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第斯多惠激发理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2021-01-11 01:08梁夏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梁夏静

[摘 要]探究思维是一种自发的、由好奇心驱使的思维。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第斯多惠激发理论,通过指导观察、动手实验、回归生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关键词]探究思维;小学数学;第斯多惠激发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79-02

第斯多惠激發理论强调“教育即激发”,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人的主动性。由于这一理论对设置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等方面给出了理论指导,因此,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探究思维是一种由对事物的好奇心衍生出来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的存在使得人们不断去探索。在教学时,笔者根据第斯多惠激发理论,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一、指导观察,引入探究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信息探索出来的,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获得更多信息的基础。因此,具备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时,教师要做指导者,为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1.观察前,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前的指导重在帮助学生确认观察的对象、重点,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毫无章法地看。观察前就应明确观察的目的,这样去观察才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有一道题目在平面图中以小方家为中心绘制出了游泳馆、学校、书店、邮局距小方家的位置,并在图旁给出了比例尺,问:游泳馆和邮局分别在小明家的哪个方向上?距离多少米?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题目重点观察游泳馆和邮局这两个标志物,不能被图中其他标志物吸引。观察对象明确之后,观察时,让学生首先标出游泳馆、邮局、小明家三个位置,经量角器和直尺测量,得出游泳馆在小明家北偏西45°方向上,距离600米;邮局在小明家南偏西30°方向上,距离800米。

指导学生在观察前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目标,这样在观察时针对性将更强。学生养成这种观察前确认目的的习惯,有助于他们未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快抓住问题的重点,更快地解决问题。

2.观察时,有适当的方法

在明确观察目的后,将进入真正的观察阶段。在实际观察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观察方法。

例如,在教学“统计”时,统计相关数据需要仔细观察数据,不能遗漏。教师应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观察统计方法,提升统计的准确度与速度。如让学生根据气象图统计上海市2019年8月的天气情况。气象图中绘制出了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五种天气图标,这些天气图标有的比较相似,一旦观察不清就会导致统计错误。对待这一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绘制出统计表,之后逐一观察统计同一天气的天数,观察时逐一核对图标,将每种天气的天数填到统计表中,最后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很快统计出晴天有17天,阴天有3天,多云有5天,阵雨有4天,雷阵雨有2天,大大提升了统计的效率。

适时地指导学生用适合的观察方法,在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指引下,学生才有可能准确观察到问题中存在的信息,探究到的信息背后更多东西。

二、动手实验,勇于探究

小学生的另一大特点是活泼好动。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经过实验而获得的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开展验证式实验、创新式试验,可以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究、勇于探究。

1.验证式实验,经历具体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教师往往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而忽略了知识推理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提升探究思维。但验证性实验能够让学生经历知识具体得到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有关组成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的知识时,许多教师常采用直接讲授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定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对于这个知识,采取验证式的实验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提前将学生分组,为每组学生都准备三组纸条,第一组纸条长度分别为6 cm、7 cm、8 cm;第二组纸条长度分别为3 cm、6 cm、10 cm;第三组纸条长度分别为4 cm、5 cm、9 cm。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看看每组纸条能否摆成三角形。实验后,学生发现第一组纸条摆成了三角形,而第二、第三组不能。对待不同的现象,学生探究的兴趣被激发,经过自主思考与探究得到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采用验证式实验教学,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在进行实验验证时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2.创新式实验,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将作为独立的个体去解决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师设计的实验操作不能忽略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创新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激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方形纸片(长6 cm、宽4 cm)和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其中两条邻边边长分别为4 cm、6 cm,夹角为30°),如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解决这样的问题,比较适合鼓励学生采用动手实验的方式,并鼓励他们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引下,有的学生提出将两个纸片放到方格纸上,通过数方格的个数比较两者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思考是否能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计算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再将三角形向右平移,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通过计算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也解决了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辅助创新型实验,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使之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回归生活,深化探究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内容就应当回归生活,多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展现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乐趣。

1.选取生活案例,体验数学价值

由生活中的案例衍生出的數学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让学生真实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会更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讲解典型例题时可以引入生活情境。如小张去菜市场买菜,妈妈让她买2斤土豆、1斤肉、2斤黄瓜、半斤菠菜,售货员告诉她土豆2.4元/斤,肉32.5元/斤,黄瓜4.5元/斤,菠菜3元/斤,小张要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呢?买菜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实际买菜时常会出现小数相乘的问题,引入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很快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这种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他们开始思考,如果要计算总共要付多少钱,则需分别计算每样物品需要付的钱数,他们很快列出算式:2.4×2+32.5×1+4.5×2+3×0.5=47.8(元)。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让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感觉到正在解决的问题是平时遇到的问题,这种情感的激发下,他们会更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后会更深切的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2.拓展生活现象,发散数学思维

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通过实际的操作,有的通过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在教学中,若教师能对生活中的现象适当扩展,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能否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喝牛奶时想要把牛奶倒在杯子中,但是担心杯子的容积不够,牛奶全倒进去会溢出来。这一生活现象就可适当扩展,然后引入“圆柱的体积”的知识,转化成“有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直径为8 cm,高为10 cm,有一袋500 mL的牛奶,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这样的问题导入课堂后,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先在杯子中注满水,然后再用量筒称量水的体积,将水的体积与牛奶的体积进行比较;还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先算出玻璃杯的体积(3.14×(8÷4)2×10=125.6 mL),然后与牛奶的体积进行比较。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数学的实用性。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当他们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将会更多思考能否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让数学思维得到发散。

综上所述,在观察、实验及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均会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以第斯多惠激发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开展创新式、验证式实验,让学生乐于探究;导入生活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争红.小学生数学探究性过程的思维发展路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8).

[2] 王开林.在数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学教学研究,2016(01).

[3] 张小丽.生活中的数学,探究中的思维[J].江西教育,2015(21).

[4] 祝要辉.让思维在数学探究中提升[J].数学教学研究,2015,34(02).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