了中西方社会历史变迁所积淀的社会意识的差别,这种差别又为近代国家如何治理、如何发展、如何维持社会稳定提供了各自的内生动力。不可否认,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生产力革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先进技术层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反映社会矛盾的时候就有了明显分歧。当代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资本运作”为首要目标。

(二)中西方国家的治理主体不同

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指挥官”,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席卷大部分西方国家,国民经济持续走低,政府管理难以维持,社会福利难以保障,失业人口逐渐增多,治理面临失衡失效。西方政治学者普遍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在于无能的政府,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乃至公民个人在治理中的比重和作用。通过所谓的个人或组织权力而达到去政府化的政治民主,被西方政界和学界广泛推崇。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社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协同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强调多元力量的治理模式,这是由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有限政府原则所决定的。在现代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的生活、治理、表达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位公民,改变了社会的组织、生产、分配和消费方式,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者。[4]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集中”,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治理领域,我们始终强调国家或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排斥社会治理的参与作用,希冀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5]因此,当代中国,党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均是治理主体,并可以成为某一特定领域治理的重要力量。这与其他西方国家和政府在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精英主义等框架下的治理主体是有根本性的区分的。

(三)中西方国家的治理方式不同

治理方式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技术要素。从最终的发展结果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有其一般属性,但从实际的发展路径上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治理现代化建设拥有完全一样的治理体系,这就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国家属性。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背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社会发展阶段不完全一致,民族文化各有千秋,与国际社会沟通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国家发展壮大的路径、治理体系的演变过程都具有各自鲜明的色彩。

从西方国家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看,它与西方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西方发达国家过于强调经济自由和财产私有化,而忽视政府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近现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经济实力雄厚的领先者。但是伴随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政府、市场功能的失效失灵,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公民之间、公民与国家之间利益冲突大规模爆发。无奈之下,西方国家加大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国家经济干预,遗憾的是,这种治理模式未能取得明显成效,随后又开始了新治理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近现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在救国救民道路上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人民最终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同甘共苦,选择了走社会主义这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提出了“五治”要求——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这是几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国家治理的优势与特色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家治理理论,并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着力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治理、合作治理与协商治理的优势,进而在治理制度安排及其体制机制建设、民主治理实践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治理优势。

(一)具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长远的治理规划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最大优势就是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即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制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事、军事制度等,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其一,制度的合理性。国家治理制度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二,制度的人民性。国家治理制度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始终着眼于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三,制度的实践性。面对国内外的新情況、新挑战,在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中国国家治理制度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将成功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

长远的治理规划是对国家治理制度付诸实施的长期性、基本性考量。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划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党和国家从整体出发,根据实际每五年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借鉴苏联模式制定“五年计划”,后更名为“五年规划”,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意义上的特殊规划,是未来五年内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指出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目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国正通过长远视野和全球思维,正确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生活水平。通过分级分步地制定发展目标的方式,渐进式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6]另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集中体现政府的一年治理实效。每年各级“两会”期间,政府首脑都会代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这份数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逻辑缜密,包含了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过去一年政府的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明确当年工作的目标规划,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为政府自身发展建设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等。并通过现场直播、媒体发布、政府网站公开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人大代表审议,更加充分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更加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以及监督。

(二)建立健全治理体制机制以提升治理效能

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于切实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意义重大。西方的决策和治理机制大多受相关利益集团的牵制和财阀的操控,而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特色发展之路。集体领导原则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原则之一。党中央从宏观上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当下进程进行全局谋划,保障治理决策高效运行,从而既能避免不受外界过多干预,又能保证决策的高效精准,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无论是大政方针,还是重大突发事件,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各级党委严格按照这个原则,有机地把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结合起来。目前,党中央议事规则非常健全,严格按照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常委会、政治局会议和全会要讨论的问题范围,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人民监督的使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障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广泛联系群众,沟通群众,反映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的拓展与创新,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新制度,有利于充分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有效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无论是国家性质的还是地方性质的政策,政协委员在党和国家施政前和执行中提出见解和建议,更好地集中治理资源,发挥集体力量,凝聚全体智慧,推进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这两项制度共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于保障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和体制渐次完善,并日益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创新协同、协作、协商和协力等国家治理机制,处理好其中的职能关系、责任关系、利益关系等,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建党百年重要讲话时正式提出的民主政治理论。这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参与式民主,真正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一方面,增强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民主参与权力,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有机统一,切实反映人民诉求,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避免矛盾冲突,使得人民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这一重大理论深刻阐明了中国式民主治理模式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具有极大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治理实践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使命。这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治理手段,打破传统的低效治理模式,提高工业化、科技化水平,打造优质惠民利民工程,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为社会治理注入鲜活动力,这也是中国治理走向现代化的良好群众基础。[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立法保障,特别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与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制定了专门的保障性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肯定和赞美。[8]2020年5月,十三屆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体现了14亿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把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了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更好转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比较中西方国家治理的不同,阐释中国国家治理的优势与特色,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义。

(一)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

党的十九大通过不同角度阐释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于以往注重吃饱、穿暖、住好的物质生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强烈愿望上升到更高层次,对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精神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改革开放40余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各地区的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对外贸易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所提升。正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了相对贫困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必然提高,国民消费能力和水平日渐增强,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治理效能仍未充分释放,于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进入新时代,人民希望达到自由且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全体人民享有国家福利,即社会发展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面对当今的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仍需不断健全社会的养老体系、医疗体系,进一步解决好人才发展问题和人才竞争问题,让人的才能充分高效显现;与此同时,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人才、科技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均应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稳定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事业中来。

(二)为中国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与西方三权分立的权力制约不同,中国更注重权力监督。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做好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长期执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其本质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重要一项内容就是完善监察体制,更好地让现行的政治体制和监察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不断发挥监察机关在国家治理中的突出作用。

新时代不断推进监察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在部分试点城市取得重大成果后,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监察机关以宪法合法地位。同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从国家法律层面详细规定了监察机关职责、监察范围及监察程序等,逐渐促进反腐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但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思维和底线意识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很多官员违反纪律,触犯法律,因此,有必要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意志加强国家监察体制建设,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0]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三)为世界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方国家治理具有根本性差别。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探寻新的治理方式——将权利分开,形成最小限度国家。每个权利组织都必须通过协商、交换资源的手段达到一致的目标。最终结果,它不仅取决于为了完成政策目标而需要的治理规则和必要的沟通环境,更重要地取决于每个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分配和交换条件。

历史表明,西方现代化国家建设总伴随着对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强化殖民和从属思想。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之有着根本的不同。新时代的中国,一方面主张主权国家政治独立,内部事务内部解决,不干涉别国内政;一方面倡导同世界共同发展的治理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现代化路径并不唯一,但中国的治理经验更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1]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不同的国家历史发展不同,文化思想积淀存在差异,基本国情也有所不同,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中国的治理现代化道路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变化不断摸索探求。这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只有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和建设,顺着时代发展脉络,不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2] 虞崇胜,唐皇凤. 第五个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

[3]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 燕继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变革逻辑与中国经验[J].国家治理,2019(31).

[5] 刘世军,刘建军. 中国之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6] 杨光斌.国家治理论超越西方治理论[J].理论导报,2020(1).

[7] 金建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

[8] 肖贵清. 人民群众与全面依法治国[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9.

[9] 赵中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属性与形态特征[J].政治学研究,2018(2).

[10] 李智伟,蓝彬洋,蔡毅达.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M].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19.

[11] 赵勇,张飞.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J].探索,2019(2).

China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dvan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s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governance modelsLIShuanga, FENG Xiang-huib

(a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bInstitute of law,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ld’s political theory. It is also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refers to the whole socie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and law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rough various ways and forms, and cooperate with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national and social public affair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achieve two aspects of “good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governance environment, governance main, governance, etc., can be seen: the centralize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three governance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in the governance theory and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been formed, that is, a reasonable institutional design and long-term governance plann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mechanism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The whole process democrac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governance is that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ower supervision system, contributing China’s wisdom and Chinese programs for the world's polit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ls: all 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責任编辑薄刚]

[作者简介]李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冯向辉,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家治理与地方法治。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执行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概念的演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
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国家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梦建设研究
运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社会活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