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
宜兴市和桥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宜兴 214211
胆囊结石作为常见结石病,病因逐渐明确:肥胖、高脂血症、长期肠外营养等均可导致胆汁瘀滞,改变胆汁酸、胆固醇比例,引起胆囊结石,而胆囊结石堆积、梗阻胆囊管即可引起胆囊炎[1]。 因此,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病例十分常见,而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要求实行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关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容易被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有结石清除效果良好等优势。 其中,传统临床上主要采取开腹手术治疗,但该手术所致机体创伤较大,影响患者术后生理健康、康复进程,且并发症多,已经逐渐被微创手术取代[2]。 现阶段,伴随腹腔镜的涌现和推广应用,各种微创手术也应运而生,如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治疗中与药物治疗效果相比,孰优孰劣,尚未可知。 为此,该文开展前瞻性分组对照试验, 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诊治的112 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资料,从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着手研究,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56 例实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其他医院的56 例实行药物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为对照组, 并接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的监督。 对照组56 例,男28 例,女28 例;年龄为30~75 岁,平均年龄(51.48±3.28)岁;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5.64±1.25)年。 研究组56 例,男30 例,女26 例;年龄30~74 岁,平均年龄(51.86±3.08)岁;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5.75±1.17)年。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分布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
纳入标准:①经B 超、内镜等检查综合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2];②研究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较差,无明确的保胆意愿;③对照组患者自愿接受药物治疗;④对该研究方法和过程等知情同意; ⑤血糖和血压均得到良好控制;⑥病历档案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合并胆囊癌变; ②合并血小板质量异常或者凝血因子缺乏;③合并免疫系统疾病;④近3 个月内实行过腹部手术;⑤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
对照组:实行药物治疗,即口服消炎利胆片(国药准字Z44021422;规格:0.25 g),3 次/d,6 片/次。 口服左氧氟沙星胶囊(国药准字H19990051;规格:0.1 g),2次/d,1 粒/次。
研究组:即常规术前准备后,予以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保持头高脚低左侧倾斜位, 在脐下缘取1 cm切口,建立气腹(气腹压保持在10~14 mmHg 内)。 在脐部置入10 mm 套管针,置入腹腔镜,并在剑突下取一个1 cm 切口,置入腹腔镜器械。在腹腔镜下仔细观察肝脏质地、大小、色泽,明确胆囊大小、水肿程度、形态、充血程度,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腹腔黏连。 在腋前线、右肋弓交界处取0.5 cm 切口,置入腔镜器械。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分离胆囊四周正常组织器官,夹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后并离断,电钩分离胆囊,以电灼法对胆囊床止血,置入无菌标本袋并从剑突下取出胆囊, 对手术创面予以彻底止血处理,冲洗腹腔,确定无遗漏后,在胆囊窝置入引流管,逐步缝合切口。
(1)治疗效果: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排石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判断标准如下:①腹部绞痛和黄疸等临床症状消失,结石无残留,视为治愈;②腹部绞痛和黄疸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大部分结石排出,但有残留者,视为好转;③临床症状毫无变化,体内结石未能排出,视为无效。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总体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0%。
(2) 生存质量: 参考消化病生存质量评定量表(GLQI)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个月的生存质量水平,包括生理健康、主观症状、日常生活状态、社会状态等,共36 项(单项0~4 分),患者评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质量水平越高,反之越低[3]。
采用SPSS 20.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总体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9.2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存质量GL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存质量GLQI 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治疗后3 个月的生存质量GLQI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 P 值研究组(n=56)对照组(n=56)t 值P 值64.18±5.57 64.69±5.28 0.297 0.384 90.39±2.48 85.64±3.75 4.725<0.001 19.224 14.467<0.001<0.001
根据临床大样本资料研究发现, 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囊炎,这也是胆道系统常见病之一[4~5]。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发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伴随结石增大,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口苦、便秘、黄疸等症状,当胆道被胆囊结石堵塞,胆道系统不断受刺激,容易引起癌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7]。 因此,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一旦确诊,应立即安排有效治疗,以彻底清除结石,避免出现不良预后。
药物治疗、 胆囊切除术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主要手段,其中药物治疗安全性高,尤其适用于结石体积较小者,可避免手术所致创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因而患者更容易接受。 但药物疗法的适应证较窄,对于胆囊结石体积较大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 相比之下,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则有“立杆见效”的优势,而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治疗手术发展至今,有了较大转变,最初使用的开腹手术在上世纪80 年代问世以来,经100 多年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亦充分暴露了其针对性差、并发症多、切口难以愈合等弊端[8~9]。 现阶段,医疗科学技术进步较大,人们对于医疗质量要求也随之升高,小切口手术、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手术逐渐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治疗中,并展现了其“微创”优势。 然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虽适应证广泛,但手术探查范围较小,不适用于体型肥胖者。相比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视野清晰、广阔,可同时探查全部腹腔,且无需开刀,减少了对腹腔脏器的感染,感染风险更低,而腹部皮肤的美观度较高。 同时,腹腔镜手术后疼痛感轻微,基本上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可早日康复出院,这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鉴于上,该次研究选用了腹腔镜手术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相比, 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临床中疗效更佳。 结果显示患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总体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P<0.05),印证了上述观点,李良标[10]也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中应用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结果提示该组200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者,可见其治疗有效率为100.00%,与该研究结果一致,直观彰显了腹腔镜手术的“排石”优势。 GLQI 量表是评价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常用工具,客观性、可信度较高,而结果证明研究组生存质量评分更高, 可见患者治疗后3 个月的心理状态、 主观症状、 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等均较良好。 而这与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对生理状态的干扰小、腹部美观等因素相关, 同时也是因为腹腔镜手术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疼痛感轻,心理趋于乐观、积极,可早期补充营养、下床活动,摆脱了药物治疗“结石排出不净”的心理负担,因而生活质量水平较高。 由此可见,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对于腹腔镜手术疗法的接受度也比较高,伴随腹腔镜手术操作者熟练度提升、器械更新和手术方式改进等, 未来腹腔镜手术的治疗优势必然更突出,更易被患者接受,应用前景良好。
综上所述, 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安全有效,还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