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君
[摘 要]培养发散思维是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高考中得高分的策略之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主观题训练中,可以从概念成分、知识要点、行为主体、问题要素、时间横轴、空间纵轴、知识线索、材料层次、正反两面、题型套路等十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高三;思想政治课;主观题训练;发散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43-03
每个考生都想在高考时得高分,但怎样才能得高分呢?“答得准、答得全、答得精、答得快、答得美”是思想政治学科考生得高分的五个要求。而要“答得全”,就要求考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的发散。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37年的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的主观题训练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十种方法,仅供广大同行参考,更期抛砖引玉。
一、从概念成分去发散思维
概念是构成知识体系最基本的要素,精准、全面地理解学科概念,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有很多概念,一般来说,每个概念都是由几个成分组成的,因此,高考时的思维发散,首先可以考虑从概念成分去着手。
例1:2018年全国Ⅰ卷第40题第(2)问。(由于篇幅的限制,材料、答案都省略,下同)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这道试题就是从文化自信这个概念的三个成分去进行发散和组织答案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概念的构成要素入手。
二、从知识要点去发散思维
上述“答得全”指的是答案中的知识要点(即答案要点)要全面。实际上,我们无论是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还是在复习课的教学中,都会要求学生完整地储备每一个知识要点。如果课本知识储存得完整,那考试时基本不会丢太多的分数。
例2:2015年广东文综政治第36题第(2)问。
(2)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企业的发展历程所蕴含的矛盾观。
教学启示:此题的答案之所以有四个要点,首先是因为课本上的“矛盾观”就包含了四点知识,其次是材料里蕴含着这四点知识。因此,在解答类似题目时,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去进行思维发散。当然,从近十年来全国文综试卷里的政治试题来看,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的试题几乎都是限定了具体的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生活与哲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挖”和储备,这样,在高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发散。
三、从行为主体去发散思维
在高考试题中,有种题型的设问为“怎么办”,这种题型叫“措施题”。这种题型,如果没有限定行为主体,我们就应该从宏观主体(政党、政府等)、中观主体(企业或事业)、微观主体(居民个人、消费者、劳动者)等多主体去进行思维发散,因为不同行为主体的行为要求是不同的。这在政治生活模块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3:2018年全国Ⅰ卷第39题。
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教学启示:注意此题的设问为“如何体现”,此类答题属于归纳法答题,一般答题格式要求是从特殊到普遍。此题的解答思路为先说明民主政治内涵,再由民主政治联系材料信息,说明体现的普遍性理论。同时,注意该题的行为主体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解答这种题目时如果没有从行为主体去发散思维,是很难得到高分的。 这种按照行为主体知识去进行思维发散的做法,是“措施题”得高分的方法之一。
四、从问题要素去发散思维
有些高考试题,表面是一个题,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小问或两道小题;还有些高考试题,表面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对于这样的高考试题,我们既要从实际的设问数量去发散思维,又要从实际包含的行为主体去发散思维,才能答得完整,体现出高考对思维能力的高要求。
例4:2016年全国Ⅲ卷第38题第(2)问。
(2)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互联网+停车”智慧系统的应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学启示:此题只有从设问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发散思维”,经济效益又要从停车场主和汽车驾驶员(或私家车主)两个行为主体去发散思维,才能拿到高分。此题既考查了考生的发散思维,也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政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三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引导学生从问题要素进行思维发散。
五、从时间横轴去发散思维
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首先是要立足当前,但也不应该忘记过去,更应该放眼未来。过去——现在——未来, 是我们思维发散的时间横轴。其实,在近些年的全国高考试题中,不乏从时间横轴去进行思维發散的试题。
例5:2017年全国Ⅱ卷第38题第(1)问。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教学启示:解答这道试题时,我们可以从时间先后的角度进行思维发散,这样才能想到当前、过去、未来这条横轴上的三个时间段。
六、从空间纵轴去发散思维
我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里的,我们的思维不仅可以从时间横轴的角度进行发散,还可以从空间纵轴的角度进行发散。近几年的全国高考中也有从空间纵轴的角度去进行思维发散的试题。
例6:2016年全国Ⅰ卷第38题第(1)问。
(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教学启示:此题答案是从整个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这样由远到近的思路进行思维发散的。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也有不少从空间纵轴进行论述的地方,如规律的客观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不能被创造;二是规律不能被消灭、改造或改变;三是规律不能被违背,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七、从知识线索去发散思维
纵观近五年的全国文综政治试题,除生活与哲学模块是定点考查(“深挖”一个知识点)外,其他模块都要求学生综合调用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回答,这就要求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握好一个模块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同一个知识点在一个模块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答得全”。
例7:2018年北京卷第38题第(2)问。
(2)读图 17,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这些“不一样的速度”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教学启示: 答案的四个要点之间实际上是有逻辑关系的。“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必然要求“節能环保”,“节能环保”又必然要求“创新发展驱动”。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指导中,要求学生这样步步推理,既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八、从材料层次去发散思维
现在的高考政治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绝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背景材料。有背景材料的政治试题,其设问都有类似这样的一句话:“结合材料,运用××知识……”这句话至少有两层寓意:一是答案就隐藏在材料中,二是论证过程必须紧扣材料,不能观点和材料两张皮。也就是说,考生的答题思路可以从材料的层次去进行发散。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有五个基本的方法:词语频率法、层次划分法、术语转换法、同一中心法、段首段尾法。其中,基于思维发散,应用最多的是层次划分法。一般来说,一个句号可能就是一个层次,一个分号可能就是两个层次。一则材料,如果有几个层次,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有几个对应的观点。这样,我们的思维才是发散的,我们的答案才可能全面些。
例8:2018年全国Ⅲ卷第38题。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教学启示:此题的答案一共有5点,属于典型的思维发散型的答案,且其思维发散是根据材料的层次进行的。其发散的思维过程如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被不断地应用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质量监控等领域,涵盖了消费电子、纺织、冶金、汽车等传统产业”→①;“还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战略新兴产业”→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制造业将是重大机遇,其应用的推进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③、④;“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创新上已经和世界先进技术并跑,部分甚至领跑”→⑤。
九、从正反两面去发散思维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本身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思想政治高考中也经常出现考查学生思维全面性或者发散性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尤其是影响题、作用题,如果没有限定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是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就笼统地问“结合材料,运用×××知识,谈谈其作用(或影响)”,那学生就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例9:2015年河南卷第36题第(2)问。
(2) 谈谈发展汽车产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教学启示:此题就属于典型的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发散题。在高三复习备考指导中,教师应该多选用这类高考真题对学生进行主观题训练,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十、从题型套路去发散思维
一般来说,不同题型的答题套路是不同的。有些题型的答题套路本身就包含了思维发散。如果学生对高考题型的答题套路不熟悉,其思维可能就不够发散,其得分可能就低。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更应该让学生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反复训练,使他们对每一种题型的答题套路都非常熟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例10:2016年全国Ⅰ卷第39题第(1)问。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结合材料,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
教学启示:批驳题答案的套路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拿出理论依据;第二步,拿出事实铁证;第三步,指出实质危害;第四步,亮出正确观点。 显然,学生如果不熟悉批驳题的四个步骤,是很难发散思维,得出所有的答案要点的。
纸笔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在高考中得高分,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练活动中,尤其是在高三的复习备考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指导和训练,同时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用项目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 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9):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