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味俱全”

2021-01-11 01:32麦振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情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麦振杏

[摘   要]隨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语文课堂展现出了十足的魅力,绽放出了更耀眼的光芒。它不仅是知识荟萃的华丽殿堂,更是传递精神、渲染情感、传承文明、塑造审美、培养人格的理想之地。在这里,学生能有效品味文章,兴致高昂地学习语文。“五味”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它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独特气韵,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文章从“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 这“五味”着手,探究打造“五味俱全”的语文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21-02

过去,在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课堂的知识授予与汲取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灵动之态。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课堂逐渐变得精彩绝伦、灵动自然、溢满激情,语文教学也就多了几番“味道”。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去挖掘并发散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新闻味”这“五味”,让学生在洋溢着这“五味”的语文课堂中去品华章、鉴美文,继而兴趣盎然地进行语文学习,以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在课堂中挖掘“人文味”,探究丰富的人文精神

“语文”二字中的“文”内涵丰富,除了“文字”外,较为外显的内涵当属“人文”。高中语文教师担负着教授语言文字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开展人文教育,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语文课堂理应将课文中令人瞩目的、优秀的文化思想,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让这些文化思想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使其为学生内在气质、人格修养、人性境界的提升锦上添花。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故应挖掘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味”。

高中语文教材中彰显人文主义关怀、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文章俯拾即是,教师要灵活运用、妙趣呈现。有了人文主义精神的陶冶和滋养,更多的学生具备了真善美的素养,不仅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也懂得用人文主义去感染他人,更懂得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我,最终能够塑造完美且高尚的灵魂。《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句彰显了苏轼豁达的心胸,昂扬向上的人生风貌,对于学生形成健康自信的人格大有裨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将视线投向民族平等、自由、解放等深具人文主义关怀的领域。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让学生了解到了父爱的仁慈、深沉、无私、伟大。以上文章,皆有妙不可言的“人文味”。教师若能有效设计教学,便能使学生在洋溢着“人文味”的语文课堂中得到启发。

二、让“人情味”萦绕语文课堂,丰富情感体验

人是有情感的个体。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有情感的,有生命的,重交流的,能以“情深义重”感染学生的。让“人情味”萦绕在语文课堂的边边角角,是打造智慧灵动、“五味俱全”的课堂的有效方式。语文课堂中的“人情味”一方面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时的平等关爱、融洽和谐、真挚友好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并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诚然,语文课堂不能缺少“人情味”,故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

语文教师要饱含深情地组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自己的理解关爱与鼓励鼓舞之情,这是让学生保持持久语文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挖掘作品中的“人情味”,给予学生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品中的情之真、情之切,继而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教学沈从文《边城》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边城》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表现出了湘西人民淳朴的人性之美。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作品《边城》的片段,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淳朴、奉献、互助等美好情感。教师还可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情”进行探讨,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做到“自我与作品”的合二为一,为学生理解情、感悟情、体验情、反思情奠定基础。

三、散发“文学味”,感受更多文学作品的魅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机械获取知识以应对各种考试的“固定场所”,其毫无生机、毫无活力、毫无“文学味”。自上学至今,学生接触到的各类文学作品举不胜举,但大多学生被不间断的“语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以及学不完的“语文高考应试技巧”困住,而无暇顾及所接触到的作品的文学性,更无暇在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词语、句子、篇章上停留,自然也不会去专门关注语文课堂的“文学性”。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散发“文学味”,要让学生感悟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要想在语文课堂中散发“文学味”,教师就要营造良好的品鉴、欣赏氛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精美之作,挖掘作品中的诗情画意,深入探究作品的风格之美、技巧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图画之美、哲理之美等。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受到感染与启发,在写作中自觉运用诗意的语言来润色、修饰,成为具有“文学味”的高中生。具体而言,教师可开展文学作品鉴赏课,重点鉴赏现代诗、古诗,以及情韵优美、意境深邃的散文等,让学生整日与诗文相伴,与笔墨为伍。例如,教师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让学生鉴赏其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等,并摘出具体的几句,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文学艺术性。《再别康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教师可拿出其他典型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而让课堂的文学气息更浓。

四、使语文课堂洋溢“生活味”,有效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即教育。这强调了生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密切。语文课堂除了要具有“人文味”“文学味”“人情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浓郁的“生活味”。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活味道”,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给予学生灵感,还能涤荡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品味、仔细咀嚼作品中的“生活味”。

要想让语文课堂洋溢着“生活味”,教师就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开发与利用各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资源。例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优美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教师可做以下努力:1.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秋季景色,展现自己家乡人民的秋季生活风貌。这一则能激发学生兴趣,二则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三则能让学生通过回忆生活而更好地走进生活。2.做示范,先叙述自己家乡的四季风景,再去讲授该篇散文。3.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故都的秋》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品味《故都的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领学生走向真实的生活,去感悟、去经历,从而打造富有韵味的生活课堂。

五、融入“新闻味”,关注社会人生

语文教学要与时代同步,不能故步自封、坐井观天。语文课堂除了要展示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将学生的学习视野进行无限拓展,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生活,人生百态,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共轨。毋庸置疑,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更愿意去接触一些社会时事,特别是当下的学生。如果语文课堂与时代脱轨,缺少了“新闻味”,那么教学的趣味性与智慧性也将有所消减。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最前沿、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点”,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新闻味”。例如,在以“责任”为主题的语文写作中,教师链接当下全国人民关注的“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时代热点,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抗击疫情的图片、视频以及新闻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阅读增强时代责任感。与此同时,教师还推荐了一些微信公众号中的相关范文,让学生去品味、阅读,捕捉写作灵感。世间万物、众生百态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无论是阅读精品美文,还是进行文学创作,都要有效联系“堂”外的世界。教师要让课堂充满“新闻味”,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完整、科学、高效。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通过展示一篇篇不同体裁、不同主题、不同思想内容的课文,给予学生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与“新闻味”,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精彩。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该放开手去教学,迎合新的教育理念,努力让语文课堂“五味俱全”,一味不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品华章”“鉴五味”的理想场所。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睿.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五味俱全”[J].学周刊,2020(1):99.

[2]  余海艳.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五味俱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8):189-190.

[3]  杨乐.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  张冬蕾. 高中“真语文”课堂教学探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人情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人情味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不讲“人情味”的荷兰人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